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一个“AII in AGENT”的网络安全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

时间:2025-08-09 13:44 作者:魔笛童子

一个“AII in AGENT”的网络安全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

目前,AI智能体还需要人来定义,而在不远的将来,L5级别的智能体,借蜂群框架和社区开放,正在打造“AI时代的操作系统”,重构人机协作范式。


还记得2023年8月,那是生成式AI爆发后的第一届ISC大会。

彼时,所有人对于生成式AI的看法,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会后采访周鸿祎时,AI相关的话题,也成为记者们绕不开的热门方向。

那一年,也是“红衣大叔”周鸿祎在公众视野里“重出江湖”的一年。他先是坚定宣布“拥抱AI”,并提出“人工智能不是泡沫,是下一场工业革命。”并在极短时间内推出自研通用大模型“360智脑”,使得360成功抢占了国内AI产业的先机。

两年过去,当行业还在“去幻觉”,卷对话体验时,周鸿祎已然看到AI AGENT的巨大潜力。当潮流逐渐向AGENT汇聚时,他已经拿着蜂群化的纳米智能体,站在AGENT潮流的前端。

某种意义上,这也暗合本届ISC·AI大会的主题:AII in AGENT——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用更智能化的AI AGENT,重构从网络安全,到整个互联网的一切。

01 会协作的智能体“蜂群”

过去两年,生成式AI从短文本问答到长文本生成,再到推理大模型,其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效果的迭代进化,自是有目共睹。但在真实的企业应用场景里,仍然暴露了诸多短板。

一如周鸿祎在ISC大会上所言,目前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仍然有所欠缺,在大量场景里更像知识问答模型,二是大量模型不具备独立调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推理能力的问题,在年初Deepseek出现之后,已经得到了部分解决。但在大多数复杂场景时,一个只有推理能力的大模型,通常只相当于人的大脑。

原因很简单,在企业实务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实体经济,一项工作通常需要调用大量工具进行协作完成。如今的推理大模型虽然性能“够用”,但是尚不具备成为生产力工具的条件。

正因如此,以纳米AI为代表的智能体,或许是生成式AI从玩具到工具的一条演进路线,或者用周鸿祎的话说,“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其原因在于,以目前的智能体性能,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同时,它也可以使用包括大模型在内的各种工具,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规划和完成。

在会上,周鸿祎用L1到L4的不同阶段,总结了智能体在不同阶段的演进和特点。

——L1聊天助手,本质上是聊天工具,擅长提建议或提供情感陪伴,属于“玩具级”智能体,比如GPTs。

——L2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已经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但必须由人类来设置流程,AI来执行任务,人再通过操作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L3推理型智能体,已能实现AI自主规划完成任务,像是人类制造了一个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特长的员工。

他们单兵作战的能力很强,可以看作一位领域专家。但受限于技术框架,面对跨领域复杂问题时,仍会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无法实现多层级思考下的全局优化。

——L4阶段,以纳米AI为代表,已经实现了“多智能体蜂群协作”——多个专家智能体可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拉群组队”、多层嵌套、分工协作。

在性能表现上,纳米AI可以连续执行1000步的复杂任务,消耗Token在 500 万 - 3000 万,任务成功率高达95.4%。


要实现多智能体协作,其产品形态必然是平台化的,必然是少数L4级别智能体协调大量专家级L3智能体完成工作。

借助纳米AI首创的“多智能体蜂群协作空间”,智能体之间的记忆可以共享,借此规避了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困境”。从任务规划、协同执行,再到后续自我迭代,都可以在平台上统一完成。

截至目前,平台已经汇聚超过5万个L3智能体,普通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即可搭建自己的“Manus”。蜂群框架下,这些L3智能体可以组成步调一致,目标一致的L4团队,也能完成“一句话生成10分钟电影级大片”的超长复杂任务,效率从过去2小时直接缩短到20分钟。

02 更主动,更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步入AI时代,而在大多数普通人不涉及的网络安全攻防领域,AI技术同样也在深入肌理。这里对攻防双方,都是显而易见的挑战:

