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非遗小城,正在成为打工人的年假圣地,非遗小吃有哪些

时间:2025-08-30 22:00 作者:东邪007

非遗小城,正在成为打工人的年假圣地,非遗小吃有哪些


去泉州蟳埔体验簪花围,在河南看铁水泼洒成满天星河,在贵州火把节感受炽热的狂欢、去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看策马奔腾……

这两年,非遗文化正在挣脱“古老”的标签,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让人们认识到,非遗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新疆烤馕河南胡辣汤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本地菜肴,年轻人追着打卡漳州布袋木偶戏、周口淮阳泥泥狗,都属于非遗文化。

“华流才是顶流”的认同感在年轻人中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奔赴小城,打卡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文化。

这场非遗热潮,不仅给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深度体验,还撬开了当地经济的新增长极,让那些藏在深巷里的非遗文化,成为实实在在拉动发展的动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旅游的真实体验,最近,《DT商业观察》针对有过“非遗旅游”(即在旅行中有过非遗体验)的人群展开了一次小调研,因此在1200份样本中,有8成人有过包含非遗体验的旅游经历。结合调研数据和实地采访,我们梳理出了非遗旅游的3条消费趋势。


追着非遗去旅行,成为中国人新的旅行习惯

属于中国人的旅行方式——非遗旅行,越来越火了。

一方面,在旅行中参加非遗体验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体验过一次非遗文化的人,下次还想体验,甚至把非遗当成决定旅行目的地的“指南针”。

在调研中,88.7%的受访者会为了非遗体验,专程奔赴一座城市。

其实,非遗旅行的门槛并不高,在苗寨穿民族服饰扮一回“苗疆少女”,在寺庙赶一场烟火气的庙会,在扬州路边小店感受一次扦脚,都是非遗文化体验的一部分。

上海打工人王小碗为苏州评弹,特地来了场 “特种兵旅行”。“经常刷到吴老师(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吴亮莹)的评弹视频,想感受一次‘吴老师一开口,我便来到了真江南’”,为此她专门安排了一趟苏州短途游,“大清早坐高铁赶去抢座位,然后顺便玩了两天。”

这份火热也映射到了社交媒体上。近两年,抖音上“非遗+旅游”的内容声量持续走高,#发现宝藏小城 话题获得73.8亿次播放,抖音官方“发现宝藏小城-有非遗”活动期间,话题增量超过30亿,很多人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被种草,转头把非遗体验列进了旅行清单。

在调研中,我们还请大家票选出了非遗旅行的“人气活动”,发现非遗表演、地方饮食、节日狂欢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非遗活动 TOP 3

79.5%的受访者期待河南打铁花、浏阳烟花等观赏性表演;73%的人偏爱内蒙烤全羊、北京涮羊肉这类“舌尖上的非遗”;72.5%则盼望扎进那达慕大会、火把节的热闹里,沉浸式感受节日狂欢。


而今年夏天的两大非遗盛会,把人们对非遗旅行的期待落到了实处。

7月19日,那达慕大会在锡林郭勒开幕,#内蒙古第35届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的一百种打开方式 相继冲上抖音全国热榜 TOP1。抖音话题#宝藏锡林郭勒 播放量达3.6亿次,#那达慕大会 获2.4亿次播放。

游客们涌入锡林郭勒,围观草原儿女赛马、骑射,转头扎进小吃摊吃奶皮子、撸羊肉串。当地餐厅“幸会四季”顺势推出了蒙餐、烤全羊、蒙古族下午茶等特色套餐。

老板孙世奇告诉我们:“今年那达慕吸引的人比往年多了很多,平时店里主要是本地人,今年那达慕外地游客可以达到50%。”


(图片来源:抖音)

几乎同一时期,贵州毕节彝族火把节也火成了 “现象级”非遗活动,游客和本地人一起手举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满眼都是鲜活热辣的视觉盛宴。抖音话题#毕节火把节 播放量破 5.4 亿次,网友形容现场 “比火山爆发都震撼”。

在火把节期间,超千万粉丝抖音达人@南翔,也来到了毕节的街巷,在小吃摊前嗦一碗当地的脆哨面,跟着人群挤进彝族长桌宴,在一街一巷的日常里体验非遗的魅力。


(图片来源:抖音)


一年3-4次非遗旅行最普遍,85%的人追求沉浸式体验

当非遗旅行越来越普遍,它已经不是偶尔尝鲜的“调味剂”,而是成为不少人心心念念的必备项目。《DT商业观察》调研显示,85.1%的受访者对非遗旅行都有一定的计划。

大约47.6%的人计划一年进行3-4次非遗旅行,这个比例在所有频次中最高,26%的人打算每年1-2次非遗旅行,还有11.5%的人把目标定在一年5次甚至更多,足见它有多让人上头。


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中,49.4%的人计划每年3-4次非遗旅行,比整体高出1.8个百分点,还有20.9%的人计划每年5次以上非遗旅游,比整体高了9.4个百分点,可见非遗旅行在高线城市中的渗透力。

