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日本侵华五十年(1894-1945)之七,日本侵华路线及时间
原创:桅杆 ,首发于“走进历史的深处”微信公众号
重发说明:抗日战争,尤其是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是对中国民众的一次大动员、大教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血性开始显扬,民族精神开始重塑。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似有抗日先烈。
敬请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
二十五、三赌国运:发动太平洋战争
--------------------------------------
实力对比:日本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对手是欧美列强。由于英国正陷入不列颠之战,已是自顾不暇,所以日本的主要对手就是美国。根据《帝国陆军作战纲要》:日本陆军以寺内寿一为总司令官的南方军,辖4个军、10个师团、2个飞行集团,计划用3个月时间占领东南亚;海军以山本五十六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协助陆军占领南方,同时以6艘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机动部队,偷袭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其时,美国刚刚经历30年代的大萧条,正处于恢复之中;加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天然阻隔,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尽量远离全球政治漩涡,也不大注重发展军事力量。1939年欧战爆发时,美现役陆军总数还不到20万人。欧战爆发后,美国迅速扩军,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2年多时间里,陆军总数膨胀到160多万。由于扩张太快,部队严重缺乏装备和训练;海军拥有各型军舰345艘(航空母舰8艘)、143万吨,其中太平洋舰队有各型军舰112艘(航空母舰3艘)、不到50万吨。同期,日本陆军总数为210万人;海军有各型军舰236艘、119万吨(航空母舰10艘)。由于太平洋战争主要是海军作战,对比两国的海军力量,日本整体实力是低于美军的。但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欧战爆发后,美国虽然没有参战,却因向英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事实上已经介入欧洲战事。在这个背景下,日美一旦开战,依据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德意也会对美宣战。这样,美国海军就不得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线作战,日本所要对付的只是美军太平洋舰队。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对阵美军太平洋舰队,是占有相当大的优势的:吨位2.4:1,航空母舰10:3。这也是日本敢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底气。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远非于日本可比:美国人口是日本的近2倍,经济规模是日本的7倍,钢产量是日本的5倍,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汽车产量是日本的80倍,船舶产能是日本的7倍,飞机产能是日本的6倍……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迅速转为军用。所以,一旦战争长期化,日本必败无疑。当时日本国内比较理性的人士,如山本五十六曾担任过驻美武官,对两国的战争潜力有清醒的认识,一直不赞同与美国开战。前文说过,自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已是一部拆除了刹车的战车。这边深陷侵华持久战的泥潭,那边又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时的日本,从内阁、军部到普通民众,几乎都处于疯狂状态,很难听得进理性的声音。即使是山本五十六,虽然不赞成对美开战,但在无法左右局势的情况下,设想沿用发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老套路:以偷袭的方式,一战而歼灭美海军太平洋舰队,迫使美国屈服,在短时间内结束对美战争。
