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我家住过八路军⑤|家家都是堡垒户,我家住在九万山歌词

时间:2025-08-08 17:23 作者:绝对星等

我家住过八路军⑤|家家都是堡垒户,我家住在九万山歌词

  记者 张培培 侯艳宁 宋瑶

  1944年3月8日,冀中军区十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率领警卫连和机关人员奔赴北平以南大清河以北一带开辟敌后新区。部队急行一夜,破晓时分突遭日伪军三路合围。危急关头,八路军迅速退守到林子里村。这是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拥军堡垒村,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村民与八路军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

村民李会明讲述林子里战斗故事。

  “林子里村的人,忘不了那场战斗,更忘不了为保护我们而牺牲的烈士们。”2025年7月11日,83岁的李会明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的小路上,轻抚着忠魂亭下乡亲们建起的纪念碑,深情地说。

  1944年3月9日清晨,平津保三角地带的风裹着寒意与硝烟味,掠过华北平原上这个小村庄,晨光漫过斑驳土墙,几缕炊烟在微凉空气中袅袅散开。

  村口,一队身影匆匆走来——70多名八路军战士背负武器,脚步急促,侦察兵警惕回望。他们的到来,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仅有的一篓小枣给战士吃

  那时,李会明只有9个月大。那个血色清晨的硝烟、呐喊与牺牲,从记事起,听着母亲一遍遍地讲述。

  “八路军刚进到院子,枪声就响了。他们先把老人、妇女和孩子往地洞、柴房里藏,安置妥当后,赶紧投入战斗。”李会明说,“战斗很激烈,八路军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敌人,但敌我力量相差太大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固安及周边五个县的日伪军有4000多人,把这一片20多个村全包围了。”

  仗打到了家门口,乡亲们毫不畏惧地站了出来。青壮年冲到第一线,顶着炮火,帮八路军挖掩体、掏枪眼,还把各家院墙砸通了当通道。民兵队长李保林面对敌人的进攻,投出了两颗手榴弹,十几个敌人当场丧命。

  中午,战斗暂时平息。战士们又累又饿,但仍保持警戒状态,老乡们心疼不已。村民李广才说,爷爷奶奶看到院子里的八路军饿得扛不住,本想做点饭,可又怕生火的炊烟引来炮轰,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篓小枣拿了出来。战士们每人抓一把揣进兜里,打几枪就往嘴里塞一颗,就这样一直坚持战斗。

  下午,敌人组织了十几门迫击炮发起猛烈攻击,轻重机枪不停扫射,打塌了八路军坚守院落的土墙,敌人猛扑了上来。“小战士李宝珍身受三处重伤,可他强忍伤痛从废墟里爬出来。子弹打光了,他就拼死捡敌人投过来的手榴弹扔回去,最后壮烈牺牲。他才16岁,还是个娃啊!”说到这里,李广才的声音有些颤抖。

  “敌人攻势越来越猛,李大卫腿部中弹晕了过去,房子被炸塌。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战士们赶紧把李大卫转移到地洞,我家成了临时指挥部。”村民王俊强说。

  天黑后,枪炮声暂停,王俊强的奶奶赶紧给战士们送去玉米饼子。他们一边啃着饼子,一边商量着夜里突围的计划,有三个村民自告奋勇要当向导。“那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月亮像个明亮的大灯笼,照得街上一清二楚。三次突围都失败,子弹也打光了。”王俊强说。

林子里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原冀中军区十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子女捐赠的物品。

  林子里烈士陵园纪念馆内,李大卫后人捐赠的林子里战斗地图陈列其中。“血战一昼夜,弹尽失利”,地图中间用红笔写的九个字,令人泪目。

  护着八路军,就是护着咱自己

  3月10日天快亮时,乡亲们目睹战斗打得如此惨烈,忙着帮八路军修筑工事。“战士们与敌人拼了一整天,刺刀又钝又弯,没法再用,便跟敌人徒手肉搏。乡亲们四处帮着找武器,锄头、铁锹、铁叉都用上了。大伙儿心里明白,护着八路军,就是护着咱自己!”王俊强说。

  “每一位战士都是拼到最后。那天中午,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敌人开始‘扫荡’。”王俊强经常听奶奶讲起那个惊险场面,当时掩护李大卫参谋长的地洞口上盖着一堆茅草,敌人搜查时,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脸上装得跟没事人一样,才躲过了敌人。

  “终于熬到天擦黑,敌人总算是撤了。”李会明说,八路军伤亡惨重,却歼敌近400人,给日伪军以重创。村里到处是断壁残垣,和家园被毁相比,让村民们更悲痛的是那些静静地躺在林子里村的英雄们。“一定要把他们安葬好!固安县群众武装组织的负责同志带着20多个民兵,把马庄镇棺材铺的棺材全抬来了,但还差十副。乡亲们二话不说,把给老人备的寿材都抬了出来。”

  “乡亲们用清水给烈士们擦洗身子、整理军装,轻手轻脚地把他们安放进棺木,趁着天黑把烈士们安葬了。”李会明用手指了指面前的陵园墓群说,“临走前,大家在墓前发誓:这仇必报,将来一定立块像样的碑!”

