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贸博弈、科技跃迁与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圆桌会成功举办
2025年全球经济充满变数,贸易战、科技跃迁及地缘政治风险频发,金融市场成为观察宏观趋势的关键窗口。
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江教授主持。观察者网进行独家报道。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罗忠洲聚焦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提高资本市场吸引力”。他认为,资本市场是激活财产性收入、应对常规收入下降的关键抓手,对人民币国际化至关重要。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缺乏吸引力资产的瓶颈,需通过资本市场提供稳健、高收益的投资产品。他指出,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强劲,纺织、电子等产业转移属正常现象,AI垂直模型应用具领先潜力。他呼吁增强国内对制造业的信心,通过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转化与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政策需持续发力,为经济注入长期动能。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教授李天栋指出,特朗普对俄贸易的极端关税政策可能迫使中国在俄关系上做出艰难选择。他强调,地缘政治风险未被金融市场充分反映,可能对宏观经济与企业估值产生剧烈冲击,需警惕其潜在威胁。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张陆洋从科技与国际化视角展望中国未来。他提出,中国受制于全球化的深层原因需进一步分析,如国际规则制定权与金融体系依赖度。他强调,资本市场不仅是财富分配枢纽,更是科技转化为经济的桥梁,参考纳斯达克对美国创新的推动作用,中国需通过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早期融资,加速先进科技领域的突破。他看好中国在高科技与军工领域的突破,如核聚变发电与航天技术,认为科技发力将辐射民营经济,实现“减速增质”,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研讨会紧扣经贸博弈与科技跃迁的热点议题,专家们深入剖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挑战与机遇,为中国在复杂环境下的战略应对提供了多元思考。杨长江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圆桌会体现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合,将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与市场实践相辅相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存反复,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与科技潜力具备应对挑战的韧性。资本市场作为预期、消费与科技的枢纽,对激活内需、人民币国际化及经济转型至关重要。中国需警惕通缩与地缘政治风险,通过逆周期政策与科技突破实现“减速增质”。
1、泰晤士:英超出台新规,勒令俱乐部涉违规调查须即刻保存证据,英超leicester
2、加沙卫生部门:24小时内9人死于饥荒和营养不良,加沙难民营遭袭11人聚餐1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