三赌国运:据说山本五十六是个有名的赌徒,赌技高超,每赌必赢,是不受赌场欢迎的赌客。他的对美作战设想完全是赌徒心态,准备在太平洋上豪赌一把。其实,当时日本在对待战争问题上,这种赌徒心态普遍存在。1941年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做出对美英荷等国开战的决定,将进攻的时间定在12月初,并要求陆海军据此做好作战准备。11月6,日本大本营发布南进作战部队战斗序列,正式编组设立南方军,与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并列。11月15日,日本大本营向南方军下达作战预备命令,要求“迅速攻占菲律宾、英属马来、荷属东印度及缅甸南部各要地;实施作战时,务必保障泰国及印度支那的安定,同时从该方向实施对中国的封锁;为了恢复占领地的治安,取得重要国防资源,且保障自给,应对占领地施行军政管理”。由此也可看出:南进作战的的目的就是“国防资源”。12月1日,在日本内阁全体成员出席的御前会议上,天皇正式批准了进攻命令,把开战日期定为12月8日(日本时间)。至此,日本一切准备就绪。面对综合国力远超自己的美国,日本第三次赌上国运。从1931年开始的10年间,日本战车一路狂奔,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珍珠港事件,在大陆政策上跨出三大步:征服满蒙、征服中国、征服亚洲及称霸世界。实际上,一战之后,美国恢复孤立主义政策,不干涉外部事务。最典型的,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继续维持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直到1941年下半年。但由于欧战爆发及日本准备进攻东南亚,促使美国开始调整其孤立主义政策。由于历史原因,二战之前,美国的全球利益是与当时世界霸主英国紧紧绑在一起的。欧战爆发后,美国立即对英国施以援手,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帮助其抗击德国。1940年9月,日本与德意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并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后,直接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发生直接冲突。就是从这个时候,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道义禁运、出口许可证、经济禁运(不包括石油)等一系列制裁措施,双方贸易量开始下降。随着双方关系持续恶化,美国采取了3项相互关联的行动:援助中国抗战,持续加大对日经济制裁,开始与日本谈判。援助中国抗战和制裁日本是中国自抗战以来一直所希望和要求的,但迟迟得不到美国的回应。
战争爆发:自1941年3月8日开始,两国开启了长达9个月的谈判。由于分歧巨大,矛盾难以调和,双方都做了战、和两手准备,并利用谈判拖延时间。7月25日,日军4万多在越南南部的西贡登陆,兵锋直指菲律宾(当时是美国的殖民地)。美国随即冻结日本在美资本,并实施石油禁运,双方贸易全部中断。在此期间,日本一边谈判,一边完成了南进作战的兵力部署、军备生产等开战的一切准备。而美国方面,几乎破译了日本外相与其驻美大使之意间的所有电报,对日本以谈判作掩护、为备战争取时间的意图了如指掌。这个过程,与日俄战争前的情况非常相似。美国综合各方情报,认定日本很快就要进攻东南亚,但根本没想到日本一出手就直接攻击夏威夷,在战争准备上明显重视不够。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开战,把进攻时间定在12月初,同时训令同美国谈判的驻美大使野村,把谈判时间限定在11月25日(后延迟到29日)前。11月20日,日本向美国提交双方谈判的“绝对最后建议”,其核心内容是:以日美两国都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来换取美国解除禁运和停止援助中国。作为答复,美国在26日向日本递交了一份被东条英机称之为“美国对日本最后通牒”的备忘录,即《赫尔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日本从中国(包括东北)和印度支那撤军;美日两国只承认重庆的国民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政权;美、英、日、中、苏等国缔结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以重新确立《九国公约》精神并取代《三国同盟条约》(即要求日本退出轴心国军事同盟)。这其中,在中国问题上,美国直接要求日本退回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对比日美两国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背道而驰。日本政府12月7日在回复照会中,称《赫尔备忘录》“藐视日本在四年中国事件中的牺牲,威胁帝国本身的生存,并损及它的光荣与尊严。……鉴于美国政府的态度,日本政府不得不认为已无法经由进一步的谈判获致协议”。当天夏威夷时间7:50许(纽约时间12:50,东京时间8日2:50),日本联合舰队舰载机向珍珠港发动第一波攻击,历时3年又8个月的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很多史料一直沿用一个说法,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才递交宣战书”。但实际上,这份在进攻珍珠港之后才送达的,不是宣战书,而是上述回复《赫尔备忘录》及终止谈判的照会。日本是在偷袭珍珠港近9个小时(东京时间12月8日11:40)后,正式发布《对美英宣战诏书》的。当时日本外相给驻美大使野村的训令是在“下午1时(纽约时间)前”送达照会。这么重要的文件,怎么会延迟送达?
