巴尔干火药桶——科索沃那些事儿!
最近在谈及俄乌战争中关于国际秩序时,总有人拿科索沃来说事,可以看得出很多人对科索沃从历史到现在的那些事实际上是相当模糊的。
对此,我试着理一理关于科索沃的那些事吧,不足之处欢迎斧正补充,请勿情绪表白。
一、科索沃的起源
民族构成复杂的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科索沃就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内陆面积1.1万平方公里。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蒂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伊利里亚人。阿尔巴尼亚人认为伊利里亚人是自己的直系祖先,阿尔巴尼亚人对科索沃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们将科索沃视为本民族兴起的摇篮。
二、斯拉夫人是什么时候进入科索沃地区的
如今在巴尔干分布最广的南部斯拉夫人则是在6世纪末因民族大迁徙来到此地。
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从中东欧南下,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而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亚人赶向丘陵山地。
南部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时,当地正被鼎盛期的拜占庭帝国所统治,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臣服于拜占庭,并皈依东正教,小部分臣服于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在此过程中,南部斯拉夫人被划分为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和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
九世纪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尼玛雅王朝,而科索沃地区就位于尼曼雅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交汇处。
为防范邻近的保加利亚人入侵,塞尔维亚选择臣服于拜占庭帝国。到13世纪,塞尔维亚人建立的尼迈亚王朝从拜占庭手中夺走了科索沃地区,科索沃后来逐渐成为尼玛雅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塞尔维亚人随后向南扩张,征服了居住在巴尔干西部沿海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由此获得了出海口。
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斯拉夫民族是鸠占鹊巢吗?
塞尔维亚族此后将科索沃视为本民族的圣地,当时阿尔巴尼亚人住在阿尔巴尼亚的北部高山地带,他们与塞尔维亚人共同生活,并接受了塞尔维亚的语言和一些习俗。1346年,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杜尚建立塞尔维亚帝国,其首都就位于今科索沃境内的普里兹伦。
作为东正教世界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帝国全境原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宗教主)管辖。为摆脱拜占庭的影响,杜尚建立了独立于君士坦丁堡的新牧首,其驻地就位于科索沃的佩奇。
在塞尔维亚的民族记忆中,科索沃于是摇身一变成了塞尔维亚民族荣耀的地方,科索沃这一名字就源于塞尔维亚语,意为黑鸟的土地。
塞尔维亚斯塔里斯和索泼查尼修道院是1200-1300年前的宗教建筑
不会有人说也是“伪造”的吧……
四、塞尔维亚帝国的风风雨雨
1355年杜尚去世后,由于继任者的无能,塞尔维亚帝国很快陷入分裂,科索沃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当时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注意。
1389年6月15日,塞尔维亚拉查尔亲王的军队和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的军队在科索沃荒野展开了决战,塞尔维亚贵族米洛什奥贝利克装扮成土耳其士兵潜入苏丹的帐篷中,用毒药浸过的匕首将穆拉德刺死。
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挽救塞尔维亚,苏丹的儿子巴耶赛德立即平息了随之而来的混乱局面。科索沃战役之后,塞尔维亚被迫向土耳其纳贡,成为土耳其的附庸。
奥斯曼帝国为便利其统治,奥斯曼帝国利用税负作为筹码,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阿尔巴尼亚人为了不交赋税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改姓的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变宗教信仰而又难以承担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
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4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德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
到18世纪科索沃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总的来看,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500多年中,阿尔巴尼亚人是受益者,而塞尔维亚人是受害者。
征服巴尔干后,奥斯曼帝国以科索沃为基地,多次入侵中欧,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1683年奥斯曼军队在维也纳城下战败,奥斯曼国势由此衰落。到18世纪末曾让欧洲震产的奥斯曼帝国沦为欧洲列强的猎物。为了控制黑海,俄国急需将巴尔干纳入势力范围,奥地利为了向巴尔干扩张,也鼓动巴尔干各民族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
1821年希腊人打响了巴尔干民族独立的第一枪,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在1832年承认希腊独立。
1877年俄国发动第十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难以招架,被迫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地的独立,但被塞尔维亚视为民族摇篮的科索沃仍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为了争夺科索沃等地区,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战争,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
五、20世纪初的科索沃
到20世纪初,尽管巴尔干半岛出现许多新独立的斯拉夫国家,但半岛的大片领土仍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中。
为了夺取土地,1913年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组成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军队无力抵抗,塞尔维亚占领的科索沃,计划向西占领阿尔巴尼亚地区获得出海口,并实现大塞尔维亚计划。
奥匈帝国不想让塞尔维亚做大,在奥匈帝国调停下,阿尔巴尼亚独立建国,塞尔维亚梦想拥有出海口的计划因此破灭。
