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退潮,普通人如何做好长钱规划?,利率暴涨
原创 刘博团队
你存银行的钱,正在经历一场“洗牌”。
今年八月,国有大行三年期定存利率已滑落至1.25%的历史低位。回想2022年,这个数字还普遍在2.75%左右。三年七连降,利息收益缩水超一半。
这并非孤例,太平洋彼岸的信号灯同样闪烁。据新华社报道,最近美国公布了远低于预期的7月非农就业数据:非农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个,远不及预期的11万,失业率环比升高0.1个百分点至4.2%。市场普遍认为,就业市场恶化触发了美联储对经济衰退的担忧,迫使其可能通过降息刺激经济。
中美降息,对中国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钱袋子面临更直接的“缩水”压力:利息“躺亏”、工资难跑赢通胀、房产贬值焦虑蔓延,未来似乎笼罩着一层不确定性迷雾。这种微观层面的体感,相信很多人深有共鸣。
张薇,一位32岁的普通白领,最近陷入这种焦虑。 她刚收到通知,7月企业效益不好,薪水打折,今年的年终奖预计也将大幅缩水,而她的房贷车贷,孩子的早教班又是硬支出。“看着工资卡里每月可以忽略不计的利息,我感觉再怎么省,钱还是在‘偷偷’变少。”张薇说,“特别是想到以后孩子上大学、自己退休,心里就特别没底,不知道这点积蓄能撑多久。” 这番景象,像极了九十年代日本低息时代的全球重映。
全球仿佛打开了持续降息通道,依赖利息“躺赚”的日子一去不返。我们正身处一个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利率持续下行的新常态。
此刻,寻找一个能抵御风浪、锁定未来的财富“锚点”,比追逐短期高收益更为迫切。
01
微利时代,理财的三重挑战
张薇的焦虑,映射着微利时代的三重浪涌。
第一重,利息收益缩减。
张薇算了一笔账,2022年如果存入百万三年定存,到期可获8.25万元利息;如今同样操作,收益要斩到3.75万元。当然,张薇也清楚,利率下滑不是银行吝啬,而是经济转型的必然。
第二重,稳健投资机会收窄。
张薇从新闻里了解到,今年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债和金融债的利息恢复征收增值税。专业人士告诉她,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对高息稳健资产需求上升,加剧市场争夺。连锁反应下,风险可控的稳健收益产品进一步向大资金倾斜。像张薇这样的普通投资者入局门槛抬高,机会收窄。
第三重,安全资产“避风港”失色。
货币基金曾因高流动、低风险是张薇的“现金避风港”。然而,利率中枢下移,货基年化收益率普遍跌破2%。“安全资产的收益快追不上早餐涨价了”她苦笑道。
种种迹象表明,暴利时代已然谢幕,微利周期成为常态。隔壁的日本,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样本。
日本自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银行存款收益长期近乎归零,甚至出现了负利率的景象。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样本。核心教训是:在长期低利率乃至零利率环境下,仅靠存钱很难保值增值,普通人必须放下短期高收益幻想。
可靠的应对之道,是提前规划、分散布局,为未来刚性需求和财富安全筑堤。
02
四笔钱:财富方舟的生存逻辑
经济周期如同大海的风浪,有波峰必有波谷。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黄金期。未来十年甚至更久,我们很可能面对增速换挡、波动加剧的“新航海图”。周期波动是常态,上行期走了多远,下行期准备就需要多充分。
传统激流冒进已不适合普通人,现在需重新审视口袋里的钱。38岁的李岩,某企业销售,月入约2.5万元,他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过去几年,他将闲钱零散投入基金和银行理财期待增值。然而,2020年行业剧烈转型和裁员风波,让他首次真切感受职场危机寒意。“公司架构调整,部门裁了近三分之一,”李先生回忆,“那段时间特别焦虑,房贷、孩子私立学费、父母药费.......每天一睁眼就是巨大开销,若被裁靠存款撑不了几个月。”更沮丧的是,几只基金在市场震荡中亏损近20%,换房和养老计划被迫搁浅。
在焦虑和教训中,李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务规划。他接触到了“四笔钱”的理念,并决定严格执行:
活钱舱(占比约10%):这是放在甲板上的“救生艇”,李岩留出了部分钱放在高流动性的账户里,比如货币基金、银行活期存款等等,覆盖3-6个月的日常开支和应对小额突发支出,确保生活基本运行不因短期风浪倾覆。
保命舱(占比约20%):这是位于船底、确保船体不沉的“防水隔层”。李岩配置了足额重疾险和医疗险,同时专存一笔“应急金”,专款专用。当遭遇重大疾病等意外时,提供及时足额现金,防止财富舱底被击穿,避免因病返贫。
