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色情组织”宣称,Steam下架数百款成人游戏是他们的功劳
“虽然我也觉得这些游戏挺变态的,但是……”
10天前,服务于开发者和发行商的Steamworks用户手册,在不知不觉中更新了一条产品禁令:“可能违反Steam支付处理方、相关卡片网络和银行或网络提供商所制订的规则与标准的内容,尤其是特定类型的仅限成人内容。”
随后,根据SteamDB记录的数据显示,新规发布的同时,数百部包含“乱伦”TAG的成人游戏,从7月15日开始被下架。
在稍后几天的声明中,Valve明确表示,下架这些游戏,是因为支付处理商(负责消费者付款后资金清算的机构,比如Visa)发来通知说,这些游戏违背了“支付处理商、相关卡片网络和银行制定的规则和标准”。
其中“不得不”的意味,多少暗示了支付处理商的斩钉截铁,而即便是像Steam这种体量的平台,也无力招架。
这一变化让很多开发者都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在这波集中下架后,很多同主题的成人游戏还好端端地在商店里挂着,规则里那句模糊的“尤其是特定类型的仅限成人内容”,显得红线游移不定。
在当时,有的网友将矛头指向了支付处理公司,有的则嫌弃Steam一贯模糊的审核规则,也有人展开了无止境的道德论辩。
直到几天后,一个大家共同的靶子才主动地找上门来: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反色情组织,集体呐喊(Collective Shout)。
在Steam大规模删除成人游戏时,该组织立即出面认领了自己的这次“胜利”。
但如果没有几则来自媒体的报道指出个中联系,大多数人压根不会留意到它的存在。
1
如果现在打开“集体呐喊”组织的官网,你首先会看到的是呼吁禁掉X(推特)成人内容的一篇文章。
而文章内容,塞满了“X是色情片的游乐场”“马斯克大规模地促进露骨内容的传播”“这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估量”等类似的表述,末尾则留下一句“我们的战斗不会结束”。
“为什么马斯克一定要把黄色内容关掉”
种种细节,勾勒出了这个组织的画像:如他们自称的那样,这是一个针对“媒体和流行文化里物化女性、性化未成年女孩的现象”的“草根组织”。
而且这个组织不乏一定的攻击性。比如说,相比真正的成人游戏,集体呐喊针对的,还包括《底特律:变人》这种大众印象里跟色情和暴力都不搭边的作品。
2018年,集体呐喊发起请愿,要求在停止在澳大利亚出售“这种肮脏的东西(即《底特律》)”,因为“游戏描绘了虐待儿童的场景”,会让年轻人参与暴力行为。
然而,这段剧情在整个游戏流程里占比很小,并且是在鼓励玩家操作角色去反抗施暴者、保护小女孩并逃跑——甚至,“陶德在屋内杀死卡拉”的BE里,最后一个镜头朝向了挥拳击来的施暴者。
这个镜头让我联想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由冯远征演绎的的施暴场景——这部影视剧常被拿来当作这一题材的正面典型
不是通过展示受害者的惨状来营造视觉奇观,而是通过表现施暴者的可怖来谴责暴力、唤起同情,这是大多数展涉及家庭暴力作品的合理处理方式。
但如果只看集体呐喊的描述,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底特律:变人》是一款“家暴模拟器”了。
类似的夸大描述,集体呐喊干过不止一次。例如,他们把GTA5称作是一款鼓励玩家“实施针对女性的极端暴力幻想”“家具对女性的暴力”的病态游戏。
当时,澳洲当地连锁超市Target迫于集体呐喊带来的舆论压力,下架了GTA5,不过也在回应中委婉表示:是适合向成年顾客销售的产品
在采取行动时,集体呐喊并不仅仅打算通过“呐喊”来达到目的。
