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探访“一五”老厂:哈电集团自主创新,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时间:2025-08-07 01:29 作者:无良之光暗

探访“一五”老厂:哈电集团自主创新,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原标题:深耕能源装备领域70余年,覆盖海内外800多座大中型电站,哈电集团——

自主创新,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哈电集团生产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冲击式水轮机转轮。

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制造的国内首台2.5万千瓦汽轮机试车画面。

以上图片均为哈电集团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制造业,这条路是走对了!”

从“一五”到“十四五”,我国持之以恒发展制造业,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日前,记者走进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一五”期间成立的代表性企业,深入了解这些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制造登攀的力量。

——编  者

两台设备,跨越70年,见证中国能源装备从追赶到领先的非凡跨越。

一台,是新中国第一台水轮机。那是1951年12月,经过艰苦奋斗,哈尔滨电机厂抢制的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顺利完成转子超速总装试验,改写了新中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发电设备的历史。

一台,是全球首台满负荷运行发电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那是2021年6月,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右岸14号机组率先实现并网发电、投入商运。

两台设备,都出自由“一五”期间6项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而来的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哈电集团”)。日前,记者走进这家“一五”老厂,实地体验老企业的新变化。

从一个“全球首台”看自主创新之路

又一个“全球首台”!

7月2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500兆瓦)、尺寸最大(直径6.23米)的冲击式水轮机核心部件——形如“太阳花”的转轮从哈电集团电机公司发运,不久后将应用于“藏电外送”骨干工程西藏扎拉水电站。

转轮,被称作冲击式水电机组的“心脏”,承担着将水流动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作用。该转轮的成功下线,意味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5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全链条技术的国家。

“这台转轮,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10多个专业学科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夜以继日工作,终于攻克了‘卡脖子’技术。”发运仪式上,电机公司智能制造工艺部副经理杨思晋难掩激动。

就拿焊接这一项来说。扎拉水电站设计水头671米,转轮时刻要承受高频率的动态压力,焊接制造要求极为严苛。

组建技术团队,从材料、工艺、变形控制、质量保证等多方面,对关键技术逐一深入研究;组建生产攻关团队,克服高温炙烤、反手焊接难度大、层间清理强度大等困难,全力保障焊接质量;借助数字仿真技术,开展模锻技术研究,选用最优焊接参数……付出“汗水+智慧”,历经107天不懈努力,焊接难关终被攻克。

创新,是日复一日的拼搏,是攀登高峰的拾级而上。在冲击式水轮机研制领域,哈电集团电机公司拥有数十年技术积淀,先后参与研制了国内外30座电站、67台套机组,积累了水力开发、模型试验、结构设计、加工制造等环节丰富经验,为研制更多“全球首台”打下坚实基础。

从“一五”到“十四五”,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70年来,哈电集团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水电机组、第一台2.5万千瓦火电机组、第一台舰船主动力装置,创造了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进入“十四五”,创新更是被摆到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2021年至2024年,哈电集团年研发投入强度始终高于5%,逐步搭建起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创技术策源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依托的“一中心四平台”创新体系。

研制世界最大容量、最高参数的5兆瓦电功率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多项技术国际首创;打造阿联酋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创造中资公司以投融资和总承包模式进入中东电力市场的先例……目前,哈电集团已累计生产发电设备超过5.5亿千瓦,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海内外800多座大中型电站,核电主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均约占国产装机总量1/3。

从一条产线改造看产业升级之路

智能机械臂自动识别订单,将原料送至机床,机床加工出叶片后,将产品有序放至托盘,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灵活游走……在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叶片分厂中小叶片数字化产线,一片片叶片从原材料转运到装夹加工再到检验入库,全部通过设备自动完成,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加工。

“去年7月,智能化改造完成后,6条产线的用工从45人降至18人,产品一致性和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叶片分厂厂长李绪瑞告诉记者,去年分厂产出近30万片叶片,今年以来订单饱满,产线24小时不停歇运行,预计全年产量可提高20%。

