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8个湖南人,撑起中国食品半边天,湖南人在全国的口碑

时间:2025-08-22 17:49 作者:说梦者

8个湖南人,撑起中国食品半边天,湖南人在全国的口碑



前言: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句湖湘精神写照,正在中国休闲零食版图上凿刻出令人惊叹的疆域。

漫步街头,撕开一包劲仔小鱼,嚼一根绝味鸭脖,尝一口麻辣王子的辣条,这些国民零食背后,无不跃动着湖南基因。《2024CNPP零食店行业十大品牌榜中榜名录》中,全国量贩零食十强中,注册地在湖南的品牌独占四席,就连排名第五的零食有鸣,掌舵人亦是湘籍儿女。

湖南人将“爱吃”升华为产业哲学,以草根智慧,将地方小吃淬炼成千亿产业。湖南以一省之力贡献了全国休闲食品年产值的1/3,休闲熟食年产值的3/5,中国休闲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在湖南诞生,中国零食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也是湖南。数据昭示着湖南的“零食霸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火遍大街小巷的湖南品牌。

01盐津铺子 张学武



生于湖南浏阳的张学武,其父经营一家七八人的凉果蜜饯作坊“腾飞食品厂”。彼时工厂产品局限于地方口味,销售依赖传统批发。张学武大学毕业后去外资食品企业历练。几年磨砺,他认为既然国外一片薯片、一块饼干、一颗糖果或者巧克力都能做成品牌,那盐津食品也一定能从地方特产做成中国的品牌。怀揣着这一梦想,2005年,张学武毅然回到家乡,创建了盐津铺子食品公司,品牌名取自浏阳传统“盐津”工艺(蜜饯少糖多盐,回甘生津)。

张学武接手后,他意识到小作坊模式没有出路。他总结企业有三大问题:品牌、产品和渠道问题,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确保产品质量、建立销售渠道、树立品牌形象。

张学武摒弃小作坊模式,学习徐福记的,提出“商超主导、经销跟随”的渠道策略。创业之初,盐津铺子产品线单薄,遇到了销售渠道上的困难。有一次,某国际大型卖场在长沙开设第一家店,张学武去谈合作,对方开出45天账期,要进场费、条码费,还要按高于国家相关标准来验厂,让他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但经过深思,张学武最终顶着各种压力与之携手。他坚信现代渠道是建品牌做销售的必经之路,通过国际卖场的带动,倒逼企业成长,加快了企业发展。

2006年签约沃尔玛,将产品铺入大型商超,省去经销商差价,直面消费者需求。同时,商超严格的质检倒逼工厂升级——张学武建立了从原料到出厂的全链条品控。2016年覆盖沃尔玛、家乐福等45家连锁商超的1700余卖场,直营渠道收入占比过半,触达31个省份。

初期盐津铺子仅生产蜜饯,张学武迅速推动品类裂变。2006年增拓豆制品,避开与糖果巨头的正面交锋;随后扩充肉制品、坚果炒货、休闲素食,形成五大核心品类。首创“实验工厂”模式,以小批量试产测试市场反响,再规模化推广。2019年烘焙类产品营收飙涨90%,占总收入1/3,成为新增长极。

2017年上市后推出“金铺子”“蓝宝石”双店中岛模式,至2020年铺设1.6万个,带动收入三年翻倍至19.6亿。2021年商超客流下滑后,快速拥抱零食很忙等量贩渠道及抖音电商,2024年营收飙至53亿元,净利润四年增4倍。2017年2月8日,盐津铺子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首个自主制造零食上市企业。张学武敲钟时刻,标志着从年入百万作坊到市值百亿巨头的蜕变。

上市后,盐津铺子继续发展。2020年,烘焙类产品营收同比大增90.26%,成为公司第一大品类。2021年面对商超客流下滑,公司经历短暂困难后转型全渠道发展,2022年营收恢复高速增长。到2024年,盐津铺子收入规模已达53亿元。截至目前,市值超200亿元,位列A股休闲食品上市公司前列。

