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持续涌入股市!,对于年轻人都热衷于炒股
近日,上证指数迭创新高,单日成交额持续站在2万亿元以上。市场交投的火热,也正迅速传导至券商一线。
证券时报记者连日走访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券商营业部发现,投资者入市意愿增强,新开户、两融业务、权益类产品销售等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有的券商新开户数同比增幅超40%,单月金融产品销售规模较上半年月均水平大增近三成。
从采访信息的梳理来看,创新药、算力、机器人等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少投资者在操作中仍偏理性,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工具化配置的趋势则更加突出。有受访人士称,当下,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正呈现积极变化。
营业部的活儿多了起来
近日,上证指数向上连破3600点、3700点整数关口,创下十年新高。8月13日以来,A股单日成交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
“最近来开户的投资者多了!”8月20日,证券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海、深圳的多个券商营业部,受访的营业部员工不约而同地表示。
华东某券商在京营业部的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市场行情起来以后,来咨询、激活空户、调节费率的投资者都多了起来,工作强度随之增加。
“8月新开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且环比增长态势明显。新增开户数的激增,反映出投资者对于当前的市场行情很有信心,大量新资金的入场也为市场注入了活力。”华金证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他远哲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80后”“90后”成为驰援市场的主力军。他远哲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新入市的这些客户中,年轻投资者占比颇为可观,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占比突出。“这类群体的信息获取能力普遍比较强,对新兴事物接受度高。在投资偏好方面,年轻投资者对新兴科技和创新产业板块的关注度较高。”他远哲说。
华中某券商在京营业部的一位投顾则提到,其所在营业部的新开户客户以“90后”为主,但也不乏“00后”。“这些新进市场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都很高。”他说,年轻投资者多受社交媒体信息的影响,更青睐于交易小盘股。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受访的从业人员都提到,这一轮行情拉动的新开户量目前仍难以匹敌上一轮的“9·24”行情。前述华东某券商在京营业部的客户经理直言:“那时候是爆发式增长!”
实际情况也似乎如此,目前存量客户的表现显然更为活跃。从数据上看,存量客户的入金规模要明显高于新开户的投资者,两融账户新开户速度也显著加快。
某沪上券商在京营业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忙着处理客户的两融权限开通需求。另一位客户经理也提到,一些曾经开过两融权限但没使用过的客户,也都来营业部咨询了。
证券时报记者在上海一家券商某营业部走访时也发现,该营业部3个柜台都在忙着处理两融客户开户。“7月以来,两融开户数量明显增加。”该营业部一位工作人员称。
风险偏好提升两融交易活跃
如果把视野抬升到券商总部,各家券商的整体数据更能反映出当前市场的火热。
证券时报记者调研的多家券商普遍反映,新开户、两融账户新开户、投顾业务签约量、权益类产品销售规模等均有明显增长。
随着指数连日走高,新投资者加速入市的态势很明显。最近2个月,开源证券日均开户数较前期增长超过40%;近两周,开户更是集中,较前期增长近60%。另一券商中邮证券,近两周的开户数也是显著增加。
在入金方面,投资者的表现也较为积极。近期,中邮证券的整体入金同比增长了20%多,存量用户入金积极性显著高于新开户客户。7月以来,开源证券净增资产30多亿元,新增客户则带出了主要资金来源。银河证券也表示,7月以来,公司的零售客户资金呈净转入状态,8月净转入环比继续放大。
市场好转,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提升,两融开户也“水涨船高”。中金财富有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8月以来,新增两融开户数大幅增长,日均两融开户数较本轮行情出现之前增幅明显。中邮证券的两融开户量也出现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同时两融交易趋向活跃,客户转入的资产规模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根据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披露的数据,截至8月20日,A股两融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
“两融是行情的放大器,侧面说明了投资者信心的提升。行情低迷的时候,投资者是不愿意开两融账户的。”有券商工作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入市方式多数首选ETF
新入场的资金在买什么?赚到钱了吗?
