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记者手记丨从文化传承到友谊桥梁——一所马达加斯加侨校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5-08-14 22:14 作者:望次

记者手记丨从文化传承到友谊桥梁——一所马达加斯加侨校的历史变迁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8月14日电 记者手记|从文化传承到友谊桥梁——一所马达加斯加侨校的历史变迁

  新华社记者凌馨

  位于马达加斯加东海岸塔马塔夫省的图阿马西纳是该国最大的海滨城市。图阿马西纳港日夜繁忙,远洋集装箱货轮来往不息。据史料记载,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中国人远涉重洋,从这里上岸到岛上谋生。之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选择留下,逐渐形成马达加斯加最早的华人聚落。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城市一所已有80余年历史的华侨学校。它不仅见证了几代华侨华人对文化根脉的传承,也日益成为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在这里读过书。”17岁华裔学生埃勒迪·马尔松(中文名:彦琳)用流利的中文向记者介绍,眼神中充满骄傲。彦琳正在塔马塔夫华侨学校读高二,她的奶奶和父亲曾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在该校就读。

  塔马塔夫华侨学校的前身是兴文学校,创办于1938年。据校图书馆里一本编印于20世纪50年代的校刊记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火,一些国人举家迁居至此。为使侨童“能受祖国教育熏陶”,当地华侨集资兴办了这所学校,专门招收华侨子弟。

  彦琳的奶奶、现年76岁的朱斯蒂娜·马尔松(中文名:蒙丽嫦)出生在图阿马西纳附近的村庄,她的父亲则来自中国广东佛山。

  “父亲曾在村里经营一家小卖部,家里生活不算富裕。”蒙丽嫦说,“但无论家境如何,华侨都会把孩子送来这里读书,因为想让他们学中文。”

  她回忆说,除了中文课,学校里还有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等的通识课程。此外,学生还要学习中国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等。

  创办之初,这所华侨学校仅有一个班级,共19名学生。随着学校声名渐起,更多华侨子弟慕名而来就学,学校规模也扩展至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部各年级。  

  彦琳的爸爸弗朗西斯·马尔松如今是塔马塔夫大学法律系教授。他告诉记者,当他在这里读中学时,班里有同学从千里之外来读书和学习中文。学校里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令他记忆犹新:每逢中国春节,校园里张灯结彩,放眼皆是节日的红色;每周一,学校会举行升旗仪式。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家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尽管仍被称作华侨学校,但今日的校园里已不止是华侨子弟的身影。据塔马塔夫华侨学校校董会成员陈健江介绍,为了使更多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学校的招生范围逐步扩大,更多的非华侨子弟被吸纳进来。如今,学校400多名在校生中,华侨子弟的数量已不足10%。中文教育自建校以来从未间断,始终作为该校的教学特色存续至今。

  几十年来,这所华侨学校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陈健江介绍说,该校现已成为华侨华人服务当地社会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由广东省侨办和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派遣的教师长期驻校,与当地教师一起教授中文。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葛雪说,当地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文都有浓厚的兴趣,学校除了在各个年级开设中文课,还组织中文歌曲演唱以及中国绘画、武术、剪纸等各类文化体验活动。该校的参赛选手曾多次赢得“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马达加斯加赛区冠军。

  作为“汉语桥”比赛冠军,彦琳在2023年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听祖辈讲述中国,到在现实中感受中国,北京的长城、故宫,大理的洱海等让彦琳印象深刻。她说:“我想以后成为一名外交官,为中马两国间的友谊出一份力。”

Top

1、受权发布丨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

2、北大教授被举报违规招生,校方通报:未发现有关情况

3、FT社论:年轻人的责任心在持续下降,年轻人的责任感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CNM/detail/fvnibs.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