阿尔巴尼亚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塞尔维亚吞并后,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在外交讹诈塞尔维亚政府无果后,奥匈帝国出兵入侵塞尔维亚。
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持续4年的一次大战最终让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塞尔维亚趁机控制了奥匈帝国境内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斯拉夫人聚居区。
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国”,在民族主义思潮带动下,居住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因为伊斯兰教信仰而遭受斯拉夫族的压迫。
从1938年起,由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纳粹德国相继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轴心国意大利也不甘落后,为了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桥头堡,意大利在1939年吞并了阿尔巴尼亚,为防止南斯拉夫王国倒向同盟国,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吞并,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
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一直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反而感到格外兴奋。
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很熟悉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句经典台词“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那个钟表匠就是南部斯拉夫人。
街道那些手工艺者则是善于银器手工业的阿尔巴尼亚族人……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个共和国,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南斯拉夫共和国(领导人铁托)。
而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随后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一万名阿尔巴尼亚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尔巴尼亚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被迫决定加入南斯拉夫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
六、为什么科索沃是“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与南斯拉夫共和国无法绕开的话题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领导人霍查在1946年首次出访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就向其领导人铁托表示应将科索沃归还了阿尔巴尼亚,铁托指责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充当意大利法西斯的帮凶,铁托还要求霍查提供军队帮助南斯拉夫镇压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起义。
意识到自身无力对抗南斯拉夫,霍查倒向苏联,苏联借科索沃问题打压南斯拉夫,这也成为日后两国交恶的原因之一。
共产国际出身的铁托,原来和斯大林关系十分密切,甚至传说斯大林都内定铁托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接班人。没想到铁托却希望搞独立社会主义,一时间两人关心瞬间恶劣,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之间也反目为仇,所以斯大林当然是帮着阿尔巴尼亚说话的。
而此时南斯拉夫还试图吞并阿尔巴尼亚,使其成为南斯拉夫的第七个加盟国。
阿尔巴尼亚贝茨反应激烈,在整个冷战期间两国关系始终不睦。
中国政府曾经在1954年和1961年支持阿尔巴尼亚长达24年,我们对它的援助可谓是有求必应,在自己物资本就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倾囊相助、勒紧裤腰带的援助阿尔巴尼亚。
我小时候是知道阿尔巴尼亚和霍查这个人的,至于阿尔巴尼亚是怎样一个国家,我们就暂不评价了……
1968年,南共联盟科索沃的地方领导人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阿尔巴尼亚族,科索沃应该属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族开始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
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尔巴尼亚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与黑山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
在1945年11月成立的南联邦中,以阿尔巴尼亚族为主的科索沃比匈牙利人为主体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地位还低。直到1963年科索沃才升格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属下的一个自治省,即科索沃维托西亚自治区。
塞尔维亚以防范民族主义为由,禁止南斯拉夫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自由悬挂象征民族身份的山鹰旗帜。
阿尔巴尼亚族认为这严重损害了自身民族权益,要求脱离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境内成立专属于阿尔巴尼亚族的加盟共和国。
七、20世纪中后期科索沃状况
阿尔巴尼亚族体量较大,且信仰伊斯兰教,在南斯拉夫这个斯拉夫人占主体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阿尔巴尼亚族加盟共和国没能成立,甚至自治省名字中“梅托西亚”这个塞尔维亚语地名都没能取消。
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为了支持当地发展,从1965年起,南斯拉夫对落后地区的扶持资金中40%流向科索沃,南斯拉夫的投入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与南斯拉夫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地区相比,二者的人均GDP差距从1948年的3.3倍,扩大到1991年的9.7倍。
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口生育率极高,因为科索沃的阿族到今天都实行一夫多妻制。1953~1982年当地阿尔巴尼亚族人口从53万增长到123万,占科索沃人口比重从65%上升到77.5%,人口的快速增长迅速稀释了有限的经济增长。
科索沃实行一夫多妻制
另外专项资金不顾及实际情况,盲目发展加工业,致使当地经济结构失调。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对经济停滞十分不满,发达地区则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联邦掌握投资基金,这是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进入80年代,科索沃问题开始演变成科索沃危机。