7月10日,2025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正式发布,盐津铺子张学武董事长荣登榜单。2025年,盐津铺子将以魔芋品类精耕东南亚,并进一步开拓日韩、欧美市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构建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从区域突破到全球化运营的战略性跨越。

02劲仔食品 周劲松



1987年,15岁的周劲松因家贫辍学,骑自行车推销蜜饯,两年骑坏5辆自行车攒下第一桶金。1990年,他用母亲卖猪的300元启动资金和36斤黄豆,在平江创办酱干作坊,每日手工卤制豆干,当天售罄,首年收回成本。

1994年平江酱干竞争激烈,周劲松独闯河南洛阳,以60元月租场地创业。他改良湖湘口味,将酱干卖进学校小卖部,日产日销。仅3年产值破百万,并以个人头像注册“劲仔”商标,成为平江人异地创业的“带头大哥”。

2000年后,周劲松在沈阳、成都等地建厂,但分散经营导致管理失控。2009年他果断收缩战线,转让低效资产,聚焦风味休闲食品研发。2010年,周劲松返乡创立华文食品(劲仔食品前身)。依托岳阳水产资源和湖湘卤味工艺,创新推出“劲仔深海小鱼”,将平江火焙鱼升级为去内脏、酱卤风味的便携零食,填补全国市场空白。后逐步签约湖南知名主持人汪涵代言,以“厚道”文化传递品牌内核。2015年在平江建智能制造基地,2016年获联想佳沃集团3亿元投资,建成自动化小鱼生产线,产能提升至1.8万吨/年。

2020年9月,劲仔食品深交所上市,登陆A股成“鱼类零食第一股”。募资1.6亿元扩产,当年营收突破9亿元,开创岳阳食品企业上市先河。

上市后,周劲松未停下脚步。2021年“华文食品”更名为“劲仔食品”,实现品牌与公司名统一,同步推行“大包装战略”,覆盖商超主流货架,终端形象升级。建立湖南省首个健康休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出无防腐剂“周鲜鲜”酱干、DHA深海鳀鱼、可生食溏心鹌鹑蛋等健康单品,禽类制品营收5年增98.61%。

2024年劲仔食品营收24.12亿元,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39%),毛利率提升至30.47%。同年启动“三年再造计划”,目标2026年营收40亿元。如今,劲仔食品在肯尼亚自建水产初加工基地,产品远销40国,深海小鱼累计热销70亿包,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卤味零食销量领先”。

从骑坏自行车的少年到掌舵上市公司的“小鱼大王”,周劲松诠释了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的创业哲学——厚道才有味道,坚持终成标杆。

03麻辣王子 张玉东



1998年,湖南平江遭遇特大洪水,大豆减产导致传统酱干产业瘫痪。三位当地师傅为求生计,创新性以面粉替代豆粉,在风味研发上他们根据自己去四川出差吃到的四川火锅好吃的麻辣风味,加入了四川人喜欢的花椒,结合平江酱干的风味工艺做出了四川麻辣味的辣条,就这样,发明了第一根辣条——麻辣味辣条。此时退伍回乡的张玉东正经营茶叶生意,目睹辣条供不应求的盛况:“一辆辆车排队一周,一次装货数吨”,他敏锐察觉商机。2002年,为解决茶叶生意资金链困境,张玉东创立玉峰食品,转型辣条生产,开启“平江人,平江魂,卖辣条当人上人”的创业传奇。

2005年,央视曝光辣条小作坊乱象,行业陷入信任危机。张玉东未选择跟风公关,反而做两件“傻事”:

