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机厂到“东风硬汉”,乘龙有资格谈理想
理想i8撞乘龙事件,画上了句号。
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在朋友圈写道——“@每一位媒体朋友:宽容和不纠缠,是对抗世界冰冷的苦口良药”。
此次事件后,乘龙这个品牌也彻底出圈,这个东风硬汉也可以在更多人面前谈理想。
柳汽从一个只有825人的小农机厂,到今天年产能力达到50万辆车,背后有一群狠人。
这场意外流量,带火的不仅仅是乘龙汽车,还有整个商用车赛道。
01
用锤子敲出来的中国“宝马”
在与理想的隔空对峙中,乘龙汽车最有力的反击,当属一份“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海报。
这句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公关回应,不仅内含对理想的反讽,也是乘龙汽车70多年奋斗的真实写照。
和大多数老牌国产汽车一样,乘龙汽车的前身也不是专业造车的,而是一家农业机械厂,主营产品是铁铧犁。
乘龙卡车的诞生,离不开1969年的一场豪赌。
那一年,工厂响应国家号召,柳州农业机械厂也想自主生产一辆汽车。对于当时的工厂来说造车难如登天,没什么工装设备,一切全靠人力。
汽车大梁是用大锤一点一点敲出来的,因为造大梁用的是锰钢板回弹力很大,敲的时候不注意手就被震麻;驾驶室则是用方木、铁线搭轮廓,修修补补抹泥成型;而其他部件,则是借助各协作厂家支持,东拼西凑出来的。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厂工人不分昼夜只争朝夕的拼搏下,只用了23天时间就成功试制出广西第一辆载重汽车,其名为“飞跃牌”,1970年更名为人们熟知的“柳江牌”。
这次造车不仅让工厂成功转型,也彻底撕掉了广西“只能修车不能造车”的历史标签。
1979年,柳汽又成功开发中国第一辆中型柴油载货汽车,填补了国内中型柴油汽车的空白。
基于柳汽在造车方面的成就,1981年,柳汽加入东风大家族,成为东风联营公司内最早的八个成员之一。
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柳汽准备在央视打广告,当时主管销售的苏振基副厂长急中生智想出的八个字:“柴油东风,柳汽正宗”,成了当时中国最早的“洗脑广告”。
当“柴油东风,柳汽正宗”口号走红全国后,很多大学生都冲着这个口号去柳汽求职,柳汽成了当时的明星企业。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91年。柳汽在这一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辆平头卡车,最初命名为“宝马”,后更名为“乘龙”。
“乘龙”的诞生,让柳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厂,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卡车生产商,仅次于老牌巨头一汽和二汽。
发展到现在,东风柳汽已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用车基地,在国内卖到30多个省、市、自治区,尤其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长期保持市场份额第一。不仅如此,柳汽的产品还远销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
02
全能王重卡,靠什么硬刚流量?
“免费给我,我也不用。”
十几年前,乘龙想要转型做公路车,乘龙的销售人员去拜访一位上海大型物流运输公司客户,希望在快递物流方面合作。
结果对方却表示:“我们一向都用进口的,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柳汽的公路车我都没听过。”
从被当面鄙视、干不过外国车企到如今出口海外,乘龙的逆袭绝非偶然,背后还得有品牌实力支撑。
就以这次乘龙敢硬刚理想来说,除了央企背景乘龙的底气主要来自一个硬核技术:龙骨式框架。
事件刚开始发酵时,最着急的还不是品牌方,而是卡友和经销商,当时就有不少卡车司机申请“出战”。
有人展现自己的P图大法,让理想硬刚航母,以此表示自己对理想碰撞结果的不满。
最硬核的反击当属一些经销商直接拿出自家卡车现身说法,有的事无巨细地介绍卡车结构,有的直接拿锤子敲击前保险杠,只为证明这车到底有多铁。
这次被理想选中的实验车,疑似是乘龙M3,其驾驶室采用“龙骨式框架结构”和整体式车门,这在保障车辆被动安全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车辆遭遇碰撞时,龙骨式框架结构能够有效分散冲击力,保护驾驶室内人员的安全。同时,整体式车门也比拼接式车门更加坚固,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2016年首批量产车型的碰撞测试显示,该结构使驾驶室变形量减少42%,生存空间提升60%。能够提升驾驶室的安全,得益于龙骨式框架的四层防护体系。
此外,乘龙重卡还配备了加宽制动器、WABCO阀等关键零部件,这些配置进一步保障了车辆在行驶和驻车过程中的安全。
5年前,有卡车司机驾驶乘龙卡车发生一起严重事故,他驾驶的乘龙H5燃油车在行驶过程中与前方车辆发生了追尾,由于大货车装载量大,在撞击时惯性太大,使得事发现场相当惨烈。两辆车之间的猛烈撞击货车车头严重变形,挡风玻璃完全破碎。
当消防员切开严重变形的驾驶室时,所有人都下意识认为司机生存机会极其渺茫,却没想到驾驶座上的他竟然毫发无伤。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也让这个卡车司机成为乘龙“龙骨框架”硬核科技行走的代言人。
03
车圈内卷下,商用卡车是大金矿
近年来,车圈的内卷程度愈发激烈,尤其是在乘用车市场,各大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然而,在这片红海之中,商用卡车市场却如同一个被隐藏的大金矿,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据行业预测,到2026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将从2025年的15%跃升至30%,市场规模突破千亿。
高速增长背后,需求是第一大驱动力。
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物流行业的不断壮大,对商用卡车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无论是城市配送、长途运输还是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商用卡车的身影。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重卡保有量已超800万辆,且平均车龄持续增长,这意味着市场对新卡车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除此之外,新能源发展也给重卡市场带来了新活力。
与传统燃油重卡相比,新能源重卡具有零排放、低噪音、运营成本低等优势。虽然目前新能源重卡还面临着电池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新能源重卡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乘龙汽车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趋势,积极布局新能源重卡领域。目前乘龙新能源重卡也具备了长续航、高载重、快速充电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物流运输需求。
从用户角度看,新能源商用车也更具性价比。以乘龙H5纯电牵引车为例,综合电耗低至1.1度电/公里,相较燃油车每公里可节省约2元,按每月12000公里计算,单月就能省下2万元。
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有时挑战也是机遇。
当乘用车陷入营销内卷时,商用车也将成为蓝海赛道。现在长城、奇瑞、吉利、长安等企业都纷纷加码商用车领域。无一例外的,新进入商用车领域的乘用车企业,均将智驾作为了终极目标。对乘用车而言自动驾驶是体验升级;对商用车而言自动驾驶则是降成本,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对传统商用车的降维打击。
因此对于乘龙汽车而言,这次出圈事件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商用卡车市场这片广阔的蓝海中,乘龙汽车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柳汽海外销售渠道已覆盖6大洲,出口国家80多个,拥有近200家经销商。
在未来的发展中,乘龙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和新入局的高手掰手腕。
但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安全始终是汽车行业永恒的主题。
安全,是没有终点的长征。
作者 | 祝余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茴香拿铁
→ 关注金错刀车评,秒懂未来智行
1、奥赛教练罗博深:刷题时代终结,最稳定的工作或许是创业,罗博深个人数学网站
2、新一代大黑鱼传喜讯,14米巨型耐压壳问世,中国核潜艇将告别龟背,054a大黑鱼
3、风+浪,矩阵协同发电不是想象!上海交大绿氢产融发展论坛透露未来能源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