1981年3月,普里什蒂娜的大学生抗议学校食堂伙食不好,但走到街头后示威者高呼要科索沃共和国不要资质者,我们是阿尔巴尼亚人,而不是南斯拉夫人。
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
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尔维亚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占人口少数的塞尔维亚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尔巴尼亚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因此不断加剧。
1988年又见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尔巴尼亚族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
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下爆发内战,为了争夺边境地带的民族混居地区,1992~1995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民族大打出手,至1992年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4个相继独立,余下的塞尔维亚与黑山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仍属南联盟中的塞尔维亚共和国。
前南斯拉夫境内的独立浪潮影响到了科索沃当地阿尔巴尼亚族,在1992年5月自行建立科索沃共和国。
当时前南斯拉夫境内战火连天,国际社会并未关注科索沃的变化。阿尔巴尼亚国内激进分子试图合并科索沃,奈何阿尔巴尼亚在东欧剧变中自身也发生政权更迭,让本不厚实的家底雪上加霜。
1995年,南联盟与西方国家签署代顿协议,这标志着南斯拉夫内战的结束代顿协议规定南联盟国境不再发生新的改变,这断绝了科索沃独立的可能性。1996年,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组建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武力获取独立地位。
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波黑战争后,塞尔维亚开始组织塞尔维亚人移民至科索沃,此举引发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感。
20世纪90年代中叶,阿尔巴尼亚族游击队以塞尔维亚族军政人物及设施为目标进行游击战,1998年3月,南斯拉夫军队开始协助塞尔维亚警察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20万阿尔巴尼亚族人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西方普遍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当时图谋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尔巴尼亚族换成塞尔维亚族。
1998年7月5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政治领导人鲁戈瓦会谈表明,美国政府坚持科索沃在不独立的前提下恢复自制,然而南联盟在北约军事威胁面前并未罢手。
当年8月西方国家担心战争会引发难民潮,安理会再次要求科索沃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塞尔维亚却派遣大量军警进入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就在前南斯拉夫境内其他地区战火渐息的同时,科索沃却变得硝烟弥漫。
这时科索沃战争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八、科索沃战争,安理会调解无效,北约亲自下场
1999年1月15日,塞尔维亚武装警察与科索沃解放军在拉查克村发生激战,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拉查克事件发生后,国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威廉沃克尔声称,塞尔维亚武装警察部队在拉扎克村屠杀了45名无辜的阿尔巴尼亚族平民,塞尔维亚则谴责沃克尔,散布谎言,偏袒阿尔巴尼亚族分离主义者,最后将沃克尔驱逐出境,沃克尔被驱逐出境后,在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谈讨论美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南联盟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对方案都难以接受。
阿尔巴尼亚族坚持要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同时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北约表示该方案的80%内容不得更改,推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最终阿尔巴尼亚族代表签署了协议,南联盟不仅不接受协议,还加紧了对科索沃解放军的攻势。
3月24日晚8:00起,北约开始亲自下场,对南联盟发动长达70多天的大规模空袭,这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在这次战争被美国B-2轰炸,时间是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
在空袭的巨大压力和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下,1999年6月9日,塞尔维亚和北约的代表签署了协议,塞尔维亚与黑山在2006年5月和平分家之后,科索沃独立呼声再起2007年3月,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课时阿赫迪萨里向安理会递交了建议科索沃在国际社会监督下实现独立份关于科索沃来地位方案的报告
随着2007年二次谈判的失败,科索沃局势再度紧张起来。2008年2月14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科索沃害怕联国通过不利于己方的决议,科索沃索性在2008年2月17日“自行宣布独立”。
自此,1999年6月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得到了美国及其一些盟友,但是塞尔维亚始终坚持其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所谓的“独立”对科索沃拥有主权,中国、俄罗斯、印度、希腊、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等约90个国家不承认科索沃的所谓“独立”。
尽管包括欧盟在内的约100个国家的承认科索沃主权,但是中国没有承认,不过中国人如果要去科索沃,可以经过欧洲的申根政策进入科索沃而不需要塞尔维亚的签证。
九、自行宣布独立,就能获得合法性了吗?
对于“自行独立”的合法性问题,很多读者认识比较模糊,甚至一无所知。
二战后联合国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要求加入联合国成员国至少需要三分之二以上会员国的承认,才能拥有了以国家的身份在国际社会中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重要平台。没有联合国承认,即便有一些国家承认,也不会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主权国家,这就像一个人没有身份证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
科索沃如此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等同样如此。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有效的主权”?
