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三重绞杀!韩国反华风暴撕裂半岛:谁在操弄?谁在买单?
三重绞杀!韩国反华风暴撕裂半岛:谁在操弄?谁在买单?
很多人没想到,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上台后,虽然韩国政府没有像尹锡悦那样反华,但他也没有快速改善对华关系的意思。不仅如此,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在尹锡悦下台后,韩国爆发了多场反华示威游行,甚至有韩国示威者开始针对中国游客,乃至针对中国驻韩使领馆。真的,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都是性质极其严重的事情。
最后,韩国总统李在明实在看不下去了,8月12日在会议上下达指示,要求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针对移民劳工、外国人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或侵犯人权行为再次发生。
据环球网转引韩国媒体的报道称,自尹锡悦2024年12月宣布紧急戒严并因此遭到弹劾以来,韩国国内反华情绪明显抬头,不仅出现了针对中国大使馆的暴力行动,所谓“中国干涉选举”的谣言也甚嚣尘上。近日,韩国警方已经以涉嫌侮辱外国使节为由,对在中国驻韩大使馆附近举行集会并侮辱中方及使馆方面的右翼团体“自由大学”立案调查,并传唤相关人员到案接受讯问。该团体于7月22日晚8时许在首尔中区中国驻韩大使馆附近举行一场旨在谴责选举舞弊的集会。集会过程中,该团体成员撕毁印有中国国旗和中国驻韩国外交官头像的横幅。
那么,韩国现在反华情绪为啥越来越重?韩国新政府为什么不及时改善对华关系呢?
其实,韩国这些年一直都有或轻或重的反华情绪,这其中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更会有现实政治因素。在精神文化层面,韩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东方文化圈的主要成员,一千多年来都是中国藩属国,历史上也用汉字。但是,近代以来,韩国先被日本入侵占领,后成为美国的殖民地至今,他一方面文化属性在东方,他为啥总偷中国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基因中东方文化基因和西方强盗主义的结合,但韩国小国寡民没有抢的能力,于是就开始偷。偷别人又想让偷的东西是自己的,为了维持心理上的平衡,于是就出现了变态反华情绪。经济因素更好理解,就是中国科技、工业发展起来后,抢了他们的市场。政治因素则是因为,韩国政治本身有很大的力量是亲美势力,在美国反华越来越变态的时候,韩国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反华。
但是,这一次韩国反华是以“抗议中国干涉大选”为名展开,实在是让人感到哑然,一则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愿,二则中国知道干涉他国内政是消耗巨大政治资源和精力,实践中根本不划算。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对输出革命不是那么热衷,改革开放后更是完全禁止了。
那么,这次韩国反华到底什么原因呢?在占豪看来,其本质是三股势力交织绞杀的产物:
一、政治操弄:保守派的“认知战”产业链
韩国右翼团体“自由大学”7月22日公开侮辱中国驻韩使节事件,这绝非偶发事件,而是有针对性的策划。根据占豪对美国通过NGO组织干涉他国内政的手段,该组织的行为模式确实显示出高度组织性:一则是时间选择上,在李在明政府尚未完全掌控局势的过渡阶段,很显然这是一次对李在明政府的测试;二则是地点则在中国大使馆附近、中国游客占比高的地区;三则口号统一编排为“中国干涉选举”“驱逐中华影响”等。很显然,这是一种有组织、有资金、有剧本,目的是混淆视听的“认知战”。他们这么干有两层目的:一则是以韩国的民族主义来对冲尹锡悦下台对所在政党与政治势力的影响;二则是想把韩国内部政治矛盾转至外部矛盾;三则是想进一步扮演美国遏华的角色,从而政治上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
针对韩国部分亲美反华势力的污蔑,中国驻韩使领馆多次进行了反驳,明确指出所谓“中国干涉选举”的指控是“蓄意捏造”,并呼吁韩方依法处理相关事件。但是,此前韩国司法系统对这类涉外暴力是相对沉默的,很显然这是有政治势力在操弄,直至8月12日李在明在国务会议上批评“仇恨示威破坏国家形象”后,警方才依据《刑法》第108条对涉事团体立案调查。这种选择性执法暴露深层政治博弈:前总统尹锡悦支持者试图通过反华议题搅乱政局,为深陷弹劾案的尹锡悦集团争取喘息空间的做法,其后果其实非常严重。一则,这会激发中国人民对韩国的不满情绪,这对韩国政治上的巨大的伤害;二则,这会影响中韩合作的突破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二、经济焦虑:产业升级冲击下的“被害妄想症”
韩国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韩国GDP同比萎缩0.1%,环比萎缩0.2%,青年失业率不断上升。经济发展就是不进则退,增速放缓都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感到压力,更何况韩国低增长伴随偶尔负增长的情况是近些年的总基调,所以韩国经济整体下行压力非常明显。在这场经济寒潮中,中国产业升级的冲击对韩国的影响尤为显著:
