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会”后聊欧洲
【侠客岛按】
8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特朗普,以“三对三”形式进行了近3小时的会谈。据说气氛还不错,用特朗普的话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就外界最关心的俄乌停火等问题达成任何协议。
“普特会”当天,俄乌各自战况通报显示,双方交火仍在持续。而乌克兰和欧洲方面未获邀请参加此次会晤。
会后,普京向乌克兰和欧洲喊话,“不要试图破坏会谈”;而特朗普则表示,稍晚会致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北约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他认为合适的人。
欧洲很尴尬,刚刚在关税问题上被特朗普狠敲了一笔,又在利益直接相关的俄乌问题上成了“等电话”的角色。欧洲为啥一次次陷入被动?对此,侠客岛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进行了对谈。
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后共同出席联合记者会。图源:新华社
1、侠客岛:在俄乌停火、提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长期方案方面,“普特会”能起到哪些作用?
崔洪建:美俄希望通过“普特会”,对双边关系及解决乌克兰危机带来积极影响。但各方很清楚,目前情况下,想找到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清晰方向或路径,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
此次会晤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乌克兰危机?美国方面,会晤前夕,总统特朗普和其他政府高官的相关表态,都在不断降低预期。与今年2月上任初期相比,对乌克兰危机的复杂程度及各方博弈激烈程度,特朗普有了更充分认识。
可以看到,美俄双方都在强调,两国元首实现会晤本身“就是成果”;至于乌克兰危机解决到什么程度,反而不是会晤成果中最重要的部分。
2、侠客岛:“普特会”前,欧洲看起来有些焦虑,搞了一系列动作,有什么效果吗?
崔洪建:欧洲又回到了2月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同意就解决乌克兰危机展开谈判时的尴尬处境。当时欧洲受到很大刺激,之后做了大量努力,希望美国在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进程中,将欧洲纳入其中。
这包括:将欧洲安全与乌克兰安全进一步绑定、加大对乌军援力度;在7月下旬达成的美欧贸易协议中,在经济上对美做出妥协。即便如此,此次“普特会”,欧洲仍被排除在外,其失落感可想而知。
在此背景下,欧洲采取两方面策略:
一是持续刷存在感。8月9日,英法德意波芬6国领导人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保护欧洲和乌克兰的重大安全利益;8月10日,北欧-波罗的海八国领导人发表声明,支持乌克兰;8月12日,26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声明,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
二是想方设法对美施加影响。8月13日,德国召集不同轮次视频会议,特朗普、泽连斯基及欧洲多国领导人参加,意在提出一系列原则和底线,对美国施加影响,希望特朗普能站在“美欧乌共同立场”面对普京。即便形式上无法参与美俄谈判,在议程、实质内容上,欧洲仍希望影响美国立场。
6月24日,在荷兰海牙,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北约秘书长吕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从左至右)在北约峰会期间共见记者。图源:新华社
3、侠客岛:在解决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现在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很大,出于什么原因?
崔洪建:一是美欧认知存在落差。美方并不认同欧洲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欧洲认为,为解决危机已付出很大努力,且对美做出了重大让步和妥协;但在特朗普看来,既然乌克兰与欧洲安全深度捆绑,欧洲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二是美国认为欧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美国看来,尽管欧洲坚持通过让俄罗斯知难而退的方式开启谈判,但如果美国不全力介入,欧洲缺乏完成目标的能力;欧洲的目标,只会将美国拖入与俄罗斯长期消耗、且可能直接对抗的风险中。而且,欧洲至今没有达成清晰的共同立场。
按美方设想,谈判要由美国定调子、把方向。等涉及与欧洲相关的具体议题(如对乌军援、俄乌停火、对俄制裁等),再让欧洲与乌、俄讨论细节及落实。在白宫的剧本里,给欧洲分派的只是配角,只在技术性或阶段性谈判中才有位置。
按照美国的剧本,不要说全球层面,就是在地区层面,欧洲都做不了主,会变成美国的从属。在政治、经济、安全、能源等方面,欧洲都可能对美国形成更深依赖,全方位失去自主性。如此下去,欧洲的“战略自主”会走进死胡同。
4、侠客岛:德国《世界报》称,2024年以来,欧洲对乌援助已超280亿欧元,未来十年可能承担5000亿欧元的重建费用;但在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时刻,欧洲没有话语权。在关税谈判中,欧洲也总是被动。屡屡如此,原因何在?
