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3 02:00 作者:炒酸奶
深e度|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体育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六运会是哪一年
1984年7月,天河体育中心在天河机场旧址上正式动工,三年后场馆落成。1987年11月,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在此举行,火炬被点燃,烟花在体育场的上方绽开,照亮了广州发展的新起点。“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就此扎根。
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广州承办开幕式,深圳承办闭幕式活动。这是三地承办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更是港澳首次参与,意义非凡。
据今年7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消息,本届全运会90%以上的竞赛场馆由现有设施改造升级,体现了“为赛建馆”到“以赛兴城”的理念转变。
我们讨论一场大的体育赛事,除了赛事本身,或许也可以将目光放在体育场这个建筑空间上。相比赛事,体育场的存在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样也是我们探讨一场体育赛事对承办城市影响力的维度。
透过全运会来看广东这四十多年的发展,能清晰地感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办城市在政治、经济上的考量,以及释放出的对于未来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的信号。
俯瞰天河体育中心全景。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梁钜聪 摄
两次“东进”:体育场馆撬动城市空间重构
在广州举办的六运会,是第一次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地方举办的全国运动会。而当时因举办六运会而新建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在全国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场馆的“一场两馆”模式。
在此之前,北京、上海的体育馆、体育场和游泳馆都是陆续建成,可见广州当时对于天河体育中心的建设力度。也正是天河体育中心这个项目,在当时推动了广州“东进”战略的起步。
六运会后,天河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务办公楼和新型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原本大片的农田上建起了广州火车东站,城市道路网络也逐步完善,天河城、中信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天河区成为广州重要的商务中心和商业聚集地。直至今天,天河路商圈这里也是人气相当旺盛的商业地带。
2001年,全运会再次来到广州。筹办九运会期间,在天河体育中心东侧的车陂地区,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建设落成。
1998年4月广东省体委、省建委联合召开研讨会,研究兴建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可行性,是否改造天河体育中心作为九运会主赛场。对于这个问题,在当时引发大量讨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体育建筑研究方向博士,曾率领团队完成北京奥运2项、广州亚运3项、深圳世界大运会1项等数十项重要的体育建筑工程。他向南方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讨论氛围,并解释了这样一个决策背后的指向,“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修建,最重要的是带动广州东进。”
在成功举办六运会之后,广州对于九运会的筹办依然遵循着“办城市”和“办赛事”相结合的理念。2000年《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发展方针,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新建,第二次快速带动了广州城市空间的“东进”。
为什么一定要用建一个体育场的方式来带动广州的“东进”?孙一民指出,当时的广州正在筹划宏大的发展格局,借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来带动广州城向东发展。“城市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这样的机会来带动。当时对于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修建有很多争论,但今天回头看,这个‘建’,是有意义的。另外,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和今年的十五运会,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都有投入使用。”
为承办九运会赛事,广州在黄村建设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作为主会场,推动城市向东拓展。同时,为方便市民前往观赛,广州于1998年启动广园快速路建设,使天河体育中心到奥体中心的车程缩短至15分钟。如今,这条贯穿天河、黄埔、增城并连接东莞的快速路,已成为广州东部重要的交通干线。
三次跃升:从体育设施建设到城市品牌塑造
“办城市”和“办赛事”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城市格局的发展上,还落在了对于城市体育设施的升级和城市宣传上。孙一民点出了六运会和九运会的筹办,对于广东体育设施影响的不同侧重。
六运会开启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补缺完善的热潮。“六运会期间,广州各个区包括周边县级市的小型体育馆建了起来,大型赛事和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在这之后陆续开展。”
六运会筹备期间,新建场馆44个,扩建场馆56个,为六运会创造了良好的比赛条件。此外韶关、佛山、深圳、江门、东莞、肇庆、海口等市分别新建了体育馆、训练馆或海上项目比赛场。
六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广东多地体育场馆的建设热潮,不仅有效促进了区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显著改善了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和整体面貌。
九运会实现了从“建”到“优”的转变。与六运会相比,九运会的场馆建设更注重查漏补缺和质量提升。在新建11座场馆的同时,对45座旧场馆进行改建。仅在广州,就对天河体育中心等15个市属和区(县级市)属旧场馆的86个项目进行维修、改造,并添置了一批先进器材设备。
孙一民介绍:“广东在九运会沿用了六运会分散举办比赛的做法,比如自行车比赛放在了深圳龙岗,海上运动比赛和基地建设放在了汕尾遮浪半岛,赛区之间的距离有的接近1000公里。整个布局都拉开了,既有针对地区场馆的新建,也有对旧体育场馆的完善升级,促进了全省体育设施的均衡发展。”