一方面,专业的网络安全专家,在行业内仍然是极度短缺的香饽饽,其专业能力根据公司数据类型的不同,培养周期很长,且应对方向各异,成长难度较大。即便加入大模型进行辅助工作,虽然已经能处理部分基础任务,却难以应对复杂流程化的日常运营工作,导致防护能力落地受阻。

但作为攻击方的黑客,却能通过AI训练“智能体黑客”,在真人黑客不在的时候进行自动化攻击。根据每个黑客组织算力储备的不同,可以批量复制,一个人类黑客,完全可以管理数十个智能体黑客,其能力呈指数级上涨。

与此同时,作为安全运营专家的“数字大脑”,安全智能体以安全大模型为核心,具备工具调用,流程执行等时机能力,以完整复刻高级专家的分析、决策与实操能力。

部署一个安全智能体,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譬如在工业控制、政务决策等场景,智能体的幻觉可能导致设备误操作或政策偏差。例如医疗智能体误诊率即使仅0.1%,在千万级调用量下仍会造成重大事故。

其中一种规避方式,是动态RAG增强,它将行业知识库(如国家标准GB/T、工业设备参数)嵌入智能体推理流程,强制在生成答案前检索权威数据源。譬如政务处理智能体,在回复政策咨询时,可以做到自动关联国务院最新文件库,减少自由发挥空间;同时,借助360大模型卫士的“数据去毒”模块,过滤训练数据中的矛盾信息,并注入领域规则。

另一种方法则是CoVE验证链。在智能体生成回答之后,通过分步自检机制,它能自动拆解关键主张,并生成验证问题,进而调用相关的数据库工具交叉验证。再通过物理反馈机制,譬如智能体将控制指令转化为设备的API调用,读取对应传感器数据并确认执行结果,形成决策闭环。

不止360一家,任何一家有网络安全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打造自己的安全智能体。相对于一般的AI公司,360的底气在于,拥有一般AI公司没有的网络安全数据、知识,以及网络安全工具,以及充分发挥上述能力的工作流、大模型,再到如今的智能体打造平台,每一步都是拼图,每一块业务都可以是壁垒。


此外,除了已经定制好的几十个安全智能体,用户同样可以根据需求自己定制对应领域的安全智能体,在如今智能体“定制化”的风潮之下,部署一个熟悉企业情况,能针对性防护的安全智能体,并不是一件难事。

03 奔向“智能体蜂群”的未来

一如周鸿祎所言,2025年,是智能体的“安全”元年,也是安全智能体的诞生之年。安全智能体,在大模型“脑子”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和脚,意味着能够进行主动攻防,主动使用工具,如果放在企业实务中,无异于增加了新质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从一开始,360智能体就避开了“算力内卷”,结合自身安全领域的底蕴,专注更场景化,更垂直的生产力。

在构建“智鉴、智盾、智控”五位一体安全体系闭环后,以纳米AI搜索为落地产品,成为用户连接AI的第一入口。


今年以来,360的L4级“专家”智能体,已然覆盖多个垂直领域,协同任务错误率已经下降近90%。这意味着,人类“CEO”和赛博团队的AI AGENT,用户像“BOSS直聘”一样调配5万+智能体,跨公司组队形成专属协作小队,已经不再是梦。

目前,AI智能体还需要人来定义,而在不远的将来,L5级别的智能体,借蜂群框架和社区开放,正在打造“AI时代的操作系统”,重构人机协作范式。

如果智能体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那么人类的工作内容,则会变成定义智能体、规划智能体、管理智能体、监督智能体,智能体变成了人类的员工,做繁琐的工作,人要学会跟智能体协作。

这样,每个人就会变成超级个体,大量使用智能体的公司也会变成超级组织,甚至重塑整个经济的形态和运营逻辑。

这种“业务人员主导AI创新”的模式,无疑进一步加速了AI技术的应用落地,使智能体真正成为“数字员工”

一如周鸿祎预言:“智能体时代,不会指挥AI的人将被淘汰。”这一战略,正推动360从网络安全供应商,向AI生态主导者逐步跃迁。

Top

1、华南旅游旺季,被蚊子叮没了,被南方蚊子咬了后会留下印子

2、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灭蚊科技

3、东北一银行获批进入破产程序、存款由农商行接手,本轮改革现先例,东北的银行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BSN/detail/quynpy.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魔笛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