  1971年10月,乡亲们自发竖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6.8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2015年林子里烈士陵园改扩建后,一座17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矗立在老纪念碑的东南方,两座纪念碑共同守护着烈士的忠魂,寄托着后人的敬仰与哀思。

  铃铛一响,司令员来了

村民王俊强说当年林子里村家家都住过八路军。

  “1938年起,冀中军区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就带着队伍在我们村驻扎,很多人家里住过八路军。”王俊强说。

  “八路军跟咱老百姓是一条心!”王俊强回忆奶奶的描述,“他们帮乡亲们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给大家讲打鬼子的故事和干革命的道理。村里人也是掏心窝子拥护,家家都是八路军的堡垒户——帮战士、藏武器、藏粮食、送情报、做军鞋……”

  流淌在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已融入村庄的血脉。李会明老人在儿子李景强的帮助下,把家里珍藏多年的一幅画抱来。这是长3米宽2米的农民画《林子里战斗简史原貌图》,生动还原了林子里村战斗的经过,清晰地标注着当年的村庄布局和风貌。

村民王俊强、李景强在《林子里战斗简史原貌图》前寻找老宅位置。

  这幅画是李景强2002年请村里画师手绘的,村民们在画前寻找着自己家的位置。王俊强家二进院的老宅坐落在村中央,前院住人,后院有磨坊、羊圈和猪圈,南厢房挖了隐蔽的地洞,专门给八路军藏枪械、修武器。南厢房西侧是正门,另一个门开在正房与门楼之间,直通后院。“鬼子‘扫荡’风声紧的时候,刘秉彦司令员夜里从这道后门悄无声息地进来,天不亮又悄悄撤走。”王俊强指着自家宅院说。

  “他和我爷爷有个暗号。”王俊强指着正房西北角,那里拴着根绳子通到屋里,另一头挂着个铃铛。铃铛一响,爷爷就知道司令员来了。他们进屋后绳子就立刻撤掉,等司令员走了,那根“消息绳”又会悄悄挂回原处。

  站在林子里烈士纪念碑前,微风拂过松柏,带着草木的清香,携来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响。石碑上,八路军与村民性命相托的故事已镌刻成永恒——他们用血肉筑成防线,凝成“军护民、民拥军”的精神堡垒。

  如今,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新民居,当年的地洞早已填平。烈士们长眠在大地上,长久地守护着乡亲们,他们的故事,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史诗。

  【今日林子里】

  “红色旅游+”让村民日子更红火

林子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兵介绍“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柏油路平整洁净,排排民居掩映在绿树间,文化长廊下几位老人摇着蒲扇闲话家常……2025年7月11日,记者走进固安县林子里村,这片曾见证抗战烽火的土地,如今正将红色基因化作发展动能,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这几年,村里搞红色旅游,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李广才的话语里满是喜悦。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林子里村打造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子里烈士陵园和“六个一”红色文化主题板块,成为集教育、研学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场所。

  近一年,林子里村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团200余批次,游客超2万人次。“带孩子来场红色之旅,感受拼搏精神,让他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林子里烈士陵园,游客贾先生道出了来这里参观的目的。

  “先辈们拼死守住的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得更美好。”心怀这份信念,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兵带领村民以红色精神为引擎,促进产业发展多点开花:流转近千亩土地发展果蔬种植,帮助农民增收;与本地电气公司结对共建,打造完整电气产业链;以家庭手工业为根基,培育多个箱包、渔具加工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眼下,李伟兵正谋划新一轮升级: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开发多元体验项目、推出深度游产品、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场景提升吸引力;深化产业融合,推动“红色旅游+农业”“红色旅游+工业”,构建产业协同机制,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策划:刘成群

  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

  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

  审核:陈红梅 刘丽普

  编导:侯艳宁 宋瑶 张培培

  摄制:张立言 王宏飞 王青峰

  插画:赵燕杰 张培培

  旁白:张恩博

Top

1、泽连斯基:美国施压奏效,俄罗斯倾向停火,18岁冠心病的症状

2、真挚的祝福!广东官博祝张文逸26岁生日快乐,张逸文身高

3、美国舰艇韩国造,管用吗?,韩国海军军舰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HPB/detail/lneiee.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绝对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