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上调4家下滑!中小银行主体信用评级分化,有何影响?,中小银行最新评级
近日,随着银行业信用评级陆续发布,中小银行主体评级分化逐渐显露。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20日,已有9家地方银行主体信用评级上调,另有4家银行评级下调。究其原因,评级上调机构除业绩表现较好,股权结构调整也为之加分;评级下调机构则大多出现业绩明显恶化、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
受访专家指出,信用评级公司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银行同业融资成本。当前,银行业总体处于风险暴露过程中,部分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补充压力。
4家农商行评级下调
具体看来,9家评级上调的银行分别为秦皇岛银行、日照银行、绍兴银行、长城华西银行、汉口银行、江苏长江银行、武汉农商行、浙江余杭农商行和富滇银行。从机构披露的评级文件来看,这些银行均表现出良好稳定的经营水平和稳步提升的资产质量,所处区域经济水平及在当地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较好。
值得关注的是,多份银行评级报告中强调了区域经济及国有资本支持的重要性。
例如,东方金诚在绍兴银行评级报告中就指出,跟踪期内,该行国有股占比提升至66.94%,预计未来能够在资本补充、公司治理及业务发展等方面继续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中诚信国际对秦皇岛银行的评级报告中也显示,截至2024年末,各级地方财政和地方国有法人对该行合计持股为56.40%。考虑到地方政府对该行日常经营的支持记录、国有持股比例以及该行在当地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诚信国际认为秦皇岛市政府具有较强的意愿和能力在有需要时对秦皇岛银行给予支持,并将此因素纳入本次评级考虑。
4家评级下调的银行分别为平遥农商行、贵州花溪农商行、常德农商行和山西榆次农商行。《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这已是2021年以来,中诚信国际第3次下调山西榆次农商行的信用评级,本轮评级从BB降至BB-。
从评级下调的原因来看,4家农商行主要涉及盈利能力明显下滑、资本补充压力较大、贷款客户集中度较高等问题。从数据来看,4家农商行也显现出相同的指标走向。
评级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4家机构不良率均处于高位且最近一年大幅上升,部分机构净息差持续走低。例如,常德农商行不良率由2023年末的3.01%增至2024年末的4.81%,净息差由2.09%跌至1.63%。2022年末至2024年末,山西榆次农商行连续两年出现亏损,不良率由16.94%分别升至22.92%、34.43%,净息差则由0.07%持续收窄至-0.60%、-0.53%。
此外,平遥农商行、常德农商行、贵州花溪农商行和山西榆次农商行的2024年期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4.51%、9.25%、11.60%和-21.26%,多数低于监管要求。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
“信用评级公司下调银行信用评级实际释放了很强的信号,说明银行业绩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陈欣对记者指出。
据了解,当前国内主体信用等级以A、B、C表示,每个字母又分为三个级别,如AAA级、AA级和A级,三类评级依次降低,以此类推,共分为9级。以中诚信国际标准为例,主体信用评级与受评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挂钩,通俗理解就是发行实体到期还本付息的能力。例如,AAA级表示“受评对象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
陈欣指出,银行信用评级下调,直接的影响是其融资成本会上升。银行是加高杠杆运行的,通过存款增加负债的成本不会受到评级影响,但在金融市场上发债和进行同业借款的融资成本会上升。
“当前房地产下行周期中,银行业总体处于风险暴露的过程中。近几年,一些中小银行通过投资债券取得了较高收益,掩盖了许多资产质量下滑带来的问题,但实则资产质量较差,主业经营也存在较大压力。此外,当前国家更为支持大型银行发展,中小型银行在此类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一些风险高发地区,中小型银行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补充压力。”陈欣进一步分析道。
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指出,面对宏观环境和市场格局的演变,各地城农商行经营出现分化,欠发达地区城农商行通常在当地系统重要性更强,但基本面相对较弱,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随着经济进入转型期,信贷需求下滑,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并且2019年起大行开始争夺中小客群,叠加大行数字化优势,中小银行份额逐渐压缩,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近年来逐渐消化历史遗留问题。中小银行风险化解的核心路径是农信系统改革,近年来省联社改革进程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