中国政府不仅没有承认科索沃,包括克里米亚半岛的俄罗斯主权中国也没有承认,中国只承认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行政管理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承认了克里米亚半点拥有主权。
中国政府同样也承认了“冲绳(琉球)”的日本行政管理权,因为中国民间与克里米亚半岛和琉球往来需要办理包括出入境以及护照等海关等行政手续,这就是所谓的“行政管理权”。
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就科索沃案发表咨询意见,认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不违反国际法”。2016年8月5日,科索沃首次以独立身份参与的奥运会代表团。2015年10月22日,国际奥委会(IOC)执委会在瑞士蒙特勒通过临时决议,承认科索沃奥委会会籍,允许其参加奥运会及相关资格赛。该决议基于联合国108个成员国对其主权的承认,并依据《奥林匹克宪章》第30条对“独立国家”的定义。
所以衡量一个新的独立国家,一要看是否经过联合国审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是否建立了外交部,以及和其他国家建立起大使馆互牌大使,哪怕是成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从这些标准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无论过去历史怎样,都不可能用“内战”来衡量“俄乌战争”,因为俄乌之间是建立了明确的外交关系,即便其后撤销了,也不影响对其主权的否认,但科索沃就不行了,科塞之战至少在目前,必须定义为“内战”。
十、如何理解“侵略”、“侵占”、“占领”的关系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简单的解释即
“侵略”多伴随着军事行动,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侵犯另一个国家的国家主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参与了境外战争。
但侵略是一个极具立场性的问题,冷战时期两大阵营较量,相互指责对方“侵略”,完全是基于自己的立场而言,各自立场不同而已。中国也好,美国也好,北约也好,军事干预的行动并不伴随对他过领土主权的“侵占”,这是显而易见的!
涉及到科索沃问题上,北约虽然在科索沃有驻军,但北约是一个组织,其驻军按照他们的逻辑是维护科索沃的秩序,是有时间制约的,这够不上对塞尔维亚领土主权的侵占。
但“军事侵略”一旦演绎为“军事侵占”,性质就发生根本改变了。
我在观网曾经有一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件事。中国入朝、对印、对越等境外作战都不是以“军事侵占”为目的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多展开了,如果这个区别都理解不了,那就不是装睡了,而是根本就醒不来了……
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最新的表态,“特别军事行动”依然是乌克兰当局对乌东俄罗斯民族的压迫而进行的解救……
这和当年我们“对于自卫反击战”的舆论造势,也是以越南当局残酷的压迫在越华人一样,为此中国政府在反击战接收了大量的华人入境,解救就完了,这很难吗?
我们并没有“侵占”包括凉山在内的越南领土,两山轮战后,中越也是通过谈判对边境进行了重新划分,中越两国均认可的边境。
事实上,俄罗斯在“特别军事行动”之前,其外交部门也就是驻美大使馆大使向美国的表态,这可是俄罗斯官方表态!
但现状相差甚远……
至于“占领”,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
但首先要把“军事占领”和“军事侵占”有所区别。
例如两国交战,挑衅方败北,被挑衅方也许就会“占领”挑衅一方的领土,迫使挑衅方放弃。
这是最能说明谁够强,谁就够大,尤其是反应在中东以色列国的问题上。
自1948年以色列在联合国的审议下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我们要非常清楚的是那时候巴勒斯坦地区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埃及控制下的一个巴勒斯坦人居住地。
但是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建国,阿拉伯联盟5月15日就出动联军入侵,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中东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一共进行了五次战争,每一次战争的结果就是以色列占领的突袭越打越大。那么新占领的地方大家应该知道有个名词“以色列定居点”,是在占领区内的,而非以色列国境线内。以色列和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之间还有一种线叫“实际接触线”,就是以色列占领后的控制线。
至于五次中东战争谁挑衅谁,不客气的说,都是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挑衅,甚至今天加沙都是当年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从埃及手上夺取的(还包括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戈兰高地等),但加沙后来没还给埃及,却交给了巴勒斯坦人。
有位读者笑称加沙还是以色列“送给”巴勒斯坦以及哈马斯的,结果引起一片读者的严重不适,但历史就是历史……
后来阿拉伯国家被以色列打服气了,埃及、约旦等国于是纷纷与以色列建交,从死对头,不承认“以色列国”到建交,这是多大的转变(当然这也与西方搞的“颜色革命”有关)。
甚至哈马斯发起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埃及情报部门提前一周通知了以色列。这件事估计很多读者不知道,知道了更不晓得会怎样严重不适了!
3、(抗战胜利80周年)马飞雄谈第四批名录:注重还原展现华侨华人、国际友人抗战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