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邵医生事件,一位产科医生有话要说,邵医生演员

时间:2025-08-10 02:20 作者:云梦大领主

邵医生事件,一位产科医生有话要说,邵医生演员

作者 | 久期

来源 | 她刊

作者 - 久期

监制 - 她姐

8月1日,邵医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是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被当地人亲切称为“送子观音”。但3起医疗纠纷,长达7个多月的网络暴力,最终将她逼到了绝望边缘。

那天,她在抖音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告别视频,又与孙子孙女进行了视频通话,给丈夫留下了一封遗书,随后从高楼一跃而下。

邵医生的离世,再次将医生群体的处境,推到了公众面前。

医生这个职业,常常被赋予一种近乎苛刻的“完美期待”。不能出错,不能情绪化,更不能计较回报。

媛滚滚(化名),是一位有16年从医经历的资深妇产科医生。

从2001年走进医学院,到2022年离开医疗行业,她曾在湖北某三甲医院做了10年产科医生,又在深圳一家肿瘤医院做了6年妇科肿瘤大夫。

她迎接过新生,送别过病痛,也经历了这份职业中的疲惫与无力。

我们聊了聊邵医生的离开,也聊了聊病房里上演的人性考验,以及医生职业背后被外界忽视的困境。

以下,是她的讲述。

01

妇产科里的人性考验

作为一名曾经的妇产科医生,看到邵医生的事情,我感到很无力。

这件事令人唏嘘。邵医生已经57岁了,熬过了人生最难的阶段。孩子大了,职称也有了,正该是享受一点人生的时候,却因为这件事被逼到走投无路。

伤医、杀医的新闻,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其实屡见不鲜。

比如,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大夫陶勇,被患者持刀袭击,重伤。

以前大多数是直接的身体伤害,而像这一次这样,通过持续的网暴、指责,最终将一位医生逼上绝路的,还不算常见。

但说实话,身在其中的人,已经有些麻木了。

和同行聊起这件事时,大家反应都很平淡,好像愤怒已经被耗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哀。

就像鲁迅先生那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在我们看来,邵医生在产妇羊水栓塞的时候,能把这个人救回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羊水栓塞一旦发生,能救回来的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了。病人还能活着从手术台上下来,这本身就是个奇迹。还要求什么呢?

不切子宫,还要能生儿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在医院产科,类似的场景其实很常见。我经历过一位子痫抽搐孕妇的急救。

那是一位从县里转上来的孕妇,大概怀孕26到27周左右。

那天,家属喊了救护车,把她从县医院一路送到我们这边来。她进来时脸色惨白,全身肿得像个大面包,几乎失去了意识。

在来之前,她已经抽搐过几次了,还口吐白沫。但家属还在坚持说:“不要用药,对孩子不好。”

纪录片《生门》

事实上,那个孕妇因为妊娠期高血压严重,医生早就建议她吃降压药。

但家属不同意,说吃药影响胎儿。硬是在家里拖着,最后拖到二十六七周,子痫发作,抽搐严重。

被送来时,其实已经太晚了。我们尽力抢救,孩子剖腹产取出,但还是没保住。大人成了植物人。最后,家属选择了放弃治疗。

一个家庭到底在不在意这个女性,在生产这件事上体现得最明显。

在产科,如果大人和孩子都出现危险,有些家属会强调,保孩子重要。

另外,想要看看实际的女性地位,请走进妇科肿瘤病区。女性得了癌症,被老公扔下的,不在少数。

人性,经不起考验的。

邵医生最终却因此而离开,她的死,真的挺不值得的。


02

这个行业最缺的,是被尊重

如果遇到像邵医生一样的医患关系情况,医生该怎么处理?

我自己没遇到过特别极端的情况,但确实也碰到过无理取闹的患者。

有一次上周末门诊班,一个年轻姑娘挂了我的号,进来就直接说:“开药。”

我看了一眼她想开的药,觉得不太对劲,就多问了两句:“你为什么要吃这个药?”因为那种药并不是我们妇产科常规用药。

她马上就不耐烦了,说:“你管我干嘛?我挂了号,你就得给我开,别的医生都能给开。”那种语气好像我多问两句,是在窥探她的隐私一样。

我解释说:“作为医生,我开药是要有诊断依据的,必须了解你的情况,不能盲目开。我有我自己的职业底线。如果你不愿意说清楚,那要不就换个医生看看。”

她扭头就走,立刻开始投诉。打电话到医务科,还打了市长热线,说我态度不好、拒诊、乱七八糟的一堆指责。

后来领导也找我谈话。因为诊室里有监控,我说可以调视频还原现场情况。最后查清楚了,事情不了了之。

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没办法,投诉就投诉吧。

媛滚滚医生和同事们在做手术

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一种近乎不讲理的完美期待。

比如,医生生病打点滴,病人看到后,会一脸诧异地说:“大夫也会生病啊?”

医生似乎一旦披上这身白大褂,便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一个不会疲倦、不能犯错、永远运转正常的“机器”。

一旦这台“机器”出现哪怕一点点偏差,就立刻会被视为失职,甚至是罪恶。

一个医生有能力打包票百分之百治好患者的病?百分之百不出任何问题吗?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成功率和失败率。

医生不是神,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一掐指就知道结局的预言家。

医学本来就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从来就不是万能的。人体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千变万化的系统,很多时候,它的反应并不在医生的预期之内。

《机智的医生生活》

为什么医生、老师这些职业,更容易遭遇突发的伤害和攻击?

