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8 18:19 作者:祥瑞御妹
城市足够韧性 生活才能任性——政协委员建言“韧性城市”建设
7月28日,工作人员在天津市蓟州区应急指挥部值守。 新华社发
7月20日,台风“韦帕”突袭广东台山,气象大数据平台自动触发应急预案,通过三大电信运营商向230万用户发送预警短信,高速公路电子屏实时更新管制信息,连共享单车App都自动锁定了危险区域的车辆。
7月26日到28日,北京、天津、河北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地24小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引发内涝和山洪灾害。京津冀三地通过增设应急监测断面、建立数据共享微信群等方式,提高水文监测密度,加大数据共享力度,实现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监测数据的全面共享。
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密集,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如何让城市像弹簧一般,既能“扛得住”冲击,又能“恢复得快”,已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韧性城市的中国实践
“韧性城市是新的治理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碧刚看来,我国城市建设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拆大建、追求高度”,转向以“韧性”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韧性城市不仅是应对灾害的工程手段,更是兼顾“平急两用”的治理体系,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化建设(工程、管理、社会协同)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弹性”,最终落脚于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202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
去年12月,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今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在北京召开。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核心理念,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表示:“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选择适用措施。如:东部沿海城市需应对台风,内陆城市侧重洪涝防治。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也是关键因素,大城市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快速推进高标准建设;而中小城市受限于财政和技术,进展相对缓慢。此外,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差异,也直接影响治理效果。这些差异导致各地韧性城市建设进度不一,需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应用以及多主体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福建漳州,一座座特殊的“海绵口袋公园”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台风季时,能吸纳大量雨水,有效缓解周边内涝;平日里,又成为市民休闲休憩的好去处。这种“平急两用”的创新设计,正是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
放眼全国,类似的创新实践正在遍地开花。据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伍爱群介绍,北京依托“三环八廊多支点”的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上海徐汇区借助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构建数字底座场景,实现城市要素动态更新,打造“消防透明化战场”,缩短火警控制用时。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超一半的千兆城市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基于“智慧大脑”建立的应急系统,对城市风险进行动态识别和关联分析,实现了城市治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转变。
韧性城市建设的多维挑战
今年,我国进入主汛期以来,韧性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应急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河南省濮阳市将城区积水点改造工程列入民生实事,新建雨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在7月23日的大暴雨中,改造后的路段雨水快速排走,无明显积水。水库等水利设施也在调节洪水、缓解防汛压力上效果显著;
湖北省黄石市通过实时监测低洼点位水位,及时反馈至城市生命线平台,有效预防内涝,提升了城市应急响应能力;
重庆、太原等21个新城建试点城市,通过智能化市政设施改造和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排水防涝和应急响应能力。
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城市韧性,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的“压力测试”也让各地在防洪排涝、抗震防灾等方面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短板。
“完善的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是城市防汛的第一道防线。”伍爱群发现,部分老城区排水管道建设年代久远,管径狭窄且材质老化,存在管壁破损、淤泥杂物堆积等问题,在面对短时间强降雨时,排水效率大打折扣,容易出现内涝积水现象。同时,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现象普遍,新城区虽有规划,但排水标准可能未充分考量极端降雨情况,排水能力不足。此外,硬质铺装大面积增加,阻断雨水下渗,进一步加剧了内涝风险。
“韧性城市不仅包括工程韧性,还需重视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涉及对公共风险的抵抗能力、对城市短板的承受能力等。”汪碧刚提示说:“当前,多数城市侧重工程韧性(如防洪、抗震设施),忽视极端情况下的基础保障(如断电后供水)。经济韧性(产业抗风险)、社会协同(社会动员)薄弱,部门间存在‘数据孤岛’,数据不互通导致协同低效。基层自主应急组织、物资共享能力尚显不足,老旧小区改造滞后,应急演练还缺乏公众参与。公众对韧性城市理念的认知还需提升,宣传不到位。”
张广汉也指出,韧性城市建设还存在社区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需加强社区应急演练,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城市安全防护网。此外,针对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地区,应重点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应急避难场所改造,确保其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
多元共治构建韧性之城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推动韧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伍爱群建议,对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补齐区域均衡性短板,推动中西部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基础韧性升级,避免“重特大城市、轻中小城市”;二是强化科技深度赋能,将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全面融入城市肌理,实现风险“可感、可知、可控”;三是健全社会协同机制,通过立法明确企业、社区、公众的韧性责任,让“韧性基因”融入城市治理各环节,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
“社会公众参与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张广汉建议,加强公众教育,提升防灾减灾意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应急演练,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政府、企业、社区及居民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韧性城市建设,确保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安全、宜居的环境中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公众可通过志愿服务、信息反馈等方式积极参与,提升社区韧性。政府应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多方沟通协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汪碧刚认为,可以推广数据孪生、AI预警技术,实现灾害预测与应对方案推演,不仅预警“灾害要来”,还能明确“怎么办”。同时,推动老旧设施智能化改造,通过大数据、AI解决极端情况下的通讯、调度等问题,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荷兰鹿特丹通过‘水广场’等设施,将雨水暂时储存并作为公共空间,提升城市蓄水能力;日本东京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同时要求建筑物达到高抗震标准;美国纽约推出‘气候韧性设计指南’,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应对海平面上升等措施;新加坡则通过‘ABC 水计划’,将河道、沟渠等改造为美观且具蓄排水功能的设施。”伍爱群分享了其他国家打造韧性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案例并表示,这些有效提升城市韧性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融入本地实践。
从抗击台风到应对暴雨,从防范地震到处置火情,韧性城市建设关乎每位市民的安危。正如委员们所言,理想中的“韧性城市”,应是能主动抵御风险、快速恢复功能、持续自我进化的有机生命体:既有“海绵”般的弹性基础设施—缓冲洪涝、地震等冲击;又有“智慧大脑”实时感知风险,让预警信息精准触达每个家庭;更能在灾后迅速重启水电、交通等生命线,保障民生不受冲击。
一座城市不仅是高楼大厦的集合,更是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家园。唯有政府、社区和市民同心协力,方能构建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真正韧性之城,让城市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从容应对,持续发展。
1、淘宝新出的大会员体系,我们划了三个重点,淘宝上大会员为什么那么便宜
2、综述|印方表示美加征关税将严重扰乱印美贸易,对美加征关税退还政策
3、SpaceX送致命病菌上空间站,研究微重力下细菌生长差异,空间站中有细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