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6 04:32 作者:崆崆无
人大教授夫妇,留下无声三百万,人大教授语出惊人
一份不署名的精神契约
一生终不悔的杏坛耕耘
一对老党员的赤诚初心
陈传才、岳同夫妇
一世清贫守志
潜心问道,淡泊行善
以“陈传才助学金”的低调微光
化毕生关爱为涓涓细流
温暖代代学子的心房
▲ 1999年夏天,陈传才、岳同摄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一角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项特殊的助学金正悄然传递着温暖。它不公开获奖名单,不出具获奖证书,更不进行受助者的个人宣传。这项名为“陈传才助学金”的项目,以其独特的“三不”原则,守护着寒门学子的尊严,滋养着他们静心求学的梦想。
这份承载着生命重量的馈赠,源自中国人民大学已故原中文系主任陈传才与其夫人新闻学院副教授岳同的遗愿。两位一生清贫无儿无女的老党员,在生命暮年决心变卖房产,将卖房所得和毕生积蓄共360万元悉数捐赠给文学院,用以资助贫困学生。
“我们的一切都是党给的,现在都该传递给孩子们。”这句朴素的话语,承载着陈传才、岳同夫妇毕生的教育情怀。病榻前,岳同老师仍牵挂着学子,反复叮嘱道:“你们要把钱用好,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身上,其他我就不管了。”
寒门学子,杏坛脊梁
陈传才生于广东普宁典型的农民家庭;岳同长于上海,自小作为家中长女肩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重担。1957年,二人的命运交汇于中国人民大学。
得益于国家“调干生”政策,即从工作岗位上调派优秀分子进入高校深造,基层工作的陈传才考入人大新闻系。这份“调干生”的身份,或许早已默默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日后回馈教育的种子。同年9月,岳同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但因家贫,岳同买不起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在当地政府部门的资助下才得以成行。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塑造了他们一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笃信,以及对国家、社会助学体系的深切感恩。
四年后,刚毕业的陈传才被分配到人大新成立的语文系工作,并担任系主任何洛教授的助手兼文研班的教学秘书。岳同则被分配至安徽基层媒体,在新闻一线和基层单位耕耘。
两位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的知识分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结为连理。一张简单的订婚照,两人衣着朴素,眼神清澈,笑容里流淌着知识分子的清朗与相知相守的满足。
▲ 陈传才、岳同的订婚照摄于1961年9月
1978年,人大复校的春风将陈传才和岳同带回母校,二人分别在中文系、新闻系任教,逐渐成为文艺学、新闻学领域内深受广大师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潜心问道,教风如烛
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岗位上的陈传才与岳同,有着严谨而开放的学风教风。
在中文系96级博士生的回忆中,陈传才曾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起码要粗读100本专业书籍,在此基础上精读、细读10本专业书籍,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拿出一篇像样的博士论文。”
实际上,陈传才在主管全系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时,开列了120部书目,要求学生三年内必须精读40本学术专著;更坚持“严进严出”,要求文艺学学生必须要有“艺术感受力”“理论分析力”和“写作基本功”。也许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夯实了人大中文系深厚的学术底蕴,也助力文艺学在1993年获得中文系的首个博士点。
▲ 2015年,陈传才在文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严谨求实的另一面是海纳百川的胸襟。
“陈传才先生对传统理论有深厚的学养,但他从不固守成见,画地为牢。”文学院教授金元浦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中西文化之辨、中西文论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曾一度困扰中文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陈传才一直密切地关注着国内外理论发展中的每一个新动向,批判地检视、评判、合理吸收每一种新观念,把它们融会于自己的整体系统之中。他虚心向学生学习,“这些青年学生思维敏锐、善于质疑权威的探讨方式,促使我们改变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更新观念方法。”
陈传才以文艺理论铸学术丰碑,岳同则于新闻讲台传知行之道。
在人大新闻学院任教期间的岳同,主要讲授“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专业课程。课堂上,她往往结合自己十余年从事新闻写作实践的具体经验,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采写技艺。在她眼里,新闻作品应真实地反映时代,也要自觉地为新事物呐喊。
“只要新闻的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和文化意识是来自广阔、复杂、多变的时代变革的实践,那就不管是从正面报道入手还是从批评反面和消极现象出发,抑或是进行历史深度的开掘还是加以横向的比较剖析,都必定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触动社会的神经,产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感效应。”岳同在其编撰的教材《新闻写作论》中这样写道。
▲ 《新闻写作论》封面,岳同著
落花无言,淡泊行善
陈传才与岳同夫妇一生共守清贫,生活简朴。
“传才是一个只知工作和事业,不懂得物质享受的人。”陈传才在韩山师范学校的同学刘清涌说。友人曾建议陈传才请一位住家保姆,但陈传才和岳同二人却笑拒:“自己动手就好。”
晚年的陈传才身患肺癌,与癌症斗争十年,展现出的依然是学者的豁达与师者的温厚。有学生前去探望,他依然谈笑风生,将病痛轻描淡写。在一次《文艺报》学术访谈的结尾,陈传才援引龚自珍诗句勉励学界同仁抵制诱惑,勤奋耕耘,如此才能成大器,铸伟业。而此时的他,已悄然走近生命的尽头。
2018年末,陈传才离世。2022年,岳同将珍藏多年的十余册剪纸、数本相关资料书籍和大幅特色剪纸交由文学院布展,向同学们展示戏剧人物花鸟瑞兽的灵动刀工,让传统艺术的星火植入年轻的心灵。阳光下的宣纸,仿佛映照着二老一生的温情与人格魅力。
▲ 2019年,岳同给来家看望的志愿者们展示收藏的剪纸、中国画作品
▲ 2022年“一剪山河秀——陈传才、岳同剪纸藏品展”活动现场
2024年夏,岳同安然离世,遗愿唯有“丧事从简”。
为实现陈传才、岳同二人生前的心愿,陈传才的学生们自发组织落实捐赠事宜,成立“陈传才学生扶贫基金”,并特别设立“陈传才助学金”,每年资助2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据计算,这笔捐赠能持续发放48年,惠及近千名学子。
今年6月,“陈传才助学金”完成了首次评审与发放。一位受助学生匿名写下感言:“这份低调而深沉的大爱,激励着我在困境中坚守,在平凡中进步。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延续您所传承的意志,以谦逊与执着,守护文学的信念,用日益丰盈的所学,回报这份跨越时空的托付。”
▲ 陈传才、岳同夫妇
师者风骨,如暗夜烛光,虽不灼目,却温暖而恒久。
今日,人大校园的林荫道上,虽再无陈传才、岳同二人的身影。但他们的名字,已化作一泓流淌的暖流,不镌刻于奖牌,却浸润受助者卸下重负后的书页;不张扬于证书,却回响在“真正用到孩子身上”的嘱托里。
春雨润物以无声
大爱何须刻金石
陈传才、岳同夫妇留下的
不仅是助学金
更是教育家精神的静水深流
它将鼓舞代代人大学子
以谦逊立心,以坚毅笃志
将无声的关怀
化作脚下沉稳的力量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师者如烛,其华永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1、柬埔寨国防部:已拆除泰军在柬境内布设的铁丝网,柬埔寨军变
2、埃斯特旺:最大动力是为了让家人感到骄傲;我想成为世界最佳,埃斯特为华义
3、记得和班里女生聊天,她说贾宝玉的演员不行,我说林黛玉演员没有那种惊鸿一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