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首现!A股再现“双2万亿”,这次有何不同?
8月14日,A股市场成交额攀升至2.3万亿元,两融余额同步突破2万亿元,这是继8月13日后,A股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实现成交额与两融余额双破“2万亿”。
回顾历史,成交额超2万亿元的28个交易日分布于2015年5-6月、2024年9-12月及2025年2月、8月三个阶段。对比可见,2015年的双“2万亿”由高杠杆资金主导,而2025年则升级为“基本面改善+流动性宽松”双轮驱动,杠杆使用更理性。
资金面上,居民储蓄与外资成为双“2万亿”重要支撑力量。7月全球多头基金净买入中国股票27亿美元,国际金融协会数据显示同期中国股市净流入超60亿美元;国内方面,7月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存款大增,A股新开户数达196万户,同比增长71%,显示居民储蓄加速向权益市场迁移。
分析认为,当前市场已迎来增量资金拐点,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居民存款与理财到期高峰将释放巨量资金,叠加外资配置提升、长线资金入市等因素,为市场流动性提供多重支撑。
最新数据显示,8月14日A股成交额攀升至2.3万亿,回溯A股历史,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的交易日共出现28次,分布在三个关键时期:2015年5-6月、2024年9-12月以及2025年2月及8月。
与此同时,8月14日两融余额同样突破2万亿,为2.055万亿。成交与两融余额双破“2万亿”的情况更为罕见,历史上共有7个交易日A股成交及两融余额均突破2万亿,7个交易日中,早期多集中在2015年5-6月杠杆牛市期间,2025年8月13日与14日相继成为这一指标的第6、7个达成日,也分别是近十年的首个和第2个。当前两融余额与成交额再次交叉印证市场情绪活跃。
华创证券指出,这反映了市场从早期场内外高杠杆驱动的市场,逐步向政策协同、基本面驱动的成熟市场演进。
本轮行情下双“2万亿”突破的背后,是A股市场生态的深刻变革。与2015年相比,当前两融余额占市值比例更趋合理,杠杆资金运用更规范,市场波动率显著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8月的两融交易占比约8.5%,远低于2015年峰值时期的15%以上,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在7月以来一直维持在270%以上,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反映出杠杆使用的理性化。
居民储蓄搬家,160万亿“活水”入市进行时
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显现和利率环境变化,巨量居民储蓄正加速流向股市,成为推动成交额攀升的关键力量。
摩根士丹利8月8日报告显示,全球多头基金在连续两个月净买入中国股票后,7月单月注入资金达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较6月的12亿美元实现翻倍增长。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外资重返中国股市的趋势将“更为强劲”。
“中国股市正处于‘结构性复苏‘的关键阶段。”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LauraWang)团队还指出。经济基本面的相对优势、政策环境的稳定性以及资产估值的吸引力,共同构成了外资增持中国股票的核心逻辑。
增量资金拐点已至,未来流动性存在三重支撑
资本市场正迎来新一轮资金供给的历史性拐点。国泰海通相关研究指出,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居民存款与理财将迎来集中到期高峰:3-5年的高利率定期存款到期潮、1-3年定期理财产品的兑付高峰,将释放巨量可配置资金。在低收益环境下,这部分资金有望持续流入股市,进一步释放股市流动性。
从资金结构看,未来增量资金将呈现“三维驱动”特征:其一,外资配置比例提升,随着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不断提高A股纳入因子,被动资金流入将形成长期支撑;其二,居民储蓄持续搬家,若4.25万亿超额储蓄中有10%进入股市,即可带来4250亿元增量;其三,保险、社保等长线资金加速入市,政策推动下的长期资金布局将优化市场生态。
当前市场已从政策预期驱动转向盈利验证阶段,2025年的双“2万亿”与2015年的本质区别,在于资金背后的基本面支撑。随着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改善、产业链复苏数据增多,业绩驱动将取代单纯的资金推动,成为行情延续的核心动力。
1、肖国栋社媒庆祝夺冠: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国队永远都在全力以赴!,肖国栋最新比赛视频
3、昭和日王的《终战诏书》是一份号召臣民隐忍不拔,卧薪尝胆的“国体护持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