崔洪建:欧洲的能力存在短板。过去地缘政治博弈中,欧洲熟悉的方式是跟随美国,军事干预其他国家;但家门口爆发冲突,对手不再用欧洲熟悉或擅长的方式与其博弈,依靠固有能力和资源,欧洲无法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
欧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过去几年一直加强军力、防务建设等,但能力建设需要时间。乌克兰危机叠加大国博弈加剧,恰恰剥夺了欧洲从容建设能力的时间窗口。
欧洲也不够自主。乌克兰危机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安全上依赖美国、战略上服从美国;他们希望依靠美国,赢得对俄冲突胜利。但这种信心并不来自自身,而是基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这就盲目将命运交给了别人。
作为超国家组织,欧盟的决策效率、行动速度及反应能力,也存在劣势。美俄已采取行动,欧盟还需讨论、寻求共识。欧盟的能力需要各成员国达成共识,但达成共识的难度,又会削弱欧盟的集体行动能力。这是一个结构性悖论。
欧盟总部大楼外。图源:新华社
5、侠客岛:“普特会”后,欧洲还可能做哪些努力?
崔洪建:欧洲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原则和红线:停火问题,必须先停火、再谈判,不能边打边谈;领土问题,要实现所谓对等,并从法律上拒绝接受现状;安全保障,美欧要共同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接下来欧洲可能有三方面行动——
一是和乌克兰进一步协调立场,欧乌捆绑成联合力量,最终以更强势的姿态坐上谈判桌;二是找准特朗普的需求、喜好,通过各种方式对美施加影响;三是阻止俄罗斯扩大乌克兰危机。
在一些欧洲国家看来,即便解决了乌克兰危机,俄仍然是欧洲安全的长期威胁,仍需通过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施加威慑。
但欧洲不得不继续面临尴尬处境——所做的一切,能否真正发挥效能、产生效果?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欧洲提高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还需看到,在对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认识上,美欧存在深层分歧。欧洲不断将乌安全和欧洲安全做连接,美国则不断将乌克兰安全和美国安全做切割;欧洲对俄认识根深蒂固,不相信俄会放弃军事手段和扩张脚步,但特朗普认为俄可以被影响,试图通过解决乌克兰危机缓和对俄关系,将俄罗斯作为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张分量足够的“牌”。
在这两个问题上,未来美欧的分歧将持续存在。这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欧洲坐上谈判桌的时机和方式。
6、侠客岛:欧洲现在在俄乌问题上既花钱,又没话语权,欧洲是否应该反思其对俄罗斯的战略方向存在问题?
崔洪建:欧洲在地理上紧邻俄乌,与两国地缘、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理应在与俄乌关系尤其是与俄关系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然而,欧洲的对俄乌政策充满矛盾,在俄乌冲突爆发和延宕、乌克兰危机扩大化中没发挥应有作用。
欧洲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但政治上排斥、安全上防范、经济上挤压俄罗斯的政策,使欧俄之间始终难以建立充分的相互理解、互信包容。欧洲不断放大对“俄罗斯威胁”的恐惧,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中采取打俄拉乌立场,限制了自身利用外交、经济手段缓和事态并与俄重建互信的空间。
欧洲在防务问题上严重依赖美国,将自身安全保障建立在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盲目信任和对美国地区及全球战略的盲目追随上,战略自主问题长期无法实现。在此背景下,欧洲难以适应美国从拜登政府到特朗普政府的对俄、对乌政策巨大转变,难以主动顺应形势变化作出政策调整,在乌克兰危机解决中处于被动。
此外,欧洲内部的严重利益分歧,导致其对俄政策“政出多门”,难以协调一致发挥作用。这些应当成为欧洲反思对俄政策和对美政策的关键问题。欧洲应在乌克兰危机中“吃一堑长一智”,在地区和平和全球安全治理中扬长避短,发挥更具建设性、稳定性的作用。
3、(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日喀则市举行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