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的4000亿之问,价值新章还是泡沫狂欢?,寒武纪mlu100
文 / 道哥
最近几天,一支代码为688256的股票——寒武纪,正上演着一场资本狂欢。
截至8月20日收盘,寒武纪的股价一度创下1027元新高,市值也突破4230亿元大关;这一刻,寒武纪不仅跻身中国科技产业的顶级俱乐部,更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
寒武纪近5日股价走势图
然而,在这令人炫目的估值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矛盾点。这家公司自2020年上市以来,几乎每一份年度财报都以巨额亏损收场,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才勉强实现单季度盈利。
一家长期“失血”的企业,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市值?关于寒武纪的“4000亿之问”,不仅关乎寒武纪一家公司的命运,更折射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技术、资本与地缘政治三者交织下的集体焦虑与期望。
01 解构疯涨,传闻、澄清与现实
从8月起,寒武纪股价飙升,这并非平缓的爬升,而是一场迅猛的拉涨。
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其股价涨幅高达37%;如果将时间拉长至7月11日的阶段性低点,累计涨幅更是超过了惊人的81%。市场情绪在8月20日达到顶峰,当天盘中最高价触及1027元,全天成交额高达123.8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足以显示整个市场资金的涌入程度。。
这场狂热的直接催化剂,是一系列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极具诱惑力的市场传闻。消息称,寒武纪已向某家关键供应商预定了大量的芯片封装基板(载板),暗示其订单量激增;更有传言直指公司下半年业绩将远超预期,全年收入有望冲击百亿大关,并伴随着关于新产品送样及潜在客户的乐观预测。
面对市场的狂热追捧,寒武纪管理层的反应却显得冷静和克制。8月15日,寒武纪迅速发布了一份《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对市场的种种猜测做出了官方回应。公告措辞严谨且坚决,将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预定大量载板订单、收入预测、新产品情况”等信息,直接定性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
寒武纪不仅撇清了与传闻的关系,更主动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公告中明确指出,公司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已“显著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水平,且股价的持续上涨“积累了较多的获利调整风险”。然而,一纸澄清公告并未能浇灭市场的火焰,股价在短暂波动后依然维持高位。
《智百道》认为,寒武纪上涨真正的驱动力,源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公司基本面出现的微妙转折,尽管常年亏损,但寒武纪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盈利,这一积极信号虽然微弱,却标志着公司可能已经走过了纯粹“烧钱”研发的阶段,开始进入商业化收获期。其二,是芯片行业“国产替代”的大浪潮,中国科技企业对本土芯片的需求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寒武纪也被市场赋予了国家科技战略“破局者”的角色。
02 谁在押注寒武纪?
寒武纪股价的飙升,离不开各路资本的合力推动。《智百道》通过分析其交易数据和股东名册,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由短线游资、长线“牛散”和主流机构共同构成的投资者画像。
在这次上涨行情中,以“快进快出”闻名的短线投机资金扮演了点火者的角色。其中,以方正证券重庆金开大道营业部为代表的游资席位表现尤为抢眼。仅在8月12日和14日两个交易日,该席位就累计净买入超过22亿元人民币的寒武纪股票。
还有被称为A股“超级牛散”的章建平,则是早已潜伏的“大鳄”。公开数据显示,章建平早在2024年第四季度便已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之列,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增持,持股比例达到1.46%。他的提前布局和坚定持有,表明一部分嗅觉敏锐的、拥有雄厚资本的个人投资者,早已洞察到寒武纪在国产替代大潮中的战略价值。
寒武纪AIDC云端AI加速卡
另外,公募基金等主流机构投资者的态度,更能反映市场对一家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
从2023年开始,机构投资者在寒武纪股东结构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到2024年三季度末,合计持股比例已接近50%。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持仓数据中,银河创新成长混合、瑞元成长价值混合等多家知名公募基金均重仓持有寒武纪。机构资金的持续涌入,不仅为寒武纪股价提供了更稳定的支撑,也意味着寒武纪正从一个高风险的科技初创企业,逐渐转变为被主流投资界认可的核心资产。
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变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被不断纳入各大核心指数的历程。
从2021年进入科创50指数,到2023年被纳入沪深300指数,再到2024年历史性地被纳入上证50指数,寒武纪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蜕变。
被纳入上证50指数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该指数传统上被视为中国A股市场大盘蓝筹股的“名人堂”,其成分股多为金融、消费等领域的成熟巨头。将一家尚未实现年度盈利的芯片设计公司纳入其中,本身就是一次规则的突破,也反映了指数编制对“硬科技”国家战略的顺应。
《智百道》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荣誉,它会触发规模庞大的被动型指数基金的买入,为寒武纪带来稳定且持续的资金流入。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寒武纪已被官方认证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资产之一,这无疑会吸引更多风险偏好更低的长期投资者,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飞轮效应”。
03 寒武纪的漫长盈利路
要理解寒武纪的真实价值,必须深入其财务报表,探寻其在巨额亏损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
自2020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寒武纪的财报一直被红色(亏损)所占据,这在资本密集、研发周期长的芯片设计行业并不罕见。
驱动这些亏损的核心因素,是其近乎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以2023年为例,寒武纪的研发费用高达11.1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57.53%。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寒武纪采取的是一种“豪赌”式的研发策略,即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在技术上追赶国际巨头的可能性。
寒武纪的财务状况在2024年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根据其年度业绩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56%;归母净亏损则大幅收窄近一半,降至约4.43亿元。寒武纪在第四季度实现了约2.81亿元的净利润,这是公司上市以来的首个盈利季度。该积极势头延续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当季营收同比暴增4230%,达到11.1亿元,净利润为3.55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业绩反转的趋势。
然而,在业绩向好的表象之下,寒武纪的商业模式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极高的客户集中度。近年来,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持续维持在85%至92%之间。这种对少数大客户的严重依赖,使得公司的收入来源显得相对脆弱。
看向未来,寒武纪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
《智百道》认为,机遇在于,中国AI芯片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据预测,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而芯片的国产化率预计将从2023年的17%飙升至2027年的55%。挑战则在于,寒武纪必须在一个“三难”的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缺乏先进制造工艺的情况下,如何弥合与英伟达的技术鸿沟?在国内市场如何与拥有全栈生态优势的巨头竞争?如何摆脱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建立一个更多元化、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
寒武纪4000亿市值的“狂飙”,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成功故事,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资本泡沫。它是市场为一家恰好站在技术变革、资本涌动和地缘政治断层三大力量交汇点的公司,所开出的独特价格。
寒武纪的基本面正在发生真实但脆弱的改善,投机资本和战略资本共同掀起了估值的浪潮,而最底层的逻辑,是中国在科技崛起下,对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算力自由”的集体渴望,这不仅将决定寒武纪的最终命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篇章。
*题图由AI生成
1、湖南女子捉奸闺蜜和老公,拉横幅送锦旗,感谢闺蜜为老公提供服务,警方回应女子将闺蜜推入水库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