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北京再发红色预警,山区为何“脆弱”

时间:2025-08-04 23:08 作者:游侠范儿

北京再发红色预警,山区为何“脆弱”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今天13时,北京市气象台再次升级发布最高一级的暴雨红色预警,预计今日午后开始,北京市将出现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6小时降雨量可达150毫米以上,个别点20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

这也是今年汛期北京发布的第二次暴雨“红警”。北京市7个区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北京市防汛指挥部提示,一级应急响应区域市民非必要不外出。而就在7月下旬,华北地区刚遭遇了一轮持续7天的极端强降雨。

8月1日晚间,记者从北京市应急局了解到,密云、怀柔两区失联自然村已全部复联。截至7月31日12时,全市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其中,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31人,失踪失联人员中有4名是一线抢险救灾的村党支部书记。7月30日,据央视新闻消息,河北承德兴隆县在本轮强降雨中有8人遇难、18人失联。

7月30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通知称,要进一步做好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同时盯紧守牢中小河流、堤防险工险段、中小病险水库和“头顶库”、山洪灾害风险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低洼易涝区、施工工地、养老院、中小学校、医院等防汛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迅速开展针对性隐患排查整治,严防各类次生灾害。

围绕近期华北暴雨的特点、成因、预警以及灾害响应,日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她强调,近期华北强降雨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山区农村的老人成为极端气象灾害下的高风险人群。未来,须针对这部分人群,制定专门的应急响应和转移预案。

巢清尘。

“持续强降雨对山区的影响更显著”

《中国新闻周刊》:近期这一轮持续7天的华北强降雨的强度与时空分布有何特点?

巢清尘:此次暴雨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偏强,以及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外围北上水汽共同影响,大量暖湿水汽沿副热带高压边缘持续向我国北方输送,叠加太行山和燕山等地形抬升作用,京津冀出现一次极端暴雨事件。此次暴雨灾害具有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暴雨落区集中、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首先是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7月24日到29日,共有8个国家站累计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其中北京密云上甸(482.4毫米)、房山霞云岭(323.7毫米),河北兴隆(540.7毫米)、易县(468.9毫米)、阜平(466.8毫米)等地降水量尤为突出,9个国家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京津冀24小时降水量最大值达到了382.2毫米。实际上,北京、河北等地一年的雨量通常是500到600毫米,这意味着在河北兴隆、北京密云等地,近三四天内就下完了全年大部分的雨量。

从影响范围来看,这一轮暴雨中,京津冀地区累计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到了14.8万平方公里。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这一轮华北暴雨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北部、河北中部和北部等地。7月24日到29日,北京霞云岭、平谷、密云,河北遵化、兴隆等8个国家站观测到连续3天暴雨,北京密云上甸甚至连续记录4天暴雨。

另外,这一轮华北暴雨共持续7天。对山区来说,持续强降雨的影响更为显著。山区的排水系统相对城区更弱,落区集中更会使山区的排水压力剧增。尤其是坐落于中小河流沿岸的村庄,暴雨来袭时,河水会在很短时间迅速上涨和外溢,使居民来不及疏散。山区的土壤也与城市水泥地不同,长时间暴雨浸泡会使土壤松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中国新闻周刊》:从中长期来看,北方夏季降雨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

巢清尘:2011年以来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中国雨带显著北扩。东北、华北和江淮东部逐渐成为新的多雨区域,北方强降雨的发生时段不断拉长,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由区域强降雨到大范围强降雨、由集中时段强降雨到多轮次长周期持续性降雨的双重转变。北方的极端降水总体趋强,旱涝急转风险更加突出,特别是人口经济高密度的城市,受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呈现出灾害损失大、突发性强、致灾快等趋势。

雨带北扩,背后的原因与气候变化相关。全球变暖影响下,北半球中纬度气温偏高,导致副热带高压整体北扩,进而使得对我国夏季气候有很大影响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异常偏强、北扩,这是一个大趋势。国家气候中心研究表明,1970年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边界大概每10年北移0.5—1个纬度。实际上,受气候变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更趋复杂多变,其南北位置呈现出“长期北移、短期紊乱”的特点,使得低纬度的水汽北上与高纬度的冷空气结合,更容易在北方出现暴雨过程。

2025年的华北雨季是1961年有记录以来开始最早的一次。按照往年惯例,华北雨季一般于7月18日开始,8月17日结束,时长约一个月,但今年的华北雨季7月5日就已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而北方相对南方而言,其防洪经验与基础设施的防洪能力原本就相对薄弱,华北雨季的提前到来,进一步加剧了北方地区的防洪压力。

我国从2020年开始启动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根据去年5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暴雨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然而,这次普查是依据2020年之前的降雨数据进行的。

而近期这一轮暴雨中,河北滦河发生了2025年第1号洪水,这是今年全国大江大河的首次编号洪水,北京密云潮白河支流白河等多条河流也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这些现象意味着,随着北方强降雨数据的更多补充,灾害风险普查的风险区也需要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评估华北地区的暴雨危险程度。

预警要落实到基层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轮华北暴雨受灾最严重的密云等山区,罕见地出现了“2小时内连升3级”气象预警。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山区强降雨的预警难度是否更大?