很多人生活不如意,他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

他可能在工作中受了气,生活里处处碰壁,又经历了裁员降薪,日子过得艰难。偏偏这个时候身体又出问题了。到了医院,看病花钱,他早就心力交瘁。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点刺激,比如医生说你需要补交住院费,治疗才能继续。他的情绪一下子就会爆炸。

我们总说,要医生放下心来,好好治病。可拿什么放下心呢?医生也是“弱势群体”。

我曾经见过医生被患者打了,最后不过是得到一句“道歉”,最多发个500块“委屈奖”。可如果医生动手了,会怎么样?拘留、处分、谴责接踵而至。

这个行业最缺的,是被尊重。能走进医学院的人,很多是出于情怀,抱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心。

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了,那真的,就是压垮所有从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时代、理想与救死扶伤

做主治医生的前十年,我其实是挺有成就感的。

一个很难的手术被我顺利做下来,一个危重的病人被抢救回来,在妇科肿瘤领域,手术干净利落、肿瘤切除彻底……这些时刻都会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我是一名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上学时想法很简单:靠读书、靠成绩,去改变命运。

在我们那个年代,学医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

《机智的医生生活》

医生不仅要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身体也必须足够强悍。

每天睁眼就是手术室,紧接着查房、接诊、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那几年,我是总住院医师,白天要上台做手术,平均每天至少两台,晚上还要值夜班,尤其在产科,分娩从不按计划发生。

最久的一次,连续72小时没合眼,就是中途在凳子上断断续续眯了一会儿。

手术中,看到大血管破了,血都飙上天了,能不慌吗?但当我做手术时,“慌张”就已经不被允许了,要与病魔争分夺秒地竞速赛。

一场手术,可以18个小时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还可以不尿。有时候我会自嘲,自己肾功能简直强得离谱,长期处于少尿阶段,还没肾衰。

作为一名女性,我也搬过 200 斤的患者。体力、心力、意志,样样都得顶得住。

媛滚滚医生

其实身体上的苦,都不足挂齿,哪个工作不辛苦?

在16年的行医生涯中,我虽然不是手术做得最漂亮的,文章发的最多的,但却一直认认真真地践行着当初许下的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更让人无法自我解脱的是精神的苦。

面对无钱医治,不得不放弃治疗的患者;面对拼尽全力,用尽治疗方法也没有办法挽救的生命;还有病人因对疾病的无知和恐惧,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没有人能懂得一个医者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人世间》

2022年,我下定决心离开医疗行业。

从临床医生转身成为一名医疗保险经纪人,这个转变并不意味着我彻底释怀了。因为还有无数、如曾经的我一般的战友们,还在日夜兼程的奋战着,在那一片血雨腥风的战场。

医学史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五千年的求生史,它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困惑,猜想,质疑和坚持。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转行?说到底,还是心寒了。

一个人之所以离开,无非两个原因: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心受伤了。

《机智的医生生活》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的加剧,原本欣欣向荣,一床难求的产科,现在也变得日渐衰落,甚至很多医院被迫直接关停了产科。

这是整个社会形态变化带来的结果。

身处时代的大潮之中,我们不过是微小的沙粒,必须顺应时代的运转。

做医生的这些年,牺牲了健康、时间、家庭,换来的是更多的束缚。

家,更像是一个旅馆。早上出门时,家人还在睡梦中,晚上回去后,孩子已经睡着了。全年无休加班,没有完整的周末。

很多人苦读数年医学院,熬到硕士、博士,最终成为医生,不是为了多风光,只是想要一个稳定、不风吹日晒、体面一点的生活环境。

但现实却是:不仅辛苦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媛滚滚医生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帖子,引起共鸣

为什么有人愿意学医?愿意走这条辛苦又漫长的路?

多数人是出于一种情怀,抱着一份要救死扶伤的想法,有自己的心之所向。同样的高考分数,他们本可以选择科技、金融等更高薪的专业。

今年,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说实话,看得人心里发凉。

这不仅仅是录取分数的问题。以前是成绩好的孩子愿意去学医,现在呢?医学院没人愿意报考,报的也都是实在没得选、分数“拖车尾”的孩子。

以后,谁来给我们看病?我们的孩子生病了,找谁看病安心呢?


04

心怀感激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医生,那是我人生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

它带给我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是永不退缩的吃苦精神。这些品质对我后来的工作,对我未来想要追求的生活和目标,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如果要说我是否留恋从医生涯,我觉得“留恋”这个词并不准确。更合适的说法是:我心怀感激。

对我来说,学医最大的意义,是让我学会了“向死而生”。

它让我真正看透了生死。我珍惜生命,但不会执着于“绝不能死”这种执念。如果有一天真的必须面对死亡,我想我可以坦然接受。

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生死。不知道为什么生?又为什么要死?活着的时候浑浑噩噩,死的时候却又极度留恋这个世界。

医院是最见人性的地方。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每天都在上演。

而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

注:除标注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Top

1、何以中国 |“津”非昔比:老建筑里的国际文化窗口

2、重大变化!被打还手不再是“互殴”,法律不为恶人撑腰

3、“以花兴业、以景促旅、以绿生金” “美丽经济” 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径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JCF/detail/xercql.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云梦大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