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从Figma到美图、快手,AIGC化解科技公司的“中年危机”

时间:2025-08-04 23:35 作者:晓炮

从Figma到美图、快手,AIGC化解科技公司的“中年危机”

继去年Applovin上演AI造富神话之后,Figma成为又一个故事主角。

三年前,Adobe曾试图以200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最终交易告吹。如今,Figma凭借亮眼的招股书和对 AI 应用场景的积极布局,重新登上IPO舞台,首日涨幅超过 250%,市值突破560亿美元,实现了“昨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明日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惊天大逆袭。

随着Figma成功上市,沉寂3年的科技IPO市场被点燃,AI应用型公司正成为资本新宠。

在港股,美图年内股价涨幅超过 300%,快手年内涨幅超80%,都是因为在AI应用领域表现突出。

一批在移动互联网存量时代饱受挑战的“老兵”,如今正深度拥抱AI、重塑产品逻辑而焕发“第二春”。这些公司集体发力AI应用,让市场看到了新一轮创业浪潮的到来。

从“中场失意”到“AI反转”,那些踩准节奏的公司在做什么?

今年以来,美图、快手等公司的反弹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这类公司有一个共同特征,曾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风光一时,但也一度陷入增长瓶颈。

比如,2016年至2021年间,美图累计亏损超过80亿元,财报显示2021年底的美图月活用户数较2016年上市时流失一半。

类似地,昔日的短视频“老大哥”快手也在过去几年面临压力。尽管月活跃用户依然保持在7亿以上,但快手和抖音在用户体量与电商GMV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用户方面,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抖音(包含抖音极速版)月活跃用户规模突破10亿,而同期快手月活跃用户数量为7.12亿。商业化方面,抖音电商2024年GMV约3.5万亿,而快手电商年度GMV仅有抖音电商的40%,且增速较前两年放缓。

图源:QuestMobile

在原有业务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美图和快手不约而同地在AI应用方向上加大投入。

2022年底,美图开始在生成式AI方向上持续投入,从最初的“AI影像”功能切入,逐步构建起覆盖AI图片、AI视频、AI设计等多个场景的产品矩阵。2023年,美图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实现归母净利润大幅回正;2024年继续保持增长,利润规模突破5亿元。产品端的变化带动了业务结构优化,AI转型驱动软件订阅收入增长,成为公司整体向上的关键推动力。

图源:Wind,浙商证券

快手下“可灵AI”已在视频生成、素材创作等领域实现初步产品化,4-5月连续实现月流水过亿的表现。花旗在研报中看好快手,其指出,按照往年惯例,8月下旬,快手即将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该机构表示,快手视频生成模型可灵AI的商业化进程超预期。

从美图到快手,两个不同背景的互联网老兵都在用AI改写业务节奏。最重要的是,它们发力的重点都是创意类的AI应用,且并非仅靠讲好AI故事推动估值上扬,而是实质性地通过产品重构与业务调整,找到了新的增长路径。

再加上曾经被Adobe放弃收购的“传统软件公司”Figma,通过AI改变命运。不难看出,在AI应用逐步走向落地的当下,那些率先在创意工作领域完成产品重构的公司,正成为产业格局重塑中的首批受益者。

创意类产品重构:AI应用商业化的确定性方向

尽管今年以来AI在多种场景中不断探索突破,但从实际的商业落地情况来看,创意工作相关的应用依然最具确定性。

无论是内容生成还是市场营销,AI在这些方向上展现出更强的用户接受度和商业化潜力。去年,Applovin率先借助 AI 实现收入结构优化,今年Figma的上市进一步印证了创意类应用的增长空间。而在国内,这出现了像美图、快手这样的转型成功案例。

Figma、美图、快手的表现,让市场认识到,传统工具软件商业化初期所面临的盈利、出海与门槛三大难题,被AI应用所颠覆。

首先,在商业化方面,创意类AI应用展现出更快的速度。

与传统软件相比,AI应用凭借较强的产品粘性,更容易推动订阅制转化。而与通用大模型相比,聚焦垂直场景的AI应用又拥有更清晰的付费意愿基础。

美图、快手和 MiniMax这几家公司的创意工具类产品,都证明了这一点。花旗认为快手可灵AI的商业化进程超预期。而中金也预计,美图在付费渗透率和用户增长的双轮驱动下,2025年订阅收入同比增长超40%。

其次,全球化能力更强,创意类AI应用从诞生起就瞄准了海外获客路径。

与过去“先本土再出海”的发展节奏不同,新一代工具类产品展现出“生而全球”的特征。

以快手可灵为例,根据The Information,可灵2025年4月及5月70%收入来自海外市场。而美图的出海策略同样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中金公司研报显示,美图生活场景产品海外用户规模增长加速。这种全球化能力大幅缩短了用户积累周期,使企业能快速摊薄研发成本。