一是牵头制定标准,2007年推动湖南省出台首份辣条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为行业立规;二是以消费者思维和认知思维重新定位辣条,2009年张玉东注册“麻辣王子”,聚焦正宗麻辣味单品,当时80%辣条为甜辣味,品牌名取自平江人对辣条的俗称“麻辣”。在原材料上,张玉东坚持用天然面粉和非转基因菜籽油,传承正宗麻辣风味。

2012年,张玉东陷入“尊严困境”:尽管当时辣条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但“不健康”的标签仍难以摆脱,偶有问题产品被爆出,整个行业都要为此买单。消费者偷买辣条像“做贼”,同行被视为“黑心作坊”。他毅然启动二次创业。

张玉东砍掉了年销3亿的爆款“如意棒”及多款低端产品,聚焦麻辣王子单品;投入3000万建设行业首个10万级GMP制药洁净车间,工人需穿无菌服、经三重消毒;并在2017年起逐步取消甜蜜素、色素、化学防腐剂,产品保质期从6个月缩至4个月。

2020年9月,麻辣王子与平江职校共建中国首个辣条专业班;10月,联合平江食品行业协会打造中国首个辣条博物馆。2022年,辣条发明人李猛能、邱平江、钟庆元加入麻辣王子,担任技术顾问。

在张玉东的坚持下,辣条逐渐摆脱垃圾食品的标签,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成为很多“90后”、“00后”年轻人的选择。其次,作为湖南平江的辣条头部企业,张玉东选择了“霸蛮”到底,专注正宗麻辣味,和三位辣条发明人以及川菜掌门人成都肖见明大师一起,传承与弘扬正宗麻辣辣条。

2023年,麻辣王子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24年,麻辣王子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5亿元,品牌全国认知度突破90%,在全国37个商超系统中成为辣条品类销量榜首。2025年4月,麻辣王子在深圳举办“破15亿庆功会暨进军深圳发布会”。

湖南人张玉东证明,即使是一根辣条,亦能以“正宗”与“敬畏”做出品牌味道。深圳发布会上15亿销售额的皇冠logo亮起,这位“辣条王子”的野心早已越过平江山丘——中国零食的升级路上,湖南人从不缺席。

04口味王 郭志光



湖南益阳的郭志光,1974年出生于资阳区新桥河镇向家堤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4岁初中毕业后,他随父辗转益阳、岳阳摆摊卖槟榔,却在岳阳因产品缺乏特色赔光积蓄,只剩25元睡在桥洞下。这段至暗时刻,反而淬炼出他“不搞好槟榔不回家”的倔劲——他借遍亲友、卖猪凑钱,在老家向家堤村搭起两间破旧厂房,带着五六个工人手工包装,调制出湖南首款咖啡香型槟榔。这款带着甜香与清凉的产品,迅速在岳阳市场打开局面,1999年销量暴涨,2000年郭志光正式创立“口味王槟榔厂”,2002-2003年间,拿下岳阳95%的市场份额。之后,口味王的生产基地越开越多,公司逐渐走出省外,扩大全国影响力。

郭志光的野心不止于小作坊。2003年,他注册成立益阳口味王槟榔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前,人们总认为槟榔就是口香糖,上不了大雅之堂,我从来都不信,我就要把槟榔做成高档的产品。”曾经,槟榔只卖1块钱一包,包装粗糙,被视为小众产品。在郭志光的坚持下,口味王首创立式包装槟榔,表现最好的当属2014年推出的高端品牌“和成天下”,两年就做到湖南销量第一,上市六年卖出8亿包。

当时槟榔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口味王果断放弃传统烟果槟榔,专注青果槟榔领域,自主研发蒸汽烘干技术,首创无烟熏工艺,推出“葡萄干槟榔”等创新品类。这一差异化策略,让口味王在拿下广东等省外市场。此外,他深知品牌宣传对产品销量的深刻影响,下沉市场,免费给湖南当地杂货铺做带有口味王标识的门头,品牌影响力一路飙升。如今,口味王已发展为年产值数十亿、拥有8大生产基地的集团。