巢清尘:是的,暴雨预警不能仅看雨量大小,还要结合下垫面的具体情况。山区的地形条件更加复杂多变,即使距离很近的两个村庄,地形也可能截然不同,带来的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会差异很大。而且,山区的地质条件相对脆弱,一旦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山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也不像城区那样丰富,综合来看,针对山区的暴雨预警要想做到足够精确,在科学上本身就更具挑战性。

近年来,气象部门一直强调要开展“基于影响和风险”的气象灾害预警,这点非常重要。同样的极端暴雨,城区由于排水能力更强,建筑结构更坚固,总体的暴雨防御能力相对山区更强。但在山区,特别是农村地带,存在大量老人、留守儿童等高风险人群,他们面对暴雨和洪水的防御能力极其薄弱,相应地,同等强度暴雨带来的灾害风险也要远高于城区。

目前,在技术条件上,短期气象预警的时空分辨率已经能达到1小时1公里的精度。但要实现真正的“有效预警”,未来还要进一步将预警与局地地形条件、人口结构、防御能力等紧密结合,将预警转化为精准的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谈到农村老人是暴雨洪水灾害中的脆弱人群。近期的暴雨过程中,这部分群体成了灾害防御中明显的薄弱环节。如何解决气象预警“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

巢清尘:目前,气象、水利等部门都建立了预警“叫应”机制。发布高等级预警时,会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报告本级防汛负责人,同时及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叫应”到基层责任人,形成预警、叫应、行动、反馈、核实的工作闭环。

因此,预警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预警之后,各级政府能否形成一套上下协同的递进式响应机制,将预警转化为实际行动,预警要落实到基层。理想情况下,基层在收到气象预警后,社区网格员和基层干部要立即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等方式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居民,尤其要关注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并协助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企业、学校、景区等单位也要根据预警信息,采取停工、停课、闭园等“五停”措施,以保障人员安全。这一轮北京山区极端暴雨下,游客也是重要的受灾群体。

我建议,未来各地应结合气象、民政、残联和卫健等多部门数据,建设一个针对脆弱群体的灾害风险数字画像系统,实现对老人、儿童、孕妇等脆弱人群的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建立灾害分级响应预案,也就是说,当收到红色预警信号后,要明确哪些人群需要进行强制的提前转移,并制定专门的转移预案,配备相应的专用转移设备。响应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到责任明确、包干到人。

脆弱的山区与韧性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讨论很多。但在极端气象灾害下,山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更大。对于“韧性山区”建设,你有何建议?

巢清尘:山区在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方面,存在特殊的脆弱性。首先,山区受到的往往不是单一灾害,“灾害链”效应突出。极端天气影响下,山区的多个灾害会相互叠加并形成连锁反应。

其次,山区灾害的救援响应往往比较滞后。山区道路一旦中断,救援时间就会大大延长。此外,暴雨洪灾对山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设施,也会带来巨大损害,使当地进入断联状态。这些基础设施的重建成本极高,随着近年来北方的极端暴雨愈发频繁,部分山区的基础设施,还没来得及从上次受灾中彻底恢复,新的灾害又来了。

针对山区灾害的这些特点,我建议,未来应依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山区现有的空间规划重新评估,实施分区的极端灾害防控管理。例如,极高暴雨洪涝风险区的居民最好强制搬迁,比如一些建在低洼地带的养老院或过于靠近河道的小区;高风险区则要限制进一步的开发和建设,同时进行韧性改造;中等风险区可以考虑防护加固,提升灾害适应能力;低风险区要增加一些对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测。

要实现这一方案,最大的挑战首先是观念。对北方地区而言,连续几场极端暴雨洪水已让我们意识到“韧性山区”建设的重要性。此外,韧性改造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尤其是整体搬迁的成本极高。因此,精细化的评估是一个关键前提,要尽量先解决风险最高的区域,把钱用在刀刃上。

然而,实现精细化的风险评估需要充分的数据共享。目前,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虽然比过去有较大改善,但仍然不够充分。例如,气象部门如果对近期这一轮华北强降雨的灾害损失数据有更全面的掌握,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就会更为精确,未来发布“基于影响和风险”的气象灾害预警就能真正实现,达到更有效的防灾减灾效果。

《中国新闻周刊》:据了解,中央正在制定“十五五”规划,气象部门正在推动将极端灾害风险治理纳入国家整体安全体系中。为何要这么做?纳入之后,会给我国的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巢清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指出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我认为,极端灾害风险治理,就是通过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手段,对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潜在影响及应对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和动态调控,最终实现“三个转变”。

将“极端灾害风险治理”纳入国家整体安全体系,将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战略层面的意义。各地政府的防灾减灾理念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强化跨部门协同、优化资源调配以及科技制度保障等方面也将迎来一系列积极变化,有望真正实现气象灾害风险防控的前置化。

目前,气象部门仍在不断努力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希望近期这一轮华北强降雨能成为一个契机,促使国家从上到下更加重视极端灾害风险治理,从而引发更多思考和行动。

原标题:北京再发红色预警,山区为何“脆弱”

编辑:杨四海    责编:吴光亮     审核:李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Top

1、柬泰边境联合委员会特别会议筹备工作在马来西亚启动,柬泰领土争端

2、柬泰边境联合委员会特别会议筹备工作在马来西亚启动,柬泰领土争端

3、美洲稀土矿产公司CEO:不求和中国比价,那是个愚蠢的期望,美国稀土工厂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FKW/detail/qndudr.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游侠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