他远哲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投资者在咨询基金产品时,主要关注医药、算力、机器人、消费等主题基金。
有的营业部人士也观察到,当前投资者对科技、创新药的关注度最高,一些“在场”的投资者都实现了“小赚”。某上市券商营业部人士则提到:“确实看到投资者的盈利有了改善,不过分化仍然存在。50万元资产以上的客户,盈利的情况可能更好一些,心态更为稳定。”
整体来看,虽然行情持续火热,但不少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比较理性。有券商投顾反馈,当前一些资深的存量客户虽然看好市场,但仓位控制较低,“相比踏空,他们更担心回调”。
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很多投资者选择的入市方式也显得理性——通过ETF进行账户资产配置。中金财富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活跃度提升后,中证1000指增及科技类ETF的规模有所增加。
开源证券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7月以来,公司营业部的金融产品保有规模不断刷出新高,投资者更青睐于ETF及量化指数增强型公、私募基金,投资者更期待借助指数化投资工具把握市场上行的机会。
“相比去年那一轮行情,目前投资者在本轮行情中显得更理性一些,更关心如何做好长远投资规划,并且相信长期投资机会。”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坦言,这种变化也反映出A股市场正在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普及投资者教育和价值投资理念的成效正在显现。
观察|指数基金需求暴增 考验券商服务能力
当前,上证指数站上3700点,权益类基金销售出现全面回暖。
某券商向记者反馈,7月份,公司在普通机构与个人方面的代销效率增长超过50%,权益型指数基金的增长尤其迅猛,环比增逾300%。
这并非孤例。近日,记者在对多家券商营业部的采访中也了解到,指数基金已成为投资者布局本轮行情的核心“武器”。
投资者缘何对指数基金偏爱有加?
首先,指数基金是分散投资的利器,投资于一篮子股票,涵盖了多个行业或者公司。即使某一只股票或者某一行业“爆雷”,对基金净值的影响也有限。
其次,指数基金还拥有极高的业绩透明度。投资者只需关注对应的指数,便能对基金的表现心中有数,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复杂的基金持仓和投资策略,更不用过度关注基金经理的突然变更或花边新闻。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通投资者增配指数基金显然是更好的选择。投资大师巴菲特也多次建议普通投资者选择宽基指数基金,称其“能以最低成本分享经济增长红利,长期收益远超多数专业投资者”。因此,更多资金投向指数基金,不仅有利于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也有利于资本市场资金结构优化,为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投资者明显转向指数基金不是凭空发生的,这离不开包括券商等机构过去几年不遗余力进行的投资者教育和产品推广。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不少券商仍将指数基金定位于代销产品的初级阶段。因此,券商要进一步强化财富管理转型,加强对指数基金相关业务的投入显然很有必要。
从这点上看,券商仍需继续强化思维转型,认识到指数基金在普通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战略价值,将指数基金作为带动投资者从“交易思维”向“配置思维”转变的重要抓手。基于此,券商可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期限,合理定制资产配置方案,实现居民资产长期的保值增值。换句话说,券商也要愿意“赚慢钱”甚至“赚小钱”,将有利于居民财富增值的事情长期来做。
同时,券商还要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市场上的指数基金数量日益增多,产品同质化也不容忽视,因此券商需要建立起高效的指数基金筛选体系。例如,对于跟踪误差过大的指数基金,要谨慎推荐;而规模过小的指数基金,因为存在清盘风险,也需重点预警。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后,并不意味着券商就能一劳永逸。如何帮助投资者把握市场变化,寻找战略性的配置机遇,为投资者提供更有利的配置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对券商能力的有效考验。
另外,员工培养也是券商扩展指数基金业务的重要一环,因为一线员工是连接券商与投资者的核心纽带。过去几年,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大爆发,但不少一线销售人员对于基本的投资理念缺乏理解,缺少对市场的敬畏,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裹挟,往往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难以做到理性、客观。因此,券商需要真正下力气强化员工的认知能力与实战能力,推动一线人员从销售话术的复读机,转变为能用价值投资逻辑服务客户的践行者。当然,券商也要重构员工考核机制,将“以客户长期收益为导向”嵌入考核全流程,强化长期思维。
责编:王璐璐
校 对:杨立林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1、博物馆冰箱贴暑期热销——小文创,让文化在身边生长,陶艺冰箱贴
2、“外企合规”,其实是被中国政府逼的,否则他们才不把员工当人看
3、抗日战争历史是澳门青少年爱国教育的独特宝藏,抗日战争时期澳门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