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4 21:32 作者:烟火落半
广东广宁县“两山”转化何以能成?
“最开始去推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以为你是骗子!”
“线上交易成功后,钱拿到了,群众就理解了,直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2019年,当肇庆市广宁县开始推动卖碳汇这种被视为“不靠谱的买卖”时,曾遭到大量村民质疑。而今,广宁人已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内涵。
从“卖空气”,到“卖阳光”,再到构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凭借多年来在推进“两山”转化中的显著成效,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下称“广宁分局”)于近期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成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不靠谱的买卖”释放“两山”含金量
卖碳汇在村民眼中,就是“卖空气”,是“不靠谱的买卖”。
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广宁分局以“两山”转换为抓手,分步推动碳汇交易。广宁分局局长陈颖表示,在当时,碳汇还是个新概念。最开始推动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了解这个东西,“都以为你是骗子”,这是最大的难点。
“碳汇交易会不会影响林地权属?签字后生态林每年的补偿款还有没有?”村民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陈颖说,“其实交易的只是往年固化的碳汇,对林权证一点影响都没有,对生态林的补偿收入也没影响,我们必须把他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解释清楚。”为获得村民支持,广宁分局开始加大宣传。“首先是给镇村培训,然后又组织人员进村去宣传培训。我们接连开了9场培训,到每个镇去宣讲,跟每个村去做工作。”
根据当时广东省的政策,碳普惠更倾向于把生态资源往贫困山区倾斜,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由此,广宁县将北片区的4个省定贫困村纳入碳普惠项目试点。2020年7月,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竞价成功,成交价达36.06元/吨,近5万亩林地产生的9789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4个贫困村带来35万元收益。
“线上交易成功后,钱到了,群众就理解了,直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陈颖激动地说道,“其他没做的村知道之后很触动,没想到真的是卖空气,还能有钱赚!”
根据规划,碳汇项目在贫困村试点成功后,以点带面,再大规模拓宽。2022年,政策放宽,碳汇项目不再局限于贫困村。广宁借政策东风,把碳汇储备量较大的109条行政村打包,通过技术第三方核证,把碳汇变成实实在在的资源。2024年9月20日,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台上,广宁县以36.5元/吨的价格成功卖出14.5万吨碳汇,创收532万元,每个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根据分配规则,收入的三成归村委会,六成给村民,一成给第三方核算机构。
陈颖称,当前广宁县正积极发动控排企业参与碳普惠减排量指标竞价购买,鼓励控排企业参与竞价购买,剩余未交易的19万吨存量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计划今年底前挂网交易,预计再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600万元。
光伏上楼:“一电两卖”的好生意
尝到“卖空气”甜头的广宁,开始加大碳汇项目开发,推进光伏碳普惠项目,这在业界被称为“卖阳光”。
“这套光伏设备从早上6点多开始发电,到下午2点多已发电135度。”在洲仔镇金场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支书陈树金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据其介绍,广宁县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于2022年启动建设,金场村目前安装有两套光伏板,另一套设在一所小学楼面。通过手机APP系统,可以实时查询光伏发电量、交易量数据。
陈树金展示光伏系统APP。邹长森/摄
在陈树金看来,光伏上楼是“一电两卖”的好生意,发的电除了供村委会使用外,多余的电可以卖给南方电网。另一方面,光伏发电还减少了煤炭发电的碳排放量,可以折算成碳汇拿去交易。
事实上,早在2023年,洲仔镇金场村、务水村和洲仔社区三个行政村(社区)申报的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就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功竞价,成交单价84.1元/吨,创全省碳普惠减排量公开竞价的新高,同时也是《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修订后,在全省成功上市交易的“第一单”。此次交易的分布式光伏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689吨二氧化碳当量,为3个行政村(社区)带来约5.8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这对后续推动全县申报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今年4月,广宁县洲仔镇建设的光伏长廊也正式上线运营、并网通电。仅两个月时间,光伏长廊已卖给南方电网9万度电,收益近9万元。
洲仔镇光伏长廊。邹长森/摄
陈树金告诉记者,村委将碳汇项目收益、售电收益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比如运维污水管道,建设运营资源驿站、金场小院等。
陈颖表示,通过产业项目收入补贴驿站农村污水运营费用,不另外再增加政府、村民的投入,达到农污处理站点长效运营的整体平衡,可以破解运维难、费用高问题,真正实现产业反哺农村。
根据广宁县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该县公共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利用约10万平方米公共屋顶资源,设计总装机容量达12兆瓦,预计每年发电量1200万度,收入约660万元/年。
构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
近年来,广宁县统筹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宁生态建设,以“两山”转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一江(绥江广宁段)+一河(古水河)+三区(竹产业集聚区、碧水竹海旅游区、光伏产业示范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
2023年,广宁县以“碧水-竹海-文旅”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EOD)获得30亿元贷款授信,成为广东首个落地实施的EOD项目,为广东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模板。
据悉,广宁县EOD项目位于广宁县绥江流域范围内,主要包括绥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北片区饮用水源安全保障项目2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及竹产业加工集聚区建设项目、碧水竹海生态文旅开发项目、光伏产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3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
目前,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建设(北片供水厂工程)、工业园区环保污水处理、古水河文旅开发、碳汇开发、公共屋顶分布式光伏等一期项目正稳步推进。陈颖告诉记者,北片供水厂预计在今年年底通水,两个污水处理厂预计到明年初全部通水。在碳汇开发方面,已对南街街道、古水镇、横山镇、坑口镇等14个镇街完成竹林收储,收储面积19.31万亩,完成率96.58%。在公共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方面,首期计划实施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确定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县人社局、县体育中心为建设选址。绥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17座,整改180套污水处理设施。竹产业加工集聚区建设方面,广宁县竹子传统加工示范基地已建成投产。
广宁县竹子传统加工示范基地竹塑生产车间。邹长森/摄
据广宁分局副局长何晓卫介绍,广宁县竹子传统加工示范基地为竹产业深加工园区,2023年建成,企业2024年开始入驻。目前进驻项目有4个,达标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8亿元,年创税600万元,将建设成为广宁传统竹子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和“以竹代塑”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
记者在产业园入驻企业看到,该企业的竹塑生产车间已投产,可生产刀叉、蛋糕底座等可降解竹塑合成产品,年产能800万套,年产值达2000万元。
何晓卫透露,广宁正筹划在古水镇建设占地面积120多亩的竹产业粗加工园区,将绥江两岸散乱、难管理的竹加工厂集中入园管理,同时集中污水处理,既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也解决水资源保护问题。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