九运会在办赛模式上还有诸多创新。它首次实现在设项上全面与奥运并轨,各竞赛项目拆分安排在省属场馆及全省15个赛区举行。这种创新不仅优化了赛事组织,更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此外,九运会还开创性地运用了多项信息化技术。尽管赛事分布在广东15个地市,但依托先进的光纤信息服务系统,从最远赛场的裁判确认成绩到全球联网终端可查询,整个过程仅需不到10秒,充分展现了信息化办赛的高效与便捷。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则完成了城市形象的国际亮相。此时的广州,已经拥有了丰富办赛经验和成熟的体育设施基础,面对亚运会这一国际赛事,显得更加从容而自信。亚运会成为广州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而这一次,广东在城市展现和宣传方式上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2009年,广州亚组委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亚运会开闭幕式主会场设在珠江上的岛屿海心沙,打破前十五届亚运会均在体育场馆举行开闭幕式的传统。“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成为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最大亮点,开幕式从封闭的体育场馆走向开阔的城市空间,这在大型综合运动会上是首创之举。去年夏天,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那场“流动的盛宴”让不少人想起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绽放在海心沙上空的绚丽烟花。
亚运开幕式。 南方日报记者 高笑 摄
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开闭幕式及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岭南文化元素走向国际,显著提升了广东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主办城市,广州的辐射效应带动广东省其他城市协同发展,优化了分场馆利用与区域联动。同时,亚运会为大湾区品牌注入强大活力,不仅为后续大型国际活动奠定了基础,更强化了区域合作优势,推动广东在体育、经济与文化领域的长期竞争力不断提升。
湾区协同:从单一城市到大城市群共振
从六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广东发展出了成熟的城市体育设施,积累了丰富的大型赛事举办经验,更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广东形象。如今,目光聚焦于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这场运动会究竟在释放什么信号?
8月2日晚,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在深圳正式亮相。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姚志豪 摄
在孙一民来看,今天的十五运会强调的重点概念便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天由粤港澳大湾区来办十五运会,这不是一个赛事组织的问题,也不是体育设施改建升级的问题,而是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形象,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成果和独特魅力。”
十五运会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两个城市分别举办同一届全运会的开、闭幕式,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更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预计十五运会期间,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将超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将超3000人,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对三地的交通、住宿、通信等协同保障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三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为了突出粤港澳三地联办的特色,十五运会开闭幕式上,粤港澳三地将同步升国旗、唱国歌,还将以三地运动员代表团同时入场等形式,展现三地“同心同源、携手共进”的精神风貌。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体育地产从业者李和利分析,从十五运会上或许能看到大型赛事对城市影响的趋势变化,“过去大型赛事的举办更多是服务于单个城市的新区开发,现在更多的是转向城市群一体化融合。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十五运会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2024年年初公布的《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广州2049》)提出了“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的空间发展方针。其中的“南拓”,《广州2049》提出,汇聚狮子洋和伶仃洋两岸战略资源,推动两洋沿岸的番禺与南沙聚力联动,承载粤港澳全面合作与对外开放功能。而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正是对“两洋南拓”战略的积极响应,通过赛事的纽带作用,加速狮子洋和伶仃洋两岸资源的整合和流动。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更是为未来的体育事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规划》提出全力建设三大国际中心,即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国际湾区体育中心、国际体育赛事中心的目标。
未来,大型赛事在推动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城市群及其地方体育场馆的升级方面,将更加注重场馆本身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下市民健身、日常活动的需求,又能灵活应对未来承接大型赛事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长效利用。
从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到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近四十年光阴流转,广州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了体育赛事与城市建设的深度互动、协同共进。天河体育中心的兴建推动了广州城市功能的“东进”,九运会和亚运会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并通过分散办赛模式促进了区域体育设施的均衡发展。如今,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不仅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更释放出大湾区加速融通的强烈信号。
赛事从单一城市驱动转向城市群协同,体育场馆的改造升级也更加注重灵活性与可持续性。透过全运会这一窗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竞技的精彩,更是广东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蜕变。在体育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中,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更加繁荣、协同、宜居的未来稳步迈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夏偲婉
海报设计 陈伟红
1、中国留学生在攀登富士山途中失联,中使馆发布安全提醒,日本爬富士山
2、“金菜”危机再次爆发,韩国大白菜价格暴涨超四成今年1至7月,山东出口泡菜等蔬菜制品18.2亿元,其中泡菜产品出口到韩国占九成以上。
3、“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绿水青山千秋画 万里江山共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