回顾郭志光的创业历程,他曾在2007年因现金流断裂,当众烧毁6.6万包问题产品;也曾在2019年斥资百亿在海南收储槟榔干果,将自主研发的烘干技术传授给农户。尽管槟榔行业的健康争议从未停歇,但这位“槟榔大王”的传奇,已然成为湖南企业家精神的鲜活注脚。

05卫龙 刘卫平



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也出生于中国酱干之乡湖南平江。早在300年前,平江酱干已是清朝贡品。他14岁随母学习传统酱干制作,挑担翻山售卖,深谙湖湘麻辣工艺精髓。1998年湖南特大洪水致大豆价格翻倍,平江老师傅以面粉替代豆粉,创出面筋辣条。但平江属于山区并不盛产面粉,原材料需要从外地运输,不仅需要花费时间来运输,还增加了物流的成本。大家发现自己做的辣条大部分销往了北方,平江既没有原料优势,也没有较好的市场,于是很多平江人带着辣条的制作配方去往了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创业

刘卫平敏锐察觉商机,遂携配方北上小麦主产区河南漯河创业。他与弟弟刘福平用打工积蓄在漯河租下一处作坊,日做夜卖辣条。整整3年,终于攒够了自己开厂的钱。他以面筋为原料,结合着酱干的手艺,制作出了“微甜、微辣、清爽、回味足”的产品,还开发出中国首根条状辣条“麻辣丝”。

彼时成龙正火,刘卫平将自己的品牌取名叫“卫龙”。2003年注册“卫龙”商标,成为全国首个品牌化辣条企业。并将透明袋改为铝箔小包装,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地推覆盖漯河200公里内所有商超。

后不久,央视曝光一家面筋生产企业在原料中偷放非法添加剂,辣条突然被卷入食品安全风暴。当时卫龙年产值仅12亿,为脱掉“垃圾食品”帽子,刘卫平不惜花巨资建新厂房,将生产车间改造为全自动化,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质量。

与此同时,刘卫平在销售方面下了大功夫。除了常规的明星代言外,刘卫平特意邀请专业的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公司宣传片,同时邀请媒体和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2015年联名暴走漫画推“来包辣条静一静”表情包;2016年模仿苹果风设计“Hotstrip 7”辣条,打造“辣条界LV”人设;甚至在海外频频出圈,亚马逊售价14美元/包(约96元),登BBC报道,成欧美年轻人猎奇奢侈品。

2022年12月15日卫龙登陆港交所,市值超600亿,刘氏兄弟身价破550亿。牵头成立“川味休闲零食全球化发展联盟”。2024年全年营收达62.66亿元,同比增长28.6%,净利润10.68亿元,同比增长21.3%。从平江山区的酱干少年,到执掌600亿市值的“辣条之王”,刘卫平用25年诠释了“无湘不成军”的商业传奇。

06加加食品 杨振



1962年,杨振生于湖南宁乡东湖塘镇一个贫困家庭。幼年丧父,母亲独力抚养三兄弟,湖湘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烙印深刻。后考入益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成为宁乡中学语文教师。

因教师月薪难以改善家境,杨振毅然辞去“铁饭碗”下海创业。在创业的最初10年间,杨振先后进行过特种养殖、食品加工、隐形纱窗技术的推广等等,杨振从中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宁乡首批“万元户”。

工作之余,杨振喜欢烹饪,因不满传统酱油瓶需利器捅破、易脏手的痛点,便发明拉环式带孔瓶盖。他试图以50万元专利费卖给湖南酱油厂,却遭拒绝,随即,他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开办酱油厂,将带拉环、孔口的瓶盖放在自己的企业使用。

1997年初,加加酱油厂在湖南宁乡县创办。据杨振回忆,当时的加加酱油厂仅有3亩地,几十个工人。但他所想要做的,是一家品牌定位为高端的酱油企业,首瓶酱油定价6.5元,而当时湖南市场的酱油售价普遍在1.6元左右,以差异化包装和“小麦+大豆=?”悬念广告引爆湖南市场。