图源:点点数据,光大证券

更进一步地看,此类AI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加速,核心原因是软件价值结构的重构。

创意类AI应用的兴起,直击内容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痛点。一方面,社交媒体时代,数字内容的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专业工具的使用门槛却让多数人难以真正参与创作,传统设计软件如Adobe 系列需要大量学习成本,协作流程冗长,限制了其在非专业用户中的普及。

这一矛盾催生了对“低门槛、高效率”工具的市场需求。而Figma、美图、快手的AI应用产品,正打破原有的分工边界。比如Figma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二并非设计师,而是产品经理、开发者甚至业务决策者。

图源:Figma官网

这种“去专业化”的趋势,加速了AI应用的普及。生成图像、视频和设计稿变得更加便捷,将让更多具备表达欲望但缺乏专业技能的个体得以参与创作,使原本沉淀在某一环节的灵感被激活,并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也解释了为何像Figma这样一个原本高度垂直的平台,能获得如此高的市场估值。Figma、美图、快手等公司打造的AIGC产品,正催生又一轮创业浪潮。在这轮浪潮中,科技公司有望以AI应用实现平台价值的跃升。

科技行业分化加剧:有人陷入困局,有人借AI突围

进入2025年以来,科技行业正在经历一轮显著的结构分化。

当Figma、美图、快手等公司获得资本市场重新定价时,另一批曾享受互联网红利的中厂却深陷“中年危机”,比如,喜马拉雅出售、虎扑被并购、58同城裁员。

过去十年,许多互联网公司受益于用户红利和资本驱动,在业务层面更关注规模扩张而非底层能力构建。这类以信息分发和内容聚合为主的公司高度依赖流量,但缺乏可沉淀的产品与技术体系,在面对AI浪潮时缺乏足够的响应能力和调整空间。

资本市场对这种分化已经给出了明确反馈。传统SaaS企业通常以7-15倍市销率为估值中枢,而Figma却获得75倍PS的定价。

从Figma等公司来看,未来,能够在新一轮重估潮中获得市场认可的“中厂”,往往具备几项特质。

一是垂直场景的精准卡位。

相较于过去“多线铺开、流量为王”的打法,如今的AI应用更强调落地深度。通用大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能力强但可用度不强”的问题。这使得从模型走向产品的过程,不再只是技术突破,而需要对行业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

美图、快手和Figma的策略,都是围绕自身擅长的用户群体和内容场景,将行业知识转化为AI的实用价值。

图源:浙商证券

二是敏捷迭代能力构筑动态护城河。

在大厂资源充足的背景下,中型企业很难在规模上取得优势,但可以通过快速响应市场和高频更新维持用户活跃度。比如,中信建投证券指出,2023年至今,美图主要生活场景产品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Wink均进行了超20次AI功能更新,保持高频迭代。而据快手介绍,可灵AI产品自发布以来迭代升级30余次,累计生成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

注:可灵2.1 更新距离可灵 2.0发布仅一个月时间间隔

在生成式AI还处于早期阶段的背景下,持续试错、快速迭代,打通用户与产品之间反馈闭环,能帮助企业建立更具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体系。

三是成本优势与决策效率的双重加持。

中厂最大的武器是“没有包袱的决断力”。机会对任何一家深陷“中等规模陷阱”的科技公司来说都非常重要。

因此,在大模型企业还在消耗巨额资金扩展参数规模时,一些中厂已经走通了小步快跑的商业路径。比如,可灵AI已通过C端订阅+企业API调用实现单月收入破亿;MiniMax的海螺AI验证了“会员内购”模式的可持续。

这些在细分场景中持续打磨产品能力,并已开始跑通商业路径的公司,正在成为推动本轮变革的主力。

展望未来,AIGC的“价值创造”阶段已经到来,向AI求突破,让互联网行业掀起了又一次创业浪潮,未来可能看到更多个Applovin、Figma式的造富故事。

当然,资本市场乐于倾听故事,但企业价值最终回归商业本身。深耕场景、长于商业化的公司,才能成为新造富运动的领跑者。

来源:港股研究社

Top

1、39%高关税!“中立国”瑞士缘何成了特朗普贸易战“痛击对象”?

2、东西问丨黑尔佳·策普·拉鲁什:以史为鉴,中德如何共筑和平未来?

3、世界运动会来了 它和奥运会有何不同?怎么看更过瘾?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BOE/detail/vrgtuj.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晓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