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12:35 作者:晓色初开
还清债务后,罗永浩为什么还要在B站“抛头露面”?
文 |深响,作者 | 何理
你永远不能低估罗永浩。从新东方到锤子手机,从直播带货还债到上综艺保持公众曝光,从AR创业再到转型AI推出J1 Assistant,他的每一次出现,总是伴随着流量与争议。
但你又不得不佩服他,同样是“失败企业家”,罗永浩显然比贾跃亭更有路人缘,大众对他的包容度、关注度都远不止于兴趣、谈资,更成了一种“内容信仰”。
意料之外的是,已经有诸多标签的忙碌的老罗,竟然还在给自己“加戏”——就在本月,罗永浩入驻B站并在8月19日发布了《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的第一条视频播客,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进行的近4小时的深度对话。
而仔细一想,他的这波“操作”实际上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大众对其特殊的IP信仰就是来源于他的“内容”。当理想主义创业家的人设被不断消耗,老罗需要一个新的阵地,去继续积累“人缘”,积累企业家IP标签背后的信任感,重新“养成”自己作为创业者的「核心IP」。
找回麦克风:拿回叙事主导权
尽管直播带货帮老罗还了债,但直观感受,老罗在带货的时候总有一点憋屈。作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罗永浩,他彪悍的人生自然不需要解释。然而做流量生意的时候,“叙事权”似乎一直掌握在平台和大众舆论手里。任何平台上的任何带货主播都需要顺应大多数受众的偏好,跟注意力博弈,否则“吸引流量-转化购买”的生意逻辑将无法成立。
视频播客就可以说是老罗的“舒适区”了,在节目中,他完全拿回了话题的叙事主导权。
在刚上线的首期节目中,老罗和李想开场就先聊起了无关生意的童年往事,挖掘出李想“留守儿童”的故事,以及挨打反抗的“童年创伤”。谈话始终保持着舒适的节奏,老罗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抛出,有时在听完李想的分享后也忍不住多聊几句自己的看法。整体给人一种“这就是我想聊的东西”的笃定感。娓娓道来之间,叙事权悄然回归。
虽然老罗说的话远没有他在一场直播里不停推销的多,但在视频播客中的老罗反而是充满了好奇心和表达欲。
“我小时候要讲一些雄心壮志,那是被无情地嘲笑。老师就是会古怪的笑…同学也都是那种古怪笑容,最打击我的是我亲哥,就他说你明明是个傻x,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父母虽然没打击我,也没鼓励我,他就觉得我有点异想天开。”罗永浩在聊起儿时志向时分享道。
这样的例子在整个视频播客里还有很多。关于被欺负之后的反抗,关于员工离职,关于财富对人的刺激等等。你会发现,老罗一边在推进着谈话,让李想讲出更多的“增量信息”“稀缺信息”,一边也在快速地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交互,用李想的故事验证自己的人生经验。
某种程度上,老罗其实是在用“对谈”的形式,重建他曾经丧失的那部分“表达空间”。而这正是视频播客的力量:它不是消磨表达欲,而是培养表达欲,让一个人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叙事节奏。
老罗直言手机创业期间的一次“莽撞”
身份转型:重新积累个人品牌资产
除了找回表达欲和叙事主权,其实视频播客也是罗永浩重新积累个人品牌资产的一个新阵地。
由于这么多年娱乐化内容的输出以及综艺等娱乐节目的露出,老罗现在真的有些“网红化”。其个人IP与雷军、周鸿祎等“科技创业者”大相径庭。但鉴于其还债后仍要在AI领域继续创业,一个更有商业感、未来感、思想感的个人品牌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老罗。他与李想讨论创业心路、企业管理、员工关系、企业战略、甚至人工智能等话题,没有大而空的长篇演讲,而是贴合自己经历、切中要害的交流与追问。而B站弹幕中各种致敬老罗的即时反馈不仅验证了内容质量,也让老罗在塑造新身份的过程中获得信任与认同。