以这次的Steam下架风波为例,今年4月,这一组织先是发文呼吁Valve从其商店中移除一款包含乱伦内容的成人视觉小说《No Mercy》,采取的手段除了征集签名、向Valve的CEO Gabe Newell发送三千多封邮件,还有向澳大利亚分级署不断举报——因为这款游戏没有在澳大利亚提起分级申请。
对于主打擦边的小成本游戏来说,恐怕不会有开发者会想着去申请全球各国评级。这是个合规的灰色地带,就好比街边餐馆的消防隐患,平时无事,一被举报就一查一个准。
举报成了收效最快的手段。《No Mercy》先是在澳大利亚地区下架,因而引发了更多的国际关注,随后又在英国和加拿大下架。最终,开发者主动下架了游戏。集体呐喊当即认领这次“大胜”时,还承诺“继续前进”。
下架时,开发商发出的公开信。这件事虽然是集体呐喊起的头,但后续有更多声量更大的组织和媒体参与制造了舆论压力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这个承诺兑现了。这次,集体呐喊不打算再对点爆破,而是声称在Steam上发现了“数百款涉及强奸、乱伦和儿童虐待主题的游戏”,向平台全面开火。
这篇新闻稿之后,集体呐喊于7月11日向Steam合作的支付处理商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在开头直接为各大支付处理商扣上了一个巨大的帽子:“贵公司为强奸、乱伦和儿童性虐待游戏的销售提供便利并从中获利”;14日又再发新闻稿呼吁,称在此期间,有一千多人响应了号召,给支付处理商打电话、发邮件。
最终,15日,大规模的下架和删除开始了。
2
在梳理信息的时候,我不免产生了一丝怀疑:一个被澳大利亚官方机构评估为“小型”规模的公益组织,真的有能力引起支付处理商的注意吗?
毕竟在“战报”里,集体呐喊并没有像针对《No Mercy》这一款游戏时那样,贴出例如邮件回复这样的有效证据。
澳大利亚分级署就《No Mercy》下架一事给集体呐喊成员的回信
国外媒体PCGamer的统计也同样传达了怀疑:按集体呐喊的说法,截至7月18日,他们的行动使得Steam上有418款(不合法的)游戏被下架,但自15日至21日,SteamDB上光“已移除”和“已停用”的游戏,就可以统计到456个结果。
其中,被移除又被停用的游戏、相关DLC和试玩版,都会被重复计数。在此期间,当然还会有一些不相关的游戏出于其他原因被下架,这些数字之间是很难严格对上的。
例如国产类逆转裁判游戏《无罪之庭》,就在16日因版权问题被下架
而支付处理商对于成人内容的干涉,从根本上来说,也并非被公益组织呼吁施压而来,而是可以追溯到更早。
当时,成人网站PornHub被曝出存在不少涉及未成年人和偷拍等违法要素的色情内容。而Visa作为其主要支付处理商之一,在消息曝出后,并未像万事达一样迅速割席,而只是宣布暂停相关业务并展开调查。
直到次年7月,在相关受害者起诉PornHub母公司MindGeek的案件里,美国加州联邦法院驳回了作为被告之一的Visa想要退出诉讼的动议,理由是Visa很清楚网站上存在儿童色情内容,但仍然提供了这一犯罪“急需的工具——支付网络”。
正在进行的类似诉讼不止这一桩,而有了这个裁决的先例,后续Visa要面对的不仅有一连串的财务、声誉损失,甚至可能还有刑事责任。直到这时,Visa才正式切断与MindGeek的一切业务联系,并且一直到今天都依然没有恢复。
避免利益受损,才是支付处理公司纷纷当起“道德警察”的根本动力。而作为执掌在线平台经济命脉的一方,他们往往也有更高的话语权,可以直接提要求,而非沟通。
在Visa收到裁决的同年,万事达宣布即将在10月1日发布新规,要求所有接通其支付业务的网站,都得接受审查,并且专门给靠着成人内容发家的付费订阅平台OnlyFans发了通知。
于是这个“第二大成人网站”,一度宣布要发布“色情禁令”。此举自然引发了群情激愤和用户流失,最终禁令又被迅速取消。
OnlyFans时任CEO曾表示,起初做出决定,是因为摩根大通等银行已经切断了OnlyFans向创作者付款的途径。所以当现在的“银行合作伙伴和支付提供商”提出要清理敏感内容时,平台确实也别无选择。