汽车产业和电子产品方面,韩国现代汽车曾在中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现在韩国品牌的汽车或电子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低了。过去,隔一段时间韩国就会以芯片厂失火为名对中国涨价,但自从中国的存储芯片产业发展起来后,韩国的芯片厂就再也不失火了。
韩国造船业:韩国造船业在前些年在全球占据非常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造船业大爆发,现在已经掌握了全球差不多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韩国则只剩下25%的市场份额,中韩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基本上算是交换了角色。
在旅游业方面,在“萨德”事件以后,中国人“哈韩”是被歧视的对象,再加上“哈韩”的那些人长大了,新生代年轻人青春偶像都是中国自己人,再加上韩国人歧视华人,使得中国到韩国旅游的人数逐年下降。
总的来讲,韩国经济是在中国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又被中国抢了市场,所以他自身非常痛苦和纠结。在韩国首都的这种街头具象化的暴力示威,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中国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的一种心理落差感越来越强所致。
三、地缘博弈:美国“印太战略”的代价转嫁
李在明是不是想修复对华关系?他还是想的。但是,他身上的压力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当李在明政府试图修复中韩关系时,美国的战略挤压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李在明一定会对朴槿惠当初亲华尝试后的结果感到后怕,所以李在明在调整对华关系的时候一定会更加谨慎。
与此同时,对韩国来说更危险的是朝鲜半岛的军事化升级。韩国在尹锡悦上台后,立刻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友好政策调整为敌对,这一政策后果促使朝鲜全面对韩敌对,甚至在立法上将韩国列为敌对国家。很显然,朝鲜已经意识到了,中美大国博弈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带来地缘政治的剧烈博弈,朝鲜看到了历史性机遇,所以未来朝鲜的策略是在某个时刻直接占领韩国。因此,朝鲜现在完全没有任何再重新实现南北和平统一的想法,这在中美大国地缘博弈的背景下,随时都可能爆发军事冲突。
韩国的整个国家安全环境处于这种状态下,其内在社会情绪压力大是必然的。那么,当这种压力又和中国抢了他们的市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反华情绪就会加重。而李在明在修复对华关系方面,碰到这种环境就会更加谨慎一些,他首先会想到先站稳脚跟,再根据形势调整。李在明马上访美,就是想先看看特朗普政府打什么牌,然后再看怎么调整对华政策。
毫无疑问,地缘的政治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韩国的社会内部状态,这种绞杀力量伴随民族主义越来越高涨,对韩国来说是内外绞杀,非常痛苦。
四、李在明的困境:灭火还是纵火?
面对这场三重绞杀的风暴,李在明政府的应对呈现两面性:
一方面,他在形势接近失控的时候,采取了制度上灭火的态度。8月12日的国务会议上,总统亲自定调“仇恨示威损害国家形象”,要求制定系统性反制措施。很显然,他已经意识到纵容这种街头风暴可能让韩国政治失控。
但是,另一方面,李在明政府也在政治纵火。过去半年多时间里,韩国反华情绪很重,我驻韩大使馆已经多次提醒公民赴韩国工作旅游注意安全。但是,哪怕在这种情况下,李在明在上任后的这两个多月时间里,也没有第一时间对韩国反华情绪进行灭火。政治就是这样,你部遏制就是纵容,很显然,李在明政府也在表达着什么。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在明决定8月24日访美,这恰恰是在中国9·3阅兵以前。很显然,中方一定邀请了李在明,李在明也不会不来,那么他选择在出席北京阅兵式前访美,这就是刻意向美国倾斜的内涵,这也说明李在明是不可能亲华的,他顶多是不反华。那么,考虑到韩国内部长期的反华情绪,这就意味着未来他在这个问题上会采取摇摆的策略。
但是,在占豪看来,朝鲜半岛从来都是大国博弈的棋盘。120年前甲午战争在此终结中华朝贡体系,70年前朝鲜战争在此重塑冷战格局。今天,当韩国街头的反华标语与地缘格局发生共振,那对韩国未来的影响可就大了。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未来其实是系在中国身上的,毕竟美国衰落是不可逆的大趋势。但是,韩国人觉醒了吗?占豪认为,完全没有!但是,如果韩国不觉醒,等到最后觉醒,中国也不一定能保住他!
来源|占豪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BpSEtRyt6anydJuMeBfxw
1、上个世纪的某天,我第一次听说空调夏天能吹凉风,冬天能吹热风,就无比向往
2、动漫中文配音太不接地气,就那么几个人听来听去都一样,配音都公式化了
3、记者:桑德兰就引进穆基勒与巴黎达成原则协议,球员获准接受体检,桑德兰新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