“大型发电装备一般是定制化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难度较大。不过,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再难也要逐步推动。”哈电集团创新与数字化部总经理刘新新说。

乘着产业数字化的东风,哈电集团逐步推进产线“焕新”:在电机公司冲剪车间,45台机器人各自忙碌,将硅钢片精准裁切成毫米级误差的定子冲片;在汽轮机公司叶片分厂,大叶片生产线正进行智能化改造,预计年底投用……

数字化,体现在生产制造环节,也已向运营维护环节覆盖。比如,哈电集团电机公司与高校共同研发的工业数字孪生管理系统,已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泵站等项目,能把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实时同步到虚拟世界,相当于为设备建立了一个“数字分身”。

“过去,判断设备是不是有故障,靠老专家‘听声辨症’,如今,系统可以充当24小时‘全科医生’,会在故障发生一分钟内发出警报,还能预判潜在问题。”电机公司副总专业师孙永鑫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帮助上百台大型设备实现智能运行,运维成本降低25%。

据统计,2018年10月以来,哈电集团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和数字化等项目投资近90亿元,投资额年均增长28%,建成8个数字化车间,已建项目生产效率提升近30%。

从一项创新技术看市场拓展之路

“超低负荷稳燃项目”,在哈电集团锅炉公司采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新名词。

“打个比方,煤电机组满负荷运行每小时能发100万千瓦时电,现在要求它每小时只发15万千瓦时电。就像过去家家户户用的煤炉,火不旺时也得燃烧,这对机组的灵活性是个考验。”哈电集团锅炉公司研发人员贾庚告诉记者。

让煤电机组在超低负荷下也能稳定燃烧,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转型带来的新课题。长期以来,煤电在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主力电源地位。今后,随着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传统煤电正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平常时段为新能源发电让出空间,高峰时段继续顶峰出力。眼下,哈电集团正在开展廊坊热电超低负荷稳燃项目研发。

需求在哪里,研发和产品就对准哪里。“十四五”以来,哈电集团乘势而上、聚焦需求,推动煤电机组适应“角色转变”,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让设备更绿色。2024年11月,哈电集团锅炉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台660兆瓦超超临界、超低能耗循环流化床锅炉在陕西彬长示范项目投运。这个项目,每年可清洁转化煤泥、矸石等低热值煤、低品质燃料约200万吨,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让设备更“长寿”。2024年9月,世界首个跨代升级改造项目天津国能盘山项目1号机组满负荷试运行。通过应用多项煤电“三改联动”技术进行改造,机组煤耗降低14%,供热能力提高两倍以上,还延长了30年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哈电集团还加快布局清洁能源产业。

压缩空气储能,建设“超级绿色充电宝”。2024年4月,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一次并网成功。其中,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研制的全套换热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套设备中,创新采用了错流式翅片换热管换热技术,好比把成千上万组暖气片集中到一个圆筒当中,空气流过圆筒,加热‘暖气片’中的水,热量就被高效地储存起来了,实现了大流量、低阻力的高效换热。”汽轮机公司设计工程师王铎介绍。

抽水蓄能领域,累计参与60座电站、231台套抽水蓄能机组的研制;核电领域,参建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等项目,同时具备三代、四代核电核岛主设备商业化运行业绩;光热领域,参与国投若羌、中广核德令哈等光热发电项目,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适应能源转型趋势,哈电集团坚持深耕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驱动系统和清洁高效工业系统“三个系统”,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今年上半年,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正式合同签约额同比增长均超过25%。

铸就大国重器,输出“中国动力”。在哈电集团等企业的努力下,中国能源装备正昂首前行,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Top

1、7月全国新开国际航空货运航线20条,国际航线开放

2、1300人团队变动!吉利智驾整合,吉利智混

3、成都世运会 | 场馆“能改不建” 成都世运会节俭办赛妙招多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JIH/detail/lvqctu.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无良之光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