进取舱(占比约30%):这是挂在船头的“捕鱼网”,用于在风浪中主动出击,搏取更多收获。李岩保留了部分估值合理的指数基金和少量股票,用于博取可能的超额收益,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他心态比较平和:“就当这笔钱可能打水漂,赚了是惊喜,亏了也不影响生活。”
长钱舱(占比约40%):这是深埋于船体最底部、最核心位置的“压舱石”,李岩将最大的精力放在这里。他意识到,孩子接受高品质教育至大学毕业成本或达到上百万,自己未来高品质养老也需要很多钱。这些是确定发生且金额巨大的刚性需求,需要一笔安全保本、收益稳健、能锁定长期利率对抗下行的钱,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绝对不动用。它是这艘财富之船能否在惊涛骇浪中保持稳定、不倾覆的关键所在。
“我不再奢望一夜暴富,或者抓住什么翻倍牛股,”李岩坦言,“我现在只求一点,无论行业怎么变,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坎儿,那笔为养老、为孩子、为家庭长远准备的钱,能稳稳地在增长。这让我在面对变化时,心里踏实多了,感觉更有掌控感。” 四笔钱的规划,特别是长钱舱的建立,给了他这份早做准备的底气。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40%的长钱舱要被提升到“第一优先级”。这是因为未来的风浪(养老、教育、赡养等需求)是确定会来的,且威力巨大。而当风暴真正来袭时,活钱舱可能被巨浪掀翻(日常储备杯水车薪);保命舱只保船不沉,不提供远航动力(专款专用,无法挪用);进取舱在风暴中可能自身难保(高风险资产价值可能大幅缩水)。
此时,唯有深埋底舱、雷打不动的长钱舱,才能以其足够的“重量”和“稳定性”,对抗船体的上下浮沉,确保整艘船不被倾覆。在当下充满变数的环境中,这份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是短期高收益承诺无法比拟的。
压舱石的意义,正在于此。
03
长钱规划的两笔落子
长钱规划的精髓,不在于预测市场的高点或低点,而在于用严格的纪律对抗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用时间去摘取复利的成果。
明白了长钱的重要性后,如何将其从理念落地为现实,焊死这块关键的压舱石?核心在于两大关键行动。
第一步,普通人应该选择保本稳定的方式来规划长钱。
长钱的核心要求是什么?安全、保本是铁律。在此基础之上,追求相对稳健的、能跑赢长期通胀的收益,并且最好能对抗利率下行趋势,锁定长期回报率。环顾当下的市场,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工具屈指可数,储蓄型保险因合同载明保证收益、不受外部利率波动影响的优势脱颖而出
而蚂蚁保的长钱保,凭借低门槛、安全可靠等特点,获得对李岩这样的普通人的青睐。
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长钱规划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启动门槛”。“我当时也担心,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做长期的资产规划压力太大” 李先生分享到它有个最大亮点就是支持月缴。
这意味着,想我们普通人无需等待攒够一大笔钱,只要做好钱的分配规划“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几乎没感觉,但想到它在默默为我未来的养老或孩子教育攒钱,心里很踏实。” 上蚂蚁保开启长钱规划,长钱规划就选长钱保——这本质是让大众以“散户”的成本,上支付宝搜长钱保,轻松享受到机构级的长期收益锁定能力。
第二步,利用时间复利的价值来做财产增值。
选择了合适的工具只是开始,更关键的是行动和坚持。长钱规划的力量,在启动之初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但通过长期的、纪律性的投入,借助复利的“滚雪球”效应,其积累的财富规模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复利的魔力在于“利滚利”,时间越长,其加速增长的效应越显著。
尽早开始长钱规划,是我们普通人面向未来的“生存之道”。优先保障长钱舱,然后交给时间和复利,让未来更清晰从容。
长钱规划最狠的招数,莫过于此。它让普通人得以用铁打的纪律,碾压所谓投资天赋的差距,用超乎寻常的耐心,去征服不可预测的经济周期。
当暴利时代的喧嚣盛宴曲终人散,当微利周期的潮水显露真容,真正的财富守护者,并非那些在浪尖上跳舞的弄潮儿,而是那些早已洞悉趋势、默默在船底焊牢了压舱石的智者。他们明白,财富的终极意义不在于一时膨胀的数字,而在于那份穿越风雨、可掌控、可预期的从容与安宁。
1、丽江多弗度假酒店:古城深处的纳西文化秘境,丽江多米连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