2003年,杨振押注加加7年全部利润4800万元,竞得央视两个月“标王”。同年5月至6月,加加酱油在7点整报时和7点半新闻联播结束时的两个黄金时间段进行广告播出,效果出奇的好,加加酱油品牌顷刻间印入人们的脑海,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纷纷咨询,经销网络覆盖全国。

2004年,加加食品年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2012年,加加食品营业收入增长到16.57亿元,这在当时国内调味品企业中是独占鳌头。2008年,杨振开始着手筹备企业的上市,2012年1月6日,加加食品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酱油第一股,当年营收16.57亿元,净利润1.76亿元。彼时的海天味业才刚启动上市工作,千禾味业还是一个地方的小品牌。

2008年至2018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代,素有“酱油第一股”之称的加加未赶上“数字化运营”的列车被海天味业反超。2019年加加食品引入互联网人才,借互联网电商优势,赋能传统酱油C端销售,开始了持续追赶。

2023年杨振之子杨子江首次以集团常务副总裁、销售总经理的身份站至台前,启动“零添加”战略:产品剔除防腐剂、白砂糖,主打挤挤装蚝油、姜葱料酒等健康单品。并积极布局新电商,进军抖音等新媒体紧跟年轻人的脚步。

从辞教创业到花甲之年重振旗鼓,杨振用30年诠释了湘商“耐得烦、霸得蛮”的韧性。尽管加加市值已不及海天,但这位宁乡企业家的创新基因仍在延续。

07佳龙食品李远征



1976年生于湖南平江的李远征,14岁因家贫辍学,跟随长辈学习传统酱干工艺。这份根植于湖湘大地的技艺,成为他创业的原始基因——平江酱干以“咸、辣、回甘”著称,恰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味觉映射。

1993年李远征在衡阳创立远征食品厂,专攻湖南人钟爱的辣味豆干,赚取第一桶金;1998年为降低原料成本,李远征远赴哈尔滨,却因大豆价格波动受挫。李远征以湖南人特有的务实精神转向面粉原料,并敏锐发现河南的小麦资源优势。1999年,他携平江工艺扎根河南新郑,创立佳龙食品,将湖湘麻辣基因注入中原粮仓。

2005年央视曝光辣条乱象,行业陷入危机。李远征率先推动规范化:2009年成为河南首批通过QS认证企业,2013年签约何炅、华少代言,用公信力重塑行业形象。2008年起建立长葛、民权生产基地,但核心技术团队始终保留平江老师傅,确保“辣、麻、鲜”的湖湘风味传承。

辣条江湖能人众多,能在其中拥有一席之地,李远征靠的是创新。

在深耕“一包好辣条”的同时,佳龙食品也在不断优化丰富产品结构。2022年推出“鲜笋魔芋”,获中国方便食品创新大奖;2023年通过创新添加糯米粉,利用支链淀粉锁水提升Q弹口感,李远征开辟辣条软糯新赛道。佳龙食品形成了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三大产品系列,拥有100多个SKU,其中,五谷杂粮、玉米饱饱、鲜笋魔芋、脆爽魔芋等成为全渠道的畅销爆品,年产值超10亿元。目前,佳龙食品在新郑、长宁、长葛有三个生产基地,年生产量达10万吨以上。

2023年覆盖全国72%零食系统、78%门店,渠道业绩近2亿元,2023年8月成为全国首家获“辣条”商品类目核定企业,为出海铺路,产品远销美、英、俄等30国。

从骑自行车卖豆干的平江少年,到执掌年销10亿、让辣条“远征”30国的产业领头羊,李远征用三十年诠释了“身离湘江,味守平江”的湖湘商道。

08酒鬼酒 王锡炳



湘西的青山绿水间,滋养出一瓶承载着湖湘精魂的佳酿——酒鬼酒,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湘西州第一家作坊式酒厂——吉首酒厂,谁也未料到,这座小酒坊会在王锡炳手中蜕变为中国白酒的传奇。