不仅旅游频率提升了,人们对旅行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不满足于“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打卡式体验,而是追求沉浸式参与,从“打卡游”转向“深度游”。


调研结果显示,84.2%的受访者追求沉浸式体验,参与当地民俗仪式、节日狂欢等活动,比如穿蒙古袍体验一场策马奔腾,在泼水节跟着当地人加入洒水祈福的狂欢,或是在火把节举着火把挤进人潮。

78.8%的人希望非遗体验融入旅行日常,在生活场景中感受非遗,就像在老街小摊前尝尝非遗小吃,住进挂着蜡染布的非遗民宿,让文化融在日常的吃喝住里。

年轻人尤其吃这一套,92%的00后希望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比整体受访者高出7.8个百分点;83.5%的00后希望在生活里感受非遗,比整体高出4.7个百分点。

当然,每个人对非遗旅游的关注点都不一样。


66.9%的受访者认为“亲手体验”很重要,62.8%的人看重“感官沉浸感”,希望通过视听味多维度感受非遗文化,不只看在眼里,更要摸得着、听得见、尝得到。

这种 “沉浸式感受”,其实就藏在旅行的日常细节里。

那达慕大会期间,不少游客追着草原的烟火气钻进本地馆子,演员@斓曦 也不例外,她打卡了锡林郭勒本地餐厅“幸会四季”,餐桌上的锡林郭勒羊是当地产量稀少的品种,在美食中品尝到了当地文化的特别。


(图片来源:抖音@幸会孙世奇)

此外,“能分享”也成为一个隐性需求,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在意,有没有能发社交媒体的内容。

一方面,大家希望可以把记录现场的画面上传到社交平台上,既是保存,也是纪念,方便日后想要回顾的时候寻找。

另一方面,把内容发到社交平台上,不仅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也有机会吸引到当地的人,或者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进一步把非遗的魅力扩散给更多人知道。

那达慕大会期间,抖音千万粉丝达人@旖旎不风光 穿上蒙古袍扎进人群,用视频记录下自己骑马、射箭、跳舞的瞬间,评论区立刻有人追问“现在还有吗?已在锡林浩特市”“看搏克手摔跤看得我跃跃欲试!”

不少游客也举着手机拍当地人赛马、搏克,这些可能没那么精致但写实的视频,既是自己来过的证明,也把那达慕的欢腾传递到了更多人面前。

毕竟,跟着人群跳舞狂欢,剪一段视频发到网络上,再和评论区问“怎么去”“还有吗”的人聊两句,那份参与感会落得更扎实。

不管怎么玩,可以肯定的是,非遗旅行的热不是一时新鲜,而是人们以低门槛靠近文化的一种方式。

不需要刻意啃书本,也不一定要赶场看展览,非遗就藏在佛山祖庙的醒狮表演里,藏在福建三明的沙县小吃里,藏在西湖断桥的白蛇传说里。


将近一半人,都在小城体验过非遗旅游

非遗旅游,正在小城崛起。

最近两年,县城旅游火了起来,人们发现除了青山绿水,这些小城更是非遗文化的天然展馆。那些还没有被过度商业化的技艺、没有脱离日常的民俗文化,都让小城成为非遗旅游的新主场。

《DT商业观察》的调研数据显示,48.1%的受访者去过三线及以下小城体验非遗,还有48.1%的受访者暂时没去过,但有兴趣去。几乎对半的“去过”和“想去”,足以说明小城非遗旅游的热度。


为什么小城非遗旅游格外受欢迎?

在调研中,81.6%的受访者认为,小城市的非遗体验更加原生态,对非遗的保存比较好;81%的人认为,小城市有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独特非遗。

不同群体的偏好有所不同,00 后、95 后更看重非遗文化的独特性,他们追求其他地方没有的新鲜感,比如为一场火把节奔赴毕节、为那达慕大会扎进草原。

而年长些的群体,更倾向于在旅行中获得“原生态的非遗体验”,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或是和当地手艺人聊聊天。

在调研中,我们请大家填写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城和非遗体验。

在人们印象最深刻的TOP10非遗旅游地中,除了泉州和佛山,剩下8个全是四线以下小城或乡镇。其中,乌镇、景德镇、歙县占据前三。

乌镇是国内开发较早的古镇,不仅有水乡景观,也有不少非遗体验工坊,游客可以亲手体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既有参与感,又能带走成品做纪念。

在景德镇,制瓷的氛围弥漫着整座城市,年轻人学习拉胚、捏塑、上釉,从远远看的人,变成亲手做的人。这时非遗不是摆出来的展品,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感受、打造自己作品。

安徽歙县作为文房四宝中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人们可以沉浸式“玩墨”,在当地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一锭徽墨,或是体验“徽州三雕”中的木雕创作。