显然,相比于娱乐内容,深度对话的视频播客更能凸显“思考者”的身份。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第一播客主持人Joe Rogan。他最早是一名喜剧演员、综合格斗解说员。但随着他视频播客节目的深入,Joe Rogan成功转型为了一名拥有媒体话语权的公共知识人物。在美国总统大选的白热化阶段,Rogan与特朗普的三小时长谈节目一经释出,便在24小时内创下2600万次的观看纪录。
Joe Rogan视频播客:对话特朗普、马斯克等名人
老罗或许也在走这条路。他的视频播客同样动辄数小时,却依旧能让观众保持投入感高度参与。因为观众们知道,通过老罗的“抛砖引玉”可以获得“非删减版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是经过包装的新闻或短视频。
就像这一期节目里,李想在他面前红了眼眶,情绪破防,坦露了太多“心事”。
李想泪目名场面
逐渐地,老罗的视频播客会养成一种值得信赖的内容保障和收视惯性。老罗自身的个人品牌资产也就不断积累出来了。这就像一座银行:需要危机公关或商业变现时,是“花钱”;而通过高质量内容持续产出,则是在给老罗“存钱”。这种“内容存款”的复利效应,会在未来慢慢显现。
更重要的是,视频播客也让罗永浩的表达进入了一个“更日常、更健康”的循环。不再是掏空式的输出,而是滋养式的输入与输出结合。在访谈中,他可以抛出困惑,直接向嘉宾请教,从他人的故事里寻找共鸣与启发。这样的对话,不仅是内容生产,也是自我生长。
选择B站,积累新的年轻拥趸
至于为何入驻B站,我想这印证着那句歌词“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老一代”老罗也需要不断养成新粉丝,别成为“过气明星”。
我们看到这波B站视频播客其实吸引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于谦和李艺彤一起,聊起二次元谷子文化,从逛笼到吃谷,一代人讲述一代人的“小垃圾”;“专业访谈节目主持人”鲁豫则已发布了与易立竞的对谈,接下来还预告了陈奕迅、窦文涛……
对于他们来说,B站视频播客确实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一方面自然是B站平均年龄仅为26岁。而且近两年年轻人挤爆B站学AI,这对于正在AI赛道创业的老罗而言不就是目标用户合集吗?手机、电视随时随地打开就看,也帮助大家覆盖了不同的用户场景。
另一方面,B站用户对于深度长内容的接受度更高、正向反馈也更多。老罗和李想的对话长达3小时57分16秒,但你看,即便是到了3小时之后,弹幕里还有很多互动,甚至相互加油打气。截至8月22日上午9点,节目在B站上已获得了超5.3万的点赞和超2万的转发。
这些即时的共鸣反馈对于任何内容创作者来说都太重要了,一能确认节目没有石沉大海大海、自己不是对牛弹琴,二则能持续激励人们不断给出更好的内容。
退一万步说,现在各大平台都进入到了某种稳定态,相对饱和、利益板结。而B站视频播客是新机会,是错过之前内容风口的后悔药。
而作为观众,年轻人也需要这些高质量的“真内容”。市面上伪鸡汤和断章取义的东西太多了,这种原始一手的亲述格外稀缺。难怪老罗一开始会说:“你不是跟巴菲特午餐,但胜似跟巴菲特午餐。”
结语
“人精”罗永浩的人生轨迹,像是一部多线程展开的长剧:跌宕、反转、充满意外。但若细看,其实始终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从来不是随波逐流。他用直播还了债,用综艺维持曝光,用AI押注未来,而如今,他用视频播客找回了麦克风,重建了表达与输入的循环。
这既是他个人叙事的延续,也是当下内容生态的一种注脚:在快餐化、碎片化的浪潮里,仍然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三个小时的真诚对话,仍然有人愿意为“真诚的表达”买单。
1、报告解读 | 永续引擎持续加速,谁在叩响建筑科技的 “未来之门”
3、MOKOKO未售先“炒价”,二手平台涨价4倍,下一个LABUBU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