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 | 非遗保护,守住文化传承的“根”
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与情感交织,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汤维祎作 □ 岑今 【摘要】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非遗普查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非遗焕发时代光芒,点亮市民的美好生活。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6人。 生活中,处处可见非遗。或明油纸伞,或小郁竹艺;或羊舞岭窑,或桃江擂茶。充满烟火气息的麻香糕,配上舞姿夸张的南县地花鼓,这是益阳人逢年过节的仪式感;悠悠小巷里撑起明油纸伞,品一杯香气四溢的桃江擂茶,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过成“向往的生活”……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与情感交织,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穿越时空、记录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各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再到传承千年的节庆习俗,绚丽多彩的历史遗珍铺展成一幅幅生动的文化长卷。 益阳历史文化悠久,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配备非遗专干,为非遗保护、保存工作提供财力和人力支撑;全面开展非遗资源普查,调研其历史渊源、传承脉络、项目存续和文化展示情况,进一步规范非遗认定、记录、建档、整理、保存等工作;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培训,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依托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展演展示场馆等公益机构,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等主题活动,通过非遗展览、展演、展销等形式,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 长于大地、顺于时令,源于劳作、寓于生活,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遗不能仅仅被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而是更需要活态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非遗源于生活、发端民间,又融入烟火、隐于日常。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要义,在于嵌入生活场景的“绵延不绝”。时代总在前进,变化必然发生。当高铁让千里咫尺,当网络的影响无远弗届,不少如珠算这样的非遗项目,难免会在日常生活中渐行渐远。但高铁、互联网等带来的空间嬗变和信息流通,让非遗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于是乎,梅山剪纸不仅能剪出窗花,同样可以剪出时装的纹样;赫山皮影戏不再是传统剧目的陈词堆积,还能将《山乡巨变》搬映到舞台;张家塞甜酒经由短视频扩散,不断成为年轻人日常的“下厨参考”……非遗已在日用而不觉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嵌入更为宏大的文化结构之中。
非遗保护需要做好传统与现代的链接。我们不仅要把非遗引入不同的艺术形式,还要发掘非遗特色化、传统化、民间化、个性化的美学价值,唤醒非遗生动质朴、精工细作、顺天应时、承星履草的文化精神,汇千泉万瀑、生千变万化,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遗历经岁月流逝、融入经纬交织,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将闪耀于岁月深处的非遗转变成现代生活的新滋养,就能在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精神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吴虹莉
3、堪察加东岸远海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堪察加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