反法西斯联盟:野村对此的解释是“译电困难”。因为绝对机密,日本使馆只能用那些绝对可靠却业务不熟练的译电员。直到下午2:05,野村才赶至美国国务院,2:20(夏威夷时间9:20)进入赫尔办公室并递交照会。此时,离日军第一波攻击珍珠港,已经过去1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日军进攻之时,理论上美日还处于谈判状态。对于日本人的无耻,赫尔是这样当场对野村说的:“在我服务政府的50年中,从未见过包括这许多无耻、虚伪与曲解的文件,其程度是如此巨大,直至今日为止,我从未想到目前世界中任何政府能够讲得出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果远超战前预期,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此后半年只能看着日本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横行。珍珠港事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高光时刻,是走向失败的最后疯狂:日本丢在珍珠港的爆炸,彻底炸醒了美国的孤立主义,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也被迅速动员起来。应当说,中国持久抗战,是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国民政府坚持对日不屈服政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持续抵抗,日军欲进不得、欲停不能,其“以战养战”政策也告破产,不得不从外部寻求战争资源。同时,日本侵略中国直接破坏了《九国公约》所确立的华盛顿体系,侵害了美英列强的在华利益。在美日谈判中,从日本的“绝对最后建议”,到美国的《赫尔备忘录》,其焦点和核心都是围绕中国问题:日本要求美国承认其对中国的占领且不支持中国抗战,美国则要求日本从中国(包括东北)撤军。因中国的持久抗战,日本为获得战争资源,不得不实施南进政策,进攻美欧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一来,美日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调和,最终双方不得不兵戎相见。我们看看日本《对美英宣战诏书》,内称“中华民国不解帝国之真意,滥滋事端,搅乱东亚之和平。帝国俾执干戈,兹已四年有余矣。……而重庆之残存政权,怙恃美英庇荫,兄弟阋于墙而不悛。美英两国则支援残存政权,助长东亚祸乱,假和平美名以逞其称霸东洋之野心,向我挑战。且更百计妨碍帝国和平通商,遂竟断绝经济往来,严重威胁帝国之生存。……实逼处此,帝国为生存自卫计,惟蹶然而起,破除一切障碍,舍此之外更无他法”。虽是强盗逻辑,但宣战的脉络却也说的清清楚楚:因中国持续抗战(致日本战争资源枯竭),美国“竟断绝经济往来”,这就“严重威胁帝国之生存”,所以除对美开战“之外更无他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对抗日本已经4年多时间,其孤立无援,其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看,美日开战实际上是中国一直所希望的,甚至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的。蒋介石得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在日记中也没写。但有两个事例可供推测:一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当时就坦然承认,珍珠港事件让他“舒了一口气,甚至感到欣慰”;二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在两国开战之前,主动向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提出劝告,说“万一美日战争爆发时,希望中国领袖及人民群众能够自我克制,避免公然庆祝”。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不再是孤军奋战,中国的抗战局面无疑会大大改观,也更加坚定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
二十六、中国战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
援华抗日:美国随后在12月8日对日本宣战。国民政府也立即对日本宣战(12月9日宣战,由于时差,实与美国同一天),结束了与日本4年多的不宣而战。此外,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援引《三国同盟条约》向美国宣战,美国当天也向德意宣战。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自此全部进入战争状态,最终有61个国家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有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成员都相互宣战,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宣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汪伪政权(也号称国民政府)的存在。轴心国承认汪伪政府,认为中国是轴心国成员;同盟国承认蒋氏政府,认为中国是同盟国成员。更滑稽的是,1943年1月9日,汪伪政府竟然向以美英为首的同盟国宣战,称“自今日起,对英美处于战争状态,当悉其全力,与友邦日本协力”。也就是说,一个中国之内,两个“国民政府”,在重庆的蒋氏政府向轴心国宣战,在南京的汪伪政府向同盟国宣战,直令国人汗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苏美英等世界主要国家迅速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并于1942年1月1日签订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成为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一。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仍然非常艰难,但不再是孤军奋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与中日之间的贸易照常进行。从1939年开始,美国为中国提供贷款,用于购买急需的战争物资,但规模不大。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全部贷款规模只有1.7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贷款还是1940年美日关系恶化之后提供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大对华援助,从1942年开始,美国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向中国源源不断地运送军事物资。1942年3月,美国一次就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的贷款;同时租借物资也逐年增加。整个抗战期间,美国总计援助中国约23亿美元,其中贷款6.7亿美元,租借物资16.3亿美元。美国先后向中国提供的军事物资有:1300余架飞机、600辆坦克、500门105毫米以上榴弹炮及3000门轻型火炮和迫击炮、近20万支步枪机枪,以及大量弹药等。这些武器共装备了39个师等部队。由于当时国统区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援助为中国坚持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中国两度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不惜重大牺牲也要设法打通滇缅公路,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外部援助。