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再“割肉”,中国儒意2.4亿拿下“万达弃子”是福是祸?
(文/朱道义 编辑/张广凯)
当王健林的万达“大卖场”继续开张,曾多次对其“江湖救急”的老朋友——中国儒意,又出手了。
7月22日,中国儒意(股票代码:00136.HK)公告称,公司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儒意星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及快钱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订立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买方有条件同意受让,而卖方有条件同意转让目标公司30%股权,现金代价为2.4亿元,分三期支付。按此估算,快钱金融估值约8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国儒意将成为快钱金融单一最大股东,但快钱金融并不会成为中国儒意的附属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快钱金融是万达金融板块的核心资产,其不仅是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之一,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首批合作机构之一。2014年,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了快钱68.7%的股权。
如今,这张支付牌照的估值已缩水近七成,但其命运的改写,或不仅意味着万达系在债务高压下的无奈妥协,也隐藏着中国儒意切入金融支付领域的转型野心。
数字化时代,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不仅是金融服务的入场券,更是打通资金闭环的枢纽。
2014年底,万达以近2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快钱支付68.7%股份,获得控股权。彼时,快钱稳居行业第四,拥有全牌照优势,年交易规模仅次于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
但显然,万达金融板块的后续发展未及预期。2017年,快钱创始人关国光将手中持有剩余的快钱股份卖给万达,万达实现对快钱支付的全资控股。而此后,快钱的高层管理人员动荡,多次更换法定代表人。其中,不乏有人因涉嫌受贿罪、隐瞒境外存款罪被提起公诉。
2018年,万达出现资金紧张,快钱“卖身”的消息也随之不断流出。由于其牌照业务覆盖相对较全,苏宁、京东、中石化、字节跳动等巨头都曾经传出购买意向,但最后皆没了下文。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快钱虽然估值为8亿元,但据天眼查app显示,企业人员规模为0,属微型企业。
在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看来,支付行业的监管整体趋严,支付牌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稀缺性。“快钱金融作为拥有全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8亿元的估值对中国儒意而言,价格不算太高。”
此前,快钱金融的实控人为王健林,此次其出售30%股权后,快钱金融还共计有8名股东,不再有持股比例超过50%的控股股东。万达、儒意控股、常盛私募基金,将形成三家对峙的格局。如今,只须待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内的若干先决条件获得满足,这笔交易就将靴子落地。
持牌入场:多业务协同的“儒意算盘”能打响吗?
中国儒意,又究竟是何来头?
2021年下半年,恒大集团出现流动性危机,到2021年11月,中国恒大已经全部清空了其所持有的恒腾网络的股权,彻底从恒腾网络中退出。2022年2月,恒腾网络更名为中国儒意。
同年7月23日,上海儒意以22.62亿元的价格,受让北京万达投资49%股权,为当时资金紧张的万达“输血”。本次股权转让前,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及王健林合计持有其100%股权。此后近一年时间里,中国儒意及旗下公司通过多次股权受让,获得了万达投资100%股权,并通过万达投资间接成为万达电影的实控人。这家老牌院线的“话事人”,也从王健林变为了影视行业“资本大佬”柯利明。
彼时,就有市场分析认为,“儒意系”意在通过资本纽带,为后续支付牌照布局铺路。如今,中国儒意的公告坐实传闻。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支付最终还是场景的“游戏”,儒意能够给快钱带来的资源协同,可能是万达影院相应的接入以及在B端支付场景的企业服务资源。
但他也强调,“快钱一直是一家线下收单机构,线下场景占据绝对的收入大头,此前有万达场景做支撑,但目前银行卡收单市场本身就处于收缩的状态,未来的盈利增长速度还需要验证。”
此外,快钱本身的“贬值”,也并非没有说法。除了仅剩不足一年的牌照有效期,快钱已多次因违规操作收到监管处罚。
2022年1月,快钱支付因违反账户/清算管理、反洗钱不力,被罚1004万元。2023年7月,快钱支付海南分公司因资金结算至非同名账户、违规提供“T+0”结算等问题被罚73万元。今年4月,快钱支付山东分公司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处罚款2万元。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账户管理规定及商户管理规定,被处以警告,并罚款人民币625万元。
在债务转嫁与跨界豪赌的资本迷局之下,中国儒意能否顺利消化“万达弃子”、避免“持牌空转”,市场或将在未来给出答案。
1、是不是只有我觉得最廉价的妃子笑荔枝,也挺好吃的?,妃子笑荔枝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