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狼、火力狼、保障狼……
最近,央视的军事纪录片《攻坚》热播。
其中一集透露的信息令人震撼:某集团军一个合成旅,进行了一场对抗演习,对抗一方是常规分队,另一方则是配备无人作战装备分队;而且,一线部队配备了成建制的四足作战机器人——机器狼!
无人机“蜂群”、机器“狼群”协同作战演习,战技结合,新质生产力正向新质战斗力加速转化。
一
无人机大家都熟,“机器狼”是啥?
去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兵器工业企业已做了展示。当时还有人说,这不过是为了参展,临时赶制的“样品”。
现如今,央视军事新闻纪录片告诉我们:“机器狼”等装备,即便不是已经正式列装解放军部队,至少也已进入部队使用新装备、进行战术探讨的阶段,距离正式列装形成战斗力,不远了。
难怪让中国的军迷朋友惊喜,同时让一些海外观察者惊讶。
为啥说“机器狼”加入解放军的分队战术编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呢?
采取正确方式在战场上降低军事行动成本,抬高对手与己对抗的成本,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提高军事技术手段,提高兵器装备质量和性能,能降低己方士兵伤亡,更有效地杀伤敌人。
这条铁律,古今中外皆然。比如用先进的冶金工业,生产出金属盔甲、金属兵器,用其他复杂加工工艺,制造出皮革金属复合甲、复合弓;从弓到弩,从投石机到各种火器,实际上追求的都是——我能打到敌,但敌打不到我;即便打到我方,想打伤或打死也很困难。
这些东西,跟防区外打击武器是一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非对称式打击”。
“机器狼”加入一线作战分队,也是同样逻辑:侦察狼,是战士眼睛、耳朵的延伸;火力狼,火力投送可由机器狼代劳,让负隅顽抗的敌人无处逃遁;保障狼,让作战组合更具持续性。这些工作交给“机器狼”来做,我们的战士就能相对安全地处在敌方火力杀伤范围之外。
二
其实,“机器狼”不是新概念。
早在50年前,四足机器人的优势,美国军事科研部门已有详尽论述。核心问题是太难造,因为要让机器人四足行走,需解决一系列问题——
动力,要快速在四个机械臂上分配,及时处理不同地面造成的力回馈;指令机构,要对动力分配进行调整,保持三维空间内XYZ三轴的平衡;相关数据感知运算处理,还得通过相应的伺服机构对动力进行分配……
20年前,著名科技公司“波士顿动力”与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一起,开发出比较堪用的四足行走机器人,被大家戏称为“大狗”(Big Dog)。但他们采取的动力路线是内燃机,因此,尽管装置运转可持续性看上去不错,但噪音、发热是越不过去的坎。
中国怎么克服这些技术问题?
答案是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
体积上,电动“机器狼”不如内燃机动力“大狗”,能做的功相对更少,但电动的好处是安静,这就在战术隐蔽性上很过关。
而且,在很多战场背景下,激烈的对抗作战行动,持续三四个小时就很不得了,即便持续一两天,只要配备的“机器狼”够多,利用战斗间歇进行更换,也不是大问题——让保障狼送来新的锂电池续航就是了。
最关键的是智能化运用。
在无人设备方面,其实陆上无人设备的制造难度最大。想想看,空中飞行器主要解决气流问题,障碍物很少;水中设备需要适应水流、避开礁石、漂浮物;陆上就复杂多了,柏油马路、砖铺地面、砂石路、泥土路、草地、烂泥坑、热带丛林、灌木丛、高草丛,还有可能突然冒出来的石拱桥、一段长长的上坡或下坡台阶……都会是障碍物。
因此,对于操纵驾驶所需要的智能水平,陆上无人设备都跟空、水不可等量齐观。这么复杂的情况要是完全依靠后方士兵遥控,效率太低,而如果敌方遥控机器人、我方实现了AI自主,不对称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眼下一些国际战场上已经出现了无人设备对抗,未来军事对抗场景中,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多。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立于潮头。
从民用领域的电动车辅助驾驶,到普通人已经开始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再到越来越普及的AI教育——民用领域的开发、应用基础越来越丰富繁荣,未来军事领域开发应用也就更能高得上去、精得起来、尖得出头!
1、如何看待村民说白马寺一直都没商业化,每天提供60多桶水供游客饮用一事?
2、《南京照相馆》票房突破17亿,却引来了熟悉的阴阳怪气?这股“皇汉”言论用心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