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6 22:14 作者:闲言一纸
南沙蝶变:改革与创新铸就大湾区未来之城,南沙区未来发展蓝图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港澳企业投资南沙数量累计突破3100家、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7.8%和75.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1.5%总数突破1300家……
一串串亮眼的数据,正在诉说着广州南沙的变化。
8月5日,广东省新闻办举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三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就《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实施三年以来的进展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
图片来源:源媒汇现场拍摄
三年前,国务院印发《南沙方案》,要求南沙加快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以及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南沙方案》提出2025年和2035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2025年作为《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收官之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下,成效显著且已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数据显示,2024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2301.3亿元,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
此外,在科创板块南沙持续激发活力,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48%,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11倍总数达35家,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16.2亿元等。
图片来源:《南沙方案》白皮书
这些数字背后,一种全新的粤港澳融合模式正在南沙成型。这一模式被总结为“五个联通”,即智联通、链联通、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
01
制度破壁
“今后内地的建筑工程图纸会审,我的签名盖印更有效力了!这对于我在内地拓展建筑工程业务至关重要。”三年前,在广州南沙举行的“内地首批港澳工程人才职称证书颁发仪式”上,拥有20余年建筑工程经验的香港建筑师接过内地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时,兴奋地对媒体说道。
彼时,首批16名港澳工程人才喜获内地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其中3人为正高职称。这意味着他们今后在国内承接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时,与内地工程师的资质和待遇相同。而过去在内地无法独立参与投标、无法全程参与工程管理的情况将得到改变。
这是“软联通”的现实注脚。三年来,南沙在建筑、规划、法律、税务等领域打破执业壁垒,目前已办理港澳专业人才执业备案244名,港澳专业人才获评内地职称27名,实现职业资格的跨境互认。
过去三年,南沙围绕规则机制深化“软联通”。用好“放宽市场准入和优化监管15条”“南沙金融30条”等一系列政策,推进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重点项目,强化广期所、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等平台功能,以做实做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为牵引,进一步集聚港澳的法律、金融、财税、咨询服务等高端要素,打造共建共享的高水平开放示范平台。
更深层的制度突破正在发生。南沙已建成全国首个“无证明自贸区”,实现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并实施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在金融市场,南沙与香港交易所共建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等品种,累计成交额约25万亿元。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达1.1万个,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交易额超500亿美元。
此外,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智联通”,南沙已累计立项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8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5.48%。
02
打造青年“磁场”
在产业协同深化“链联通”的牵引下,南沙加快庆盛粤港智谷等园区建设,拓展“港澳研发+南沙转化”“港澳服务+南沙制造”等创新模式,提高智能装备、数据服务等新兴产业和深海深空、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的含“港”量、含“澳”量,以邮轮互通、文旅互推等促进三地互为“旅游客源地”“消费目的地”,加快实施港澳游艇自由行,联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这一模式推动下,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正在成为南沙的一大特色。
究竟有多大吸引力?过去一年,南沙实有人口新增11万人,其中青年人才超7万。户籍人口中18-45岁青年占比突破四成。这座年轻的城市,正践行“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的理念。
图片来源:《南沙方案》白皮书
为进一步提升含“青”量,南沙打造了以“创享湾”为龙头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集群,15个青创基地累计孵化2336个企业项目,其中港澳团队占1178个。“港澳青创新10条”政策发放奖补超3200万元,惠及1170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南沙还推出“青出于南”政策措施。该政策为来南沙求职的大学生提供最长15晚的免费住宿,对新引进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分别给予每月1000元、2000元、40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发放30个月。对个人补贴的同时,南沙对招引应届生的企业和单位也给予每人1000元补贴。
在庆盛粤港智谷,“港澳研发+南沙转化”模式正结出硕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扎根三年,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入驻32个创新项目,孵化150多家青年科技人才孵化的企业和项目。
从产业角度看,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5.9%。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覆盖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南沙方案》白皮书
03
从“跨境通办”到共同家园
碧海蓝天间,南沙港区桥吊林立。2024年南沙集装箱吞吐量达2048.9万标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174条国际班轮航线中,通往“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占比超85%。
图片来源:《南沙方案》白皮书
这是围绕基础设施深化“硬联通”的坚实底座。
过去一年,南沙进一步提升南沙港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优化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经停班次,加快推进广珠澳高铁等重点项目,完善南沙重点片区内外交通网络,构建与港澳机场快速链接通道,畅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南中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强化南沙与珠江东岸的联动,便是最直接的成果。譬如,深中通道南沙联络线通车后,从南沙到深圳机场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三年间,100个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计划,32个项目获得53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
国际海事服务集聚区展现强劲活力,年均船舶交易额30亿元,成为亚太船舶资产配置的重要节点。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设立的“南沙快线”,已形成10大类、104项境外投资服务清单。其中,协助211家企业完成291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
这种持续赋能,使南沙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拿下全国第一,综保区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关键枢纽。
此外,南沙与港澳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上的成效也十分明显。例如,香港长者可以使用“长者医疗券”直接结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累计为623人次香港长者提供“长者医疗券”直接结算服务。
南沙还创建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港式教育体系,三年来港澳籍学生入学量增长2倍。
这是“心联通”的温暖注脚。南沙推出港澳社保服务“跨境通办”新模式,港澳参保人数年均增长18%。三年来,266名港澳居民在南沙实现免缴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图片来源:《南沙方案》白皮书
周末的大湾区文体中心,足球赛的欢呼声与海浪声交织。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吸引数十万游客,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成为三地共同舞台。
伴随着大湾区文体中心的灯光渐次亮起,珠江口的晚风吹拂着庆盛枢纽站前广场的“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标语,也在南沙港的万吨巨轮鸣笛中启航。
当港澳建筑师在南沙直接执业,当244名港澳专业人才跨越制度壁垒,当3100家港澳企业共享湾区机遇,“五个联通”已从战略构想转化为生动现实。
如今,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三个先行启动区集聚5959家企业,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数增长89%。在这片土地上,改革勇气、开放胸怀、创新基因共同塑造的未来之城,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生动的合作样板。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2025机器人风口正劲,初来乍到的零次方,何以半年融三轮,订单近亿?,机器人(300024)
3、中国随便拿出什么就是一台戏,中国随便拿出什么就是一台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