1970年,18岁的王锡炳进入酒厂当会计,21岁接过厂长重任。彼时酒厂规模尚小,品牌未立,王锡炳却敢想敢闯——他派团队走遍全国八大名酒厂,花七年时间钻研工艺,最终在确立馥郁香型雏形。1975年,创立“湘泉”品牌。1985年,更名为湘西吉首酿酒总厂。1983年,黄永玉为湘泉酒设计麻袋陶瓶,古朴造型惊艳行业;1987年,大师再提“酒鬼”之名,并设计“酒鬼背酒鬼”的陶瓶,自此,这个带着几分戏谑又满是文化意趣的品牌,正式闯入中国白酒江湖。

王锡炳的“霸得蛮”在营销上展现得淋漓尽致。80年代末,酒鬼酒以400多元的高价(远超茅台、五粮液)成为“最贵白酒”,却仍一瓶难求;1997年,酒鬼酒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湖南第三家上市公司,首融4亿资金助力产能扩张,鼎盛时期年销量超11亿,与茅五剑并称“高端白酒四大天王”。但高速扩张也埋下隐患,2000年王锡炳辞去董事长职务,此后酒鬼酒几经易主,经历塑化剂风波、股权纠纷等重创,2012年市值蒸发超328亿,一度陷入低谷。

转折发生在2016年,中粮集团入主,酒鬼酒重整旗鼓。依托馥郁香型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一口三香”的独特工艺,酒鬼酒试图重拾辉煌。近年来,酒鬼酒虽面临行业调整和业绩压力,但其仍在不断寻求突破,与胖东来联名推出“酒鬼·自由爱”,试图以亲民价格和渠道创新突围。

从湘西一家小作坊起步,凭借其独特的环境、工艺、香型、包装和文化,酒鬼酒逐步成长为中国白酒市场上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酒鬼酒的故事里始终跃动着湖湘人的精神:王锡炳“学与闯”的韧劲、黄永玉的文化赋能;即便历经波折,酒鬼酒仍坚守“馥郁香”的独创性,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这瓶浸透湘西山水与人文的酒,既是湖南人敢为人先的注脚,也是中国白酒产业跌宕发展的缩影。

结语

湖南食品产业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片土地农业基础雄厚,为零食制造提供了丰富且稳定的原料供给。湖湘大地的特色小吃文化,赋予了产品独特的味觉记忆和开发灵感。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特质,将传统味道,通过商业运作和营销,打造成风靡全国的零食。湖南人“传帮带”的集群效应,更是共同铸就了这条蓬勃发展的产业链。

近年来,湖南省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跃居全国第六位,上市公司数量达20家,与广东并列全国第二。除了上文提到的巨头,湖南的食品版图上还有许多闪亮的名字:如区域特色酱板鸭品牌“舜华临武鸭”、专注于辣味零食的“金磨坊”、中式糕点百年老字号“沙利文”等......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中,总部在湖南的企业就有5家,分别是酒鬼酒、盐津铺子、绝味食品、雪天盐业、新五丰。

从一包辣条、一袋小鱼开始,湖南人用敏锐的商业嗅觉,将满足口腹之欲的“小零食”和“地方味”,做成了关乎民生就业、承载地方文化、链接全球市场的“大赛道”。

还有哪些你知道的湖南零食品牌?欢迎评论区留言补充。

Top

1、记者手记|葡萄满枝头 焦虑压心头——探访美关税冲击下的意大利酒庄

2、老罗在B站搞的新节目,可能真找到流量密码了。。。,老罗综艺节目

3、罗永浩做泡面,想复制麻六记,罗永浩 tommy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BJP/detail/jvrrql.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说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