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5 01:40 作者:滚粪球的屎壳郎
关键时刻,这个中部大省要“抱团”突围
城市进化论消息,在河南经济版图上,郑州与洛阳作为经济体量排名前二的城市,极大程度上支撑其稳坐中部第一大省。
不过今年以来,发展速度却趋于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南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中,郑州、洛阳GDP增速排名靠后,分别为5.2%、5.7%,分别较一季度下滑0.4、0.2个百分点。
省内核心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眼下,郑洛协同正在密集进入地方高层视野——
8月2日,河南省省长王凯到洛阳市调研时强调,要在推动郑洛协同、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上发挥支撑作用。
在此之前,郑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洛考察交流,两地市委主要领导均提及“推动郑洛协同”“协同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同题共答、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这也是河南自2020年《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郑洛协同”后,再一次密集点题“郑洛协同”,意味着两市的协同发展已然成为河南发展的重要聚焦点。
在过去多年,郑州都市圈视野下“协同”更多是郑开协同、郑开同城化,而如今高层再提郑洛协同有何深意?在此过程中,又将如何重振洛阳?
1
增长趋缓
今年上半年,河南实现GDP增速为5.7%,增速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这也使得河南、四川围绕中西部第一大省的竞争持续胶着,GDP分别为31683.80亿元、31918.2亿元,距离保持在300亿元左右。
从河南内部而言,郑州、洛阳上半年分别实现GDP7329.3亿元、2925.3亿元,各占全省的23.13%、9.23%,是引领全省经济增长的龙头。
但从增速来看,在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中,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许昌等14地经济增速在5.9%及以上,高于全省平均线,而郑州(5.2%)、洛阳(5.7%)则稍显乏力。
需要指出的是,郑州统计局明确表示,“经最终核实,上年同期GDP修订为7042.6亿元”,而去年同期公布数据为7252.4亿元。一定程度而言,这也意味郑州上半年经济增速中本身包含着基数调低的因素影响。
不过,相较于一季度,郑州、洛阳GDP增速确实呈现出明显的放缓趋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原副院长宋向清分析,经济结构转型与传统产业调整是重要因素。
在他看来,河南全省16地市GDP增速跑赢全国(GDP增速5.3%),部分新兴城市(如漯河、商丘)凭借特色产业(食品加工、商贸物流)实现高增长,而郑州、洛阳作为传统增长极,在资源要素向新兴领域倾斜时,面临动能转换的“窗口期”压力。
郑州经济结构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占比较大,但2025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速为5.6%,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一季度有所下滑,一定程度上与全球产业链调整、出口需求波动有关。洛阳作为重工业基地,尽管第二产业增速达6.8%,但传统装备制造、能源等产业仍面临绿色转型压力,也在客观上影响着经济增长。
这是郑州、洛阳经济增长承压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年,洛阳经济增速放缓,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洛阳GDP增速分别仅为4.8%、3.0%、3.5%和4.9%,均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在此期间,洛阳接连被榆林、襄阳和宜昌赶超。
而眼下,一些积极的变化已经出现。从经济增速来看,洛阳跟自身比回升明显,正走出一条“V”型反转的曲线,洛阳市统计局在解读上半年经济数据时,也特别提到“工业发展动能充沛”“转型升级持续加力”。
2
郑洛协同
河南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正在全力建设郑州都市圈。尤其是2021年底郑州都市圈扩容后,新纳入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集聚全省近50%的人口和超过60%的经济总量。
图片来源:《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而在本次洛阳调研中,王凯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强调要立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定位,充分发挥产业、区位、文化等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上“走在前作示范”。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推动郑洛协同、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上发挥支撑作用,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文旅产业成支柱上发挥引领作用,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带动作用。
在上个月初,郑州市党政考察团在洛阳考察交流期间,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也表示,郑州、洛阳同为中国八大古都和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两地加强合作、协同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对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支撑”“引领”和“带动”,足以见得省级层面对洛阳的期待。而在此视野下,“郑洛协同”如点睛之笔,为洛阳在全省以及郑州都市圈产业格局中提能级指明方向。
“郑洛协同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短期策略,更是河南在国家战略中抢占先机的长期布局。”在宋向清看来,再提郑洛协同旨在实现从单核驱动到双核联动的战略升级,郑州和洛阳通过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文旅共兴,有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推动郑州都市圈从“地理概念”向“经济共同体”跃升,为中部崛起提供新范式。
他认为,郑开同城化推进多年,虽在交通、教育等领域实现突破,但产业同质化、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逐渐显现。而郑洛协同旨在构建“双引擎”格局,郑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金融、物流、科技创新优势,洛阳依托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互补链条。
例如,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共建,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2025年上半年GDP总量达2925.3亿元,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二,但人均GDP仍低于郑州。郑洛协同通过产业分工、交通互联、要素共享,可促进资源向豫西流动,缩小省内南北发展差距,实现‘全域共富’。”他说。
3
重振洛阳
不论河南,还是郑州都市圈,都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洛阳。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管娟曾撰文指出,郑州都市圈东部围绕郑州航空港形成郑汴许产业发展极核,但对西部山区腹地辐射效果不明显,应强化洛阳的影响力,连接济源,形成都市圈产业发展副核。
作为重点老工业基地,洛阳曾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傲视一众省会城市,但近年来转型升级缓慢,未能摆脱对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的依赖,面临“掉队”的危机。
这也使得洛阳痛定思痛,要拼出发展“新天地”。今年4月,在洛阳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洛阳市委书记江凌表示,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洛阳如果不能加快形成有利于聚合优质资源的“小气候”,就会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洛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重塑产业格局,就会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洛阳如果不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就会陷入发展动能衰减的困境。
两个月后,洛阳召开了一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会上强调,要围绕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关联产业新赛道等方面实施“三大改造”,传统国有企业的优势正在被激活。
比如,洛轴集团积极建设智能工厂,以数赋能设计、选材、生产、交货全流程,为车间装上“大脑”;中航光电聚焦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充换电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等领域持续发力,其车载产品已实现国内主流品牌全覆盖。
这也是洛阳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生动体现。而在眼下,郑洛协同的背景下,洛阳也正迎来城市能级提升的重大机遇,有望承接更多的政策和高端要素。这也迫切需要洛阳重振雄风,联合济源强化副核功能,与主核郑州更好地合作分工。
“既要强化先进制造业互补,又要推动新兴产业联合攻关。”在宋向清看来,郑洛协同的重点领域就是产业协同,推动构建链式发展新生态。
郑州的汽车制造(增长25%)与洛阳的零部件产业(如轴承、铝加工)深度对接,形成从整车研发到关键部件生产的完整链条 。比如,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将郑州的电池研发与洛阳的材料加工结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
他认为,依托郑州的电子信息(增长11.8%)和洛阳的新材料(如航空航天材料),共建郑洛科创走廊,在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联合申报国家实验室,加速技术转化。
种种迹象显示,“协同”也正在成为重振洛阳的关键词。与郑州协同分工,与济源深度融合,也确实都是在一步步打开这座制造名城的“新天地”,而成败之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协调机制。
原标题:关键时刻,这个中部大省要“抱团”突围
编辑:吴思 责编:秦雨 审核:张松涛
1、“两重”项目建设“加速跑”(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