可见这些物资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性。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苏联撤走援华志愿航空队,停止向中国提供援助。这对中国军民抗战信心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对此,美国立即采取了与之相对应两项的措施:4月15日,也即《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第3天,美国总统即签署特别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和退役军人组建援华志愿航空队;5月6日,美国政府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美国的两项措施,直接抵消了苏联停止援华在物资和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扩编为美国第14航空队,直接参加了对日作战,共击落日机2600多架,战果相当显著。
中国战区:顺便说几句:关于抗战期间的对华援助,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肯定都是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考量,其背后是抗击日本的共同目标,但毕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持。没有这些盟友的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只会更加艰难困苦。对此,我们应当客观对待,不应随着国家关系的起伏而任意解读。1942年1月3日,为更有效地协调亚洲及太平洋战场作战,经罗斯福总统提议,亚洲及太平洋战场被划分为四个战区,即中国战区(包括越南和泰国)、东南亚战区、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由中美英3国代表组成一个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由美军史迪威中将出任参谋长,并与其他战区互派联络员。从此,中国与盟国在亚太战场联合作战。这既是表明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对中国4年多来坚持抗战的认可。随后,应英国政府要求,国民政府抽调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于1942年2月16日发起第一次入缅作战。经3个多月的作战,远征军先胜后败,损失惨重,大部退回云南,一部撤至印度,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及中国战区设立后,国内正面战场整体上比较消极,只有被动应付,鲜有主动进攻。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共发生较大规模的会战共22次,无一不是日军进攻、国军防守;就是战略反攻阶段发生的5次会战,也是日军主动发起进攻。这22次会战中,以战役目标(攻下目标或歼灭作战对象)是否实现作为评判标准,中国军队是7胜2平13败,胜少败多。比如第一、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都没能实现攻占长沙的目标,最终退回原地,国军取得胜利。客观地说,日军作战能力要远远强于国军(国军1个师很难打败日军1个大队),上述会战无论胜败,日军伤亡人数都远少于国军,敌我伤亡比例基本都1:3以上,有点战役甚至超过1:10。少数几场胜仗,也都是前线官兵以巨大牺牲换来的。不能因为国军战斗力低下而否认正面战场的作用、地位和功绩。由于中国的战略原则是持久战,就是熬和拖。国共就曾互责对方“游而不击”或“消极抗日”;在没有决胜能力或条件的情况下,消极一点也属正常。但即使这样,中国战场和中国军队牵制和拖住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百团大战:中国战场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作用,类似于敌后战场之于整个中国抗日战场,都是不容小视的。只是过于消极,会让中国军队的形象大受影响,也让民心士气受到打击。但唯一的例外,是1940年8-12月,八路军晋察冀、晋绥、太行三个根据地先后投入105个团的兵力,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史称“百团大战”。应当说,1939-1941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为悲观、最看不到希望的时期,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日本一面巩固占领区,一面加紧诱降。在这个背景下,连续作战4个多月,以破坏日军华北地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百团大战,确实是个亮点。参战各部队共计作战1824次,毙伤俘日军近21000人及伪军6500多人,使整个华北地区的日军交通线陷于瘫痪,对日军“以战养战”政策是一次沉重打击。百团大战作次数多,每次战斗规模不大,但总的歼敌成果赶得上一次徐州会战,体现了“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原则。百团大战的重大成果,连日军也不否认。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的《华北治安战》中,用50多页篇幅介绍作战情况及教训,称“共军乘其势力的显著增强,突然发动的百团大战,给了华北方面军以极大打击”;以及“遭受共军百团攻势的日军,从各地的兵团直到各军、方面军,均由痛苦的经验中取得了宝贵的教训,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八路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打击日军,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其主动出击、敢于战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与正面战场的消极应战形成鲜明对比,提振了民众坚持抗日的信心。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称“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在致朱德的电报中,说“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与友军以精神上之鼓舞”。同时,百团大战对正面战场也是巨大的支持,不仅钳制了华北日军,还迫使日军将2个主力师团从正面战场抽调到华北。但百团大战也暴露了敌后八路军的实力,使日军大为震惊,也让国民政府也十分震惊。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在3年时间里,就从4万多人发展到40多万人,扩大了10倍。由此可见中共的组织动员能力多么强大!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内部反省其教训,华北方面军专门研究,制定针对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在随后的1941年,日军疯狂地进行报复性大扫荡,使八路军和根据地遭到严重损失,其中兵力损失就超过10万人。但经过数年的坚持,过了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熬过最困难的时期,终于见到胜利的曙光。
(未完待续)
3、不要宣传那618张照片是马库斯祖父拍摄的说法了吧?,马库斯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