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未来智能CTO王松:小米阿里引爆智能眼镜,AI耳机还是个好赛道吗?
在AI浪潮席卷硬件的当下,小米、阿里、百度等传统科技巨头纷纷押注智能眼镜,而脱胎于科大讯飞的“未来智能”,却选择深耕AI会议耳机赛道。尽管起步坎坷,其第一代iFLYBUDS耳机因基础体验问题遭遇用户批评,但AI会议录音的核心场景价值却被清晰验证。
从“边骂边用”到头部玩家,未来智能完成了艰难的蜕变,团队深刻总结出“5+X”法则。
正是凭借在垂直场景的深度耕耘、对蓝牙底层协议的优化,以及基于“viaim大脑”的硬件重构理念,未来智能在巨头环伺中构筑起差异化的“护城河”,同时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该公司已完成包括启明创投领投的Pre A+轮在内的多轮融资。
近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现场,观察者网与未来智能CTO王松进行了深度对话。
这场对话,探讨了未来智能如何从场景出发,以AI+硬件的深度融合,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航道,并坚定看好AI耳机在未来人机交互中的关键地位。
观察者网:众所周知,硬件是AI落地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国内AI会议耳机头部企业未来智能的CTO王松,请他与我们共同探讨AI终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松:大家好,我来自未来智能。这是我第二次创业,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全新开始。我此前的技术背景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这次创业则让我踏入了硬件领域,这与我之前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我非常荣幸能受邀与大家分享我的创业历程以及行业最新进展。
观察者网:你们团队中许多成员都来自软件领域,之前与科大讯飞也有一定联系,为何选择独立创业并进入AI硬件领域?
王松:我们团队最初在科大讯飞内部,最开始做的是一个名为灵犀的语音助手,这是一款纯软件的语音助手,始于2013年。当时,科大讯飞在国内语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Siri自2011年推出后,我们2013年开始做软件语音助手,也算是较早的尝试。
王松:这也要从我们团队经历说起。2017至2018年,我们在科大讯飞内部开始着手耳机项目,当时产品名为莫比斯耳机,如今仍可检索到相关信息。该项目并不成功,原因在于当时整个供应链尚未成熟。我们试图在耳机中集成过多功能,甚至加入了心率传感器,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导致产品整体不够成熟。直至2019年,我们才正式开启iFLYBUDS系列的研发工作。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积累相关技术经验。2019年,我们着手研发第一代耳机,但实话实说,当时的产品也并不成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提出了很多批评。由于第一代耳机存在诸多基础性问题,比如蓝牙连接不稳定、单边耳机无声等,用户体验并不好。究其原因,我们在耳机研发方面经验不足,导致这些问题频发。然而,耳机所搭载的AI功能却受到了用户青睐,因为它切实解决了用户的一大痛点,让用户对其爱不释手。
观察者网:当时产品可能并不理想,用户反馈对你们后续改进有哪些深刻的影响吗?
观察者网:当时总结起来还是要先把耳机本身做好?
王松: 我们总结了一个重要的经验,称之为“5+X”经验。未来硬件产品都遵循类似的逻辑,只是不同的硬件产品前面的“N”可能不同。对于耳机来说,这五个基础要素是:音质、续航、降噪、佩戴和设计,缺少任何一个,耳机都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后面的“X”是我们所说的AI功能。只有当这五个基础要素具备后,耳机作为一个基础产品才能好用。再加上后面的“X”功能,即AI功能的加持,用户才更有可能买单。
王松:我也常被投资者问及这个问题。从AI本身来看,大家对AI的共识是存在的。以目前流行的Agent为例,大家对Agent的共识是:大模型作为大脑,需要有记忆功能,并且能够帮助用户真正落地完成任务。但Agent如何应用、在哪些场景中应用,则是百花齐放的。因为每一家的Agent都不一样,尽管底层的几个关键点是共性的。回到AI耳机或AI硬件,逻辑也是一样的。AI耳机必须具备基础能力,比如识别、翻译、合成以及大模型等。但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哪些场景中,每个耳机厂商的做法都不一样。以我们的耳机为例,主打场景,至少在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都没有竞争对手,因为我们对这些垂直场景的理解是最深的。
我们既没有护城河,又拥有很深的护城河。说没有护城河,是因为对于全球任何一家公司来说,现在的技术都是共通的。大模型这种高深的技术,中国也能迅速赶上,OpenAI前几年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今也被赶超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认为所谓的技术护城河是不存在的。但我们的护城河又很深,对特定场景的理解,可能大公司不愿意涉足,因为它们太小众;而对于小公司来说,想要进入又很难,尤其是涉及硬件和对场景的深度理解。我们在蓝牙协议层、通讯层做了很多优化工作,要做好这一点其实非常困难。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护城河很深。对于AI加硬件,我认为还是要从场景出发,基于场景去做硬件。
1、特朗普称乌克兰问题取得了突破,结束冲突的前景良好,而且与普京和泽连斯基将举行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