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7 14:15 作者:杯酒千寻
深度对话未来智能CTO王松:小米阿里引爆智能眼镜,AI耳机还是个好赛道吗?
从“边骂边用”到头部玩家,未来智能完成了艰难的蜕变,团队深刻总结出“5+X”法则。
正是凭借在垂直场景的深度耕耘、对蓝牙底层协议的优化,以及基于“viaim大脑”的硬件重构理念,未来智能在巨头环伺中构筑起差异化的“护城河”,同时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该公司已完成包括启明创投领投的Pre A+轮在内的多轮融资。
近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现场,观察者网与未来智能CTO王松进行了深度对话。
这场对话,探讨了未来智能如何从场景出发,以AI+硬件的深度融合,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航道,并坚定看好AI耳机在未来人机交互中的关键地位。
展望未来五年,王松也给出了鲜明判断:智能眼镜受限于供应链成熟度、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开放式耳机在噪音场景的固有短板,短期内无法取代具备深度降噪等核心能力的耳机。
以下是对话实录:
观察者网:众所周知,硬件是AI落地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国内AI会议耳机头部企业未来智能的CTO王松,请他与我们共同探讨AI终端的未来发展趋势。
观察者网:AI可以跟很多硬件结合,但你们率先选择耳机,是不是最看好耳机这个赛道?
王松:这也要从我们团队经历说起。2017至2018年,我们在科大讯飞内部开始着手耳机项目,当时产品名为莫比斯耳机,如今仍可检索到相关信息。该项目并不成功,原因在于当时整个供应链尚未成熟。我们试图在耳机中集成过多功能,甚至加入了心率传感器,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导致产品整体不够成熟。直至2019年,我们才正式开启iFLYBUDS系列的研发工作。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积累相关技术经验。2019年,我们着手研发第一代耳机,但实话实说,当时的产品也并不成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提出了很多批评。由于第一代耳机存在诸多基础性问题,比如蓝牙连接不稳定、单边耳机无声等,用户体验并不好。究其原因,我们在耳机研发方面经验不足,导致这些问题频发。然而,耳机所搭载的AI功能却受到了用户青睐,因为它切实解决了用户的一大痛点,让用户对其爱不释手。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确实是边用边骂。因此,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看是不成功的。但从验证使用场景角度来看,它却非常成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很多用户在开会时使用这款耳机进行会议录音,通过第一代产品的验证,“办公会议”这一使用场景已经变得非常清晰。因此,我们在后续的产品研发中,针对这一场景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观察者网:当时产品可能并不理想,用户反馈对你们后续改进有哪些深刻的影响吗?
观察者网: 目前许多消费电子巨头也在开发AI耳机,比如苹果、小米等,他们都在将AI技术与硬件结合。而且从AI技术本身来看,很多技术都是开源的。如果企业都能轻易地将AI与硬件结合,那你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王松:我也常被投资者问及这个问题。从AI本身来看,大家对AI的共识是存在的。以目前流行的Agent为例,大家对Agent的共识是:大模型作为大脑,需要有记忆功能,并且能够帮助用户真正落地完成任务。但Agent如何应用、在哪些场景中应用,则是百花齐放的。因为每一家的Agent都不一样,尽管底层的几个关键点是共性的。回到AI耳机或AI硬件,逻辑也是一样的。AI耳机必须具备基础能力,比如识别、翻译、合成以及大模型等。但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哪些场景中,每个耳机厂商的做法都不一样。以我们的耳机为例,主打场景,至少在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都没有竞争对手,因为我们对这些垂直场景的理解是最深的。
我们既没有护城河,又拥有很深的护城河。说没有护城河,是因为对于全球任何一家公司来说,现在的技术都是共通的。大模型这种高深的技术,中国也能迅速赶上,OpenAI前几年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今也被赶超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认为所谓的技术护城河是不存在的。但我们的护城河又很深,对特定场景的理解,可能大公司不愿意涉足,因为它们太小众;而对于小公司来说,想要进入又很难,尤其是涉及硬件和对场景的深度理解。我们在蓝牙协议层、通讯层做了很多优化工作,要做好这一点其实非常困难。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护城河很深。对于AI加硬件,我认为还是要从场景出发,基于场景去做硬件。
3、山西太原将于8月21日举办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将以“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模式呈现,全面展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