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会 | WAIC 2025以青春之力,筑AI学术新高峰:中国青年菁英共议学术破局之道
Hopcroft教授通过视频致辞,回顾了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随机机遇”,强调真正值得追随的,是内心的兴奋与热爱。他鼓励青年:“如果某个机会让你感到兴奋,那就大胆去探索;如果它看起来像一份枯燥的任务,那可能就不值得。”他指出,自己能够进入普林斯顿、康奈尔等顶尖学府,正是源于一个又一个“偶然的选择”,而非事先计划的“职业路径”。这段真诚而富有启发性的分享,为青年学者打开了追求热爱、走出路径依赖的思维通道。他的经验,也成为鼓励青年学者走出路径依赖、坚持直觉热爱的宝贵参考。
以顶会为峰:中国学术自信的起点
在论文菁英集发布环节,WAIC Academic学术板块正式启动。正如与会领导在该环节所指出的:“中国还缺一个属于自己的国际学术顶会,现在是时候以WAIC为依托,正式起步了。”活动主持人孔令和教授也强调:“国际顶会皆源于北美,现在是时候打造中国自己的学术顶会了。”当前,WAIC已完成学术投稿系统搭建,并与Nature大中华区、npj AI等国际期刊展开合作,优秀论文将被推荐至国际顶刊。
根据规划,WAIC Academic将通过“三步走”战略,于未来三至五年内,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AI学术平台。2025年试点阶段已收录全国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论文,并发布《青年菁英论文菁萃集》。活动现场同步成立学术委员会,由凌文院士、熊辉教授、滕尚华教授等重量级专家共同点亮启动,助力青年学术从“萌芽”走向“高峰”。
正如主持人在发布环节所强调:“中国拥有坚定的国家战略、强大的产业支撑与持续8年WAIC大会的资源沉淀,现在是时候以WAIC为依托,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学术顶会。”
本次活动最具张力的瞬间,出现在青年学者圆桌讨论的后半段。圆桌进入后半段,气氛转向更自由的即兴讨论,嘉宾们纷纷脱稿发言,不拘框架、直指要害。原本预设的问题逐渐让位于自由发挥,大家围绕“如何重构AI领域的学术评价体系”“论文评审机制是否有效”“如何打破学术界的国际规则壁垒”等关键议题,展开一场真问题导向的深度交锋。
复旦大学邱锡鹏教授直言:“现在的论文评审机制更像体操打分,主观且滞后。我们更需要像田径赛——比拼真正的实力。”他提出“备案制替代审稿制”的构想,主张用时间与产业应用来验证成果价值。
以破局为魂:定义中国AI的新学术范式
滕尚华则从学习理论出发,讨论了无标签数据、正则化策略如何突破算法瓶颈,并指出“科研的核心是提问题,哪怕猜想是错的,都是通往新发现的路径”。他认为,未来的AI科研范式需要建立在可验证、可解释与通用性的新逻辑上。
结语:让世界看见“学术上的中国声音”
2025年的这个夏天,在WAIC青年菁英交流会上,一群青年学者围绕学术顶会、评价体系、人才培养展开真问题讨论,既有理性的制度反思,也有情感的身份认同。他们用行动回应了“AI是年轻人的事业”这句话的时代呼唤。
1、又有一批新片定档发布!《731》将于9月18日上映,731电影上映时间
2、未来可期!12岁小将于子迪获世锦赛女子400米混合泳第四名,于子洋世界冠军
3、绿杆秧,白杆稗;矮脚秧,高脚稗;将军秧,奸臣稗;君子秧,小人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