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沐曦集成3年巨亏30亿,兼容CUDA“看上去很美”
文|翠鸟资本
在国产GPU赛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曦集成”)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向科创板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募集资金39.04亿元人民币。
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凭借“AMD+海思”基因的技术团队和商业化突破,一度被视为国产GPU突围的希望。
沐曦集成的IPO是国产GPU赛道活跃度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对“自主可控”概念的回应。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财务上,累计亏损超30亿元且现金流持续承压,盈利模式亟待验证;生态上,CUDA兼容的实际障碍与自主生态的建设缓慢形成矛盾;市场上,英伟达的垄断地位与国产同行的激烈竞争,叠加外部政策风险,突围难度显著。
亏损不止于研发
现金流承压显著
招股书显示,沐曦集成的财务数据呈现出“营收爆发式增长与净利润持续巨亏” 的鲜明对比。
2022-2024年及2025年1-3月,沐曦集成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 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和3.2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达 1301%,这一数据标志着其首款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实现规模化商用。但同期沐曦集成的净利润则分别为-7.77 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及-2.33亿元,其中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且亏损幅度呈现逐年扩大趋势。
这种“高增与巨亏并存”的现象并非单纯由研发投入驱动。
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47亿元、6.99亿元和9.01亿元,累计22.47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282.11%,研发投入强度虽高,但并非亏损主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通过上海骄迈、上海曦骥两个股权激励平台实施的股份支付费用,2022-2024年分别达 3978.62万元、5762.38万元和4.73亿元,三年累计5.7亿元,直接加剧了短期盈利压力。招股书显示,股份支付费用占2024年净利润亏损额的33.56%,成为除研发外的重要亏损来源。
此外,沐曦集成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则更为突出。
2022-2024年及2025年1-3月,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65 亿元、-10.17亿元、-21.48亿元和- 5.31亿元,持续大额净流出。除收入规模不足外,应收账款的快速增长加剧了资金占用——2025年3月末应收账款达6.15亿元,较2023年末的0.37亿元增长15倍,占流动资产比例达6.13%,且2024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4.52%,客户回款滞后明显。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10.48 亿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9.88 亿元。招股书明确提示,上市后累计未弥补亏损将持续存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向股东进行现金分红”,这意味着投资者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只能依赖资本增值,而这又高度依赖公司未来的商业化能力。
兼容CUDA“看上去很美”
沐曦集成的核心技术路线聚焦于“自主指令集+兼容CUDA生态” 的双重路径,其自主研发的MXMACA软件栈是这一策略的核心载体。
该软件栈基于自研指令集及GPU并行计算引擎构建,集成了主流算法框架、运算库、通信库等工具链,在编程接口层面实现了对CUDA生态的高度兼容,可支持6000余个CUDA应用,理论上既能降低客户迁移成本,又能保障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性。但从实际落地来看,这一路线面临多重现实障碍。
一方面,CUDA生态的先发优势难以撼动。英伟达构建的 CUDA 生态经过十余年迭代,已形成覆盖硬件接口、软件工具链、开发者社区的完整体系,全球80%以上的AI算力训练均基于该平台。
尽管沐曦集成强调MXMACA软件栈的兼容性,但在实际应用中MXMACA 的算子优化效率与CUDA存在差距,且对最新AI框架的支持存在滞后性。这种差距源于CUDA生态的深度积累——其开发者社区规模超 600 万人,形成了海量的开源工具、模型库和应用案例,而沐曦集成的开发者社区仍处于培育阶段,生态成熟度难以短期追赶。
另一方面,国产替代路线的多元化加剧了生态竞争。
国内 GPU 赛道呈现技术路径多元化格局:华为昇腾、寒武纪MLU等企业选择完全自主的指令集架构,通过差异化构建专属生态;而沐曦集成则需在“兼容 CUDA”与“自主生态”之间分配资源。一方面,需持续投入人力维护CUDA兼容适配,确保客户现有应用平滑迁移;另一方面,需推动MXMACA软件栈的开源与生态建设,吸引开发者入驻。这种“双线作战”或将导致资源分散,形成“两头承压”的局面。
此外,产品单一性则进一步放大了生态风险。
2023-2025年1-3月,曦云C500系列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30.09%、97.28%和97.87%,几乎支撑全部营收。尽管网传其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15 TFLOPS,OAM 版本36 TFLOPS),但招股书也明确提示,“若曦云C500市场需求下降,或在研芯片流片、量产不及预期,公司经营业绩将下滑”。目前,其在研的曦云C600(基于国产供应链)、曦思N系列(推理芯片)仍处于验证阶段,商业化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内外压力交织
国产GPU赛道已形成多玩家竞争格局,摩尔线程、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十余家企业纷纷布局,沐曦集成面临的市场压力日趋复杂。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英伟达凭借技术积累与生态优势形成垄断地位,据IDC统计,2024 年其在中国AI加速卡市场的份额高达 83%,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格局意味着,包括沐曦集成在内的国产厂商需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中争夺剩余份额,市场拓展难度显著。
沐曦集成选择聚焦训推一体芯片细分领域,通过差异化策略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特定场景建立先发优势,但该赛道的市场空间存在天然限制。
招股书披露,训推一体芯片市场规模约为通用GPU市场的三分之一,且面临来自寒武纪、燧原科技等同业企业的直接竞争。尽管公司近年来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但其在国产GPU市场中仍处于第二梯队,尚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经营难度。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导致其供应链受阻,2024年末专用设备类固定资产减值达6592.7万元,较 2023年增加3805.79万元,主要因光罩等资产无法继续使用而全额计提减值。这一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产能,还导致2024年预付账款激增至8.9亿元(较2023年增长169%),公司为保障原材料供应被迫提前备货,进一步占用流动资金。
内部管理震荡同样引发关注。2025年初,市场传言沐曦集成启动200人裁员(占总人数20%),涉及研发、市场等部门。
尽管公司称系“正常人员结构调整”,但招股书数据显示,2025年3月末员工人数为870人,较 2024年末的931人减少 61 人,且同期研发人员从706人减少到652人,减少54人,研发人员占比亦从75.83%降至74.94%。核心团队稳定性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至关重要,而此次调整恰逢IPO关键期,难免引发市场对其内部管理的担忧。
“国产希望” 的多重门槛
沐曦集成的IPO是国产GPU赛道活跃度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对“自主可控”概念的回应。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财务上,累计亏损超30亿元且现金流持续承压,盈利模式亟待验证;生态上,CUDA兼容的实际障碍与自主生态的建设缓慢形成矛盾;市场上,英伟达的垄断地位与国产同行的激烈竞争,叠加外部政策风险,突围难度显著。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理性审视其“AMD + 海思”团队的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的商业化能力,警惕短期概念炒作。沐曦集成能否真正成为“国产 GPU 希望”,不仅取决于产品迭代速度,更依赖生态壁垒的突破、供应链的稳定及盈利模式的跑通——这一切,仍需时间检验。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
1、美国搞小动作在AI芯片服务器中装追踪器,商业公司不可能承认有问题
3、巴基斯坦宣布成立火箭兵司令部,印度有人急了:这是学中国的,我们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