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 在广州、江门、东莞同期联展
8月28日上午,“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广州市农讲所纪念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政协办公厅主办,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江门、湛江等10个地市政协协办,广东省政协文史馆、农讲所纪念馆承办,在广州、江门、东莞三地同时联展。展览通过丰富翔实的展陈、珍贵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发生在1942年前后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被列入广东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
用笔墨与音乐铭记历史
“再会吧,香港!你是旅行家的走廊,也是中国渔民的家乡……”开幕式上,省政协委员、省歌舞剧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陈筱棠深情演唱歌曲《再会吧,香港》,用歌声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大营救历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该曲是文化名人夏衍会同田汉、洪深共同编写的话剧《再会吧,香港》中的插曲,被誉为“华南的义勇军进行曲”。省政协委员、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则将文化名人马思聪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版本。悠扬的乐韵在农讲所上空久久回荡,仿佛诉说着对文化名人的致敬与缅怀。
本次展览得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为展览题写了展标;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纪光明、李远东、许鸿基、陈春盛等重录大营救相关诗作的书法作品;省政协委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了大型水彩画《火种》,生动描绘文化名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场景。
开幕式现场。记者吴明宇 摄
“我们不会忘记,发生在1942年前后粤港澳三地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在致辞中表示,深入挖掘、全面展示这段历史,有助于引领社会各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文化名人大营救主要路线首度全面呈现
展览通过“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历史铭记”四个部分,全程回顾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视关怀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和香港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精心组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撤离香港回到大后方的营救历程。
“相较于省内相关的主题展览,本次专题展的亮点更加突出,不少内容是首次公开。”省政协委员、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建伟谈到,展览通过深度融合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使观众能够直观而清晰地了解大营救的全貌。此外,展览还挖掘了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如香港元朗杨家祠、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等。
展览现场。记者吴明宇 摄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图片310余张、文物30余件(套)、文献资料20余种。其中,农讲所纪念馆提供尹林平、杨康华等大营救领导人使用过的钢笔、怀表等珍贵文物20多件(套),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茅盾、萨空了等回忆文章等珍贵文献10余件,香港特区政府档案处特别提供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特设“政协印记”展区,生动展现了与大营救紧密相关的100多位关键人物的主要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包括全国政协领导4人、全国政协委员29人、省级政协领导19人、其他省级政协委员7人。其中,历任广东省政协领导多达12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下旬。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吴明宇
通讯员 王声哲
1、网传理想9月推出AI眼镜:着重于AI语音交互,与汽车有联动,理想 语音
2、Here we go!罗马诺:莱比锡前锋埃尔马斯租借回归那不勒斯
3、理响中国|一件长衫,一枚银元,从遗物中看懂先辈信仰,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