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首现!A股再现“双2万亿”,这次有何不同?
8月14日,A股市场成交额攀升至2.3万亿元,两融余额同步突破2万亿元,这是继8月13日后,A股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实现成交额与两融余额双破“2万亿”。
至此,A股历史上共出现7个双“2万亿”交易日,其中早期5个集中在2015年5-6月杠杆牛市期间,而此次连续两日达标,不仅是近十年首现,更标志着市场生态已发生深刻变革。
回顾历史,成交额超2万亿元的28个交易日分布于2015年5-6月、2024年9-12月及2025年2月、8月三个阶段。对比可见,2015年的双“2万亿”由高杠杆资金主导,而2025年则升级为“基本面改善+流动性宽松”双轮驱动,杠杆使用更理性。
最新数据显示,8月14日A股成交额攀升至2.3万亿,回溯A股历史,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的交易日共出现28次,分布在三个关键时期:2015年5-6月、2024年9-12月以及2025年2月及8月。
与此同时,8月14日两融余额同样突破2万亿,为2.055万亿。成交与两融余额双破“2万亿”的情况更为罕见,历史上共有7个交易日A股成交及两融余额均突破2万亿,7个交易日中,早期多集中在2015年5-6月杠杆牛市期间,2025年8月13日与14日相继成为这一指标的第6、7个达成日,也分别是近十年的首个和第2个。当前两融余额与成交额再次交叉印证市场情绪活跃。
2015年,高杠杆资金的涌入催生了短期流动性狂欢,两融余额与成交额的同步飙升伴随着非理性投机。2024年下半年的行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从2014年9月30日成交额2.61万亿元,而两融余额仅1.44万亿元开始,这一轮反弹的动力源自经济企稳信号与政策引导下的信心修复。2024年9-12月出现的18个2万亿成交日,背后是投资者对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预期,市场逻辑已从单纯的资金推动转向政策与经济基本面的共振。
2025年的市场则完成了进一步升级。此轮行情既延续了2024年的政策驱动逻辑,核心驱动力已转向“基本面改善+流动性宽松”的双轮模式。特别是8月14日的双“2万亿”,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的同时,市场并未出现2015年的非理性波动,反映出市场定价机制成熟化的积极变化。
支撑双“2万亿”到底有哪些重要力量?
财联社记者曾在《赚钱效应激发入市热情,A股入金调查:六类资金担当主力》报道中分析指出,新增资金的不断入市推动成交保持放量,不断推动市场向好。这其中包括六类资金:国家队、公募与私募、险资、散户资金、杠杆资金、外资。而在这些资金中,国内居民储蓄的“搬家”潮是支撑A股市场资金面的重要支柱。
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显现和利率环境变化,巨量居民储蓄正加速流向股市,成为推动成交额攀升的关键力量。
7月金融数据释放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信号。当月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降0.78万亿元,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资金迁移直接源于权益市场的赚钱效应,居民风险偏好明显抬升,部分储蓄通过基金、股票等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A股新开户数据同样彰显投资者入市积极性,7月A股新开户数达196万户,同比增长71%,环比增长19%,其中个人投资者开户195.4万户。回溯2025年整体开户趋势,1月157万户、2月284万户、3月突破300万户,清晰展现出“市场走牛-资金入场”的正反馈机制。值得注意的是,4月、5月开户数的短暂回调与市场震荡同步,6月以来的回升则印证了行情的持续性。A股赚钱效应是推动新开户增长的主要原因,新增投资者的不断入场为市场带来了持续的新鲜血液。
摩根士丹利8月8日报告显示,全球多头基金在连续两个月净买入中国股票后,7月单月注入资金达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较6月的12亿美元实现翻倍增长。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外资重返中国股市的趋势将“更为强劲”。
当前A股市场的资金活跃并非偶然,而是正处于新一轮增量资金入市的拐点。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为市场未来的流动性提供了坚实支撑,也让双“2万亿”这样的活跃交易状态具备了持续的基础。
当前市场已从政策预期驱动转向盈利验证阶段,2025年的双“2万亿”与2015年的本质区别,在于资金背后的基本面支撑。随着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改善、产业链复苏数据增多,业绩驱动将取代单纯的资金推动,成为行情延续的核心动力。
2、马斯坦托诺:皇马是最伟大的俱乐部,来这里是我最正确的选择,托马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