这些小城本就是非遗生长的土壤,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远远观赏一下非遗文化,而是过一段有非遗文化浸润其中的生活,从而对非遗有更深刻、更切肤的认知和了解。


爆火的非遗旅游,也给小城商家带来了生意的增量

非遗旅游不止是文化层面的热闹,也给城市带来了商机。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城市热度的关键推手,一边把小城非遗的热度烘托起来,一边把线上流量稳稳引向线下商家。

就像锡林郭勒的那达慕大会,抖音上 话题浏览量高达3.4亿次,锡林郭勒的城市搜索量直接创下全年峰值,较日均增长315%。7月19日开幕式当天更是迎来爆发,搜索峰值较2024年同期提升62.5%。

流量一动,消费端就立刻有了反应。

锡林郭勒文旅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超20万人进入主会场,会场业态综合收入超6000万元,同比增长40%。那达慕开幕式前后5天,锡林郭勒盟全域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同比增长17%,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

类似的消费热潮也出现在毕节火把节。7月18日开幕当天,阿西里西・二台坡单场涌入8.5万人次,当地文旅部门预估,整个火把节暨避暑季将吸引近3000万人次游客,预计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比去年提升15%左右。

人来了,街边的小吃摊、民宿、手作店自然跟着忙起来。商家们抓住当地文旅和线上平台的扶持,在非遗旅游的热潮中收获了生意增量。

毕节火把节期间,一千多家特色餐饮和酒旅商户加入了抖音生活服务的活动。苍蝇馆子把当地脆哨面、金沙羊肉粉挂上抖音团购,借着平台的流量推荐,精准接住了赶节的游客,实现了生意的增长。

锡林郭勒的消费数据更直观 ,7月当地在抖音生活服务的交易额环比增长47%,完成了非遗旅游从 “流量” 到 “流水” 的转化。

锡林郭勒的“幸会四季”餐厅就是一个例子,为了接住那达慕大会的热度,餐厅不仅上线了蒙餐、蒙古族下午茶等特色套餐,让游客能一站式尝遍草原美味,还每天在抖音直播间现场烤全羊,镜头对准滋滋冒油的锡林郭勒羊,外地游客刷到了可以直接下单,到店核销就能取餐。

“消费者反馈非常好,开幕式期间,店里的营收比往年增长了20%”,老板孙世奇表示。

现在,他已经摸清楚了在抖音做生意的门道,“在其他平台是想吃才去搜,抖音是刷到就想吃”,不少外地客人一进门就会说,“我们是刷到你们家的视频来的”。

如今再看,非遗不是摆在展柜里的文化,而是小城的日常生活,也是商家们的生意引擎。

当小城非遗通过抖音短视频被更多人知晓,火起来的不只是火把节的篝火、那达慕的赛马,还有街角小吃摊从早忙到晚的油锅,民宿老板手机里响不停的订单提示音……


现在,越来越多小城正借由这样的路径,让非遗IP拉动经济增长。

而抖音等平台则是增长引擎的加速器,让小城非遗能够被更多人看见。《DT商业观察》的调研数据显示,70.8%的受访者通过抖音视频被种草过非遗旅游。

抖音千万粉丝达人@江寻千(九月)成为河南确山打铁花的首个女传人,她扬起铁水、火花漫天的视频,让确山打铁花成为全网向往,@南翔 在毕节跟着老师傅学做脆哨面的镜头,也让外地游客心心念念去品尝同款。

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内容,比任何刻意设计的宣传更能让人起心动念。

其实这些年,抖音一直在非遗文旅和大众认知之间牵线搭桥,当千万粉丝的抖音达人走进小城,用镜头记录下非遗体验的真实场景,这些内容不仅传递出小城生活的温度,也让更多人得以知晓藏于市井的非遗文化。

2024年,抖音推出了“发现宝藏小城”活动,走过48座城市,线上40亿次观看的热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当用户被抖音上的非遗视频种草,并通过平台提前选购高性价比的团购券,商家们便可以依托抖音庞大的流量,用优质、有特色的非遗商品,高效承接住全国各地的游客需求,完成非遗文旅价值的落地转化。

说到底,小城非遗游的下一波热度,拼的可能就是“让人愿意动身前往”的能力。

当平台能够持续将节日的欢腾和灶上的烟火拍成勾人的视频,当游客刷着手机就忍不住订票动身,小城非遗文化的热度,就是小城文旅经济最扎实的增长底气。

作者/ 林美汕@MICLIN000

编辑 / 郑晓慧@mersailles

设计 / 戚桐珲

运营 / 苏洪锐

企划/潘志强

Top

1、新消费周报 | 京东官宣进军团播;可口可乐或折价抛售Costa咖啡;拼多多下场自制短剧

2、小歌微评 暑期旅游“三傻”:跟风·打卡·瞎溜达

3、美团滴滴巴西外卖战,未上线先打官司,滴滴 美团外卖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IGU/detail/ueccph.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东邪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