当时流传的meme,OnlyFans就要回归字面意义了
不过OnlyFans并非完全无辜。路透社去年的一篇调查报道就显示,五年间,OnlyFans上儿童性虐待内容传播、非自愿或“色情报复”等犯罪事件,发生了不止一次。
考虑到2022年事发之后OnlyFans对审核的加大投入,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得出一个结论:牵涉到真人的色情影像很难避免掺杂一些犯罪行为。
对于成年和自愿这两个合法的大前提,平台很难设计出什么高效且有效的审核机制。
历此前劫,支付处理商对成人内容的态度,自然愈发严格,在这些年来发展到“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程度。
但就Steam来说,平台上的成人内容首先不涉及到任何真实的人。回过头去看开头的Steamworks用户手册,你会发现第2条就规定不允许开发者发布真人的裸体和露骨内容。
其次,Valve对于成人内容的审核,一直以来非常严格,尤其是在未成年人色情方面。那些脱离平台分发成人内容补丁的情况难以监管,不过对于上架平台的内容,即便是文件包中隐藏了一个涉及未成年角色的成人场景,Valve都没放过,也做下架整改处理。
2018年的时候,Steam曾一度下架多款AVG游戏,并将其定义为“儿童剥削”——意思是,游戏中大多设置在校园背景,角色为高中生,内含成人内容。
而对于“所有角色都已年满 18 岁”这种掩耳盗铃的文字免责声明,Valve也毫不手软。再考虑到集体呐喊夸大事实的前情,这次在Steam下架的这批游戏是否真的像集体呐喊所描述的那样恶劣,实在要打个问号。
一个更滑坡的例子是,在上个月月底,内容分享平台Fansly也迫于支付处理商的压力,更新了政策,并禁掉了大量福瑞题材的成人内容。
Fansly发送给用户的“政策说明”邮件原文,大意为,由于支付处理合作伙伴将某些拟人化内容视为模拟兽交,在成人内容中,可以出现猫耳娘,但兽元素更多的几类福瑞不行
这多少也能说明,“集体呐喊”组织的宣告里其实潜藏着“冒领功劳”的成分——如果真要套用同一套逻辑,动物保护组织也大可以宣称:Fansly 下架含福瑞的内容,也是他们“拯救了动物”。
结语
而把镜头拉得再远一些,这场风波真正值得探讨的,并非谁来领取战功,而是它牵出的更大命题:大尺度题材的成人作品该不该一律取缔?虚拟色情内容究竟与现实犯罪有多少关联?“可接受”的色情边界是否存在清晰标准,判断尺度应由谁来界定——法律、资本、还是公序良俗?
这些问题的每一种立场,几乎都能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几百楼的对骂——归根结底,多数争议往往只落在一句朴素的劝诫:管好自己,别触碰法律底线。
事发后,集体呐喊立即精选了一些辱骂的评论(包括那张疑似造假的邮件截图)来发新闻稿,并表示不会退缩
在大致了解完整个事件后,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其实是某款国产爆款独游的开发者讲过的一件逸事。当初游戏上线前,Steam对于他们申请色情游戏描述TAG的请求,给出了这样的评估反馈:“有很多像你们这样偷奸耍滑的游戏,企图让玩家以为游戏有色情内容,你们的计谋已经被我们识破了。”
这其实多少说明了,对于那些真正关心创作、了解内容的人来说,色情还是情色、可接受还是不可接受的色情,这些界限未必能够被归纳为清晰的语言,被书写成囊括每一种情况的规则,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在多数时候可以达成共识。
这条线也可能随着时代而变化,比如图中这本1982年出版的书,“我爱你”也是一种淫秽
在这场下架风波里,支付处理商为把自身风险降到最低,先粗糙地划出一个“禁区”,再不断外扩;而“集体呐喊”则立场优先于事实,执意要求他人接受其价值判断。
名义上,下架缘于“具体内容有问题”,但围绕具体内容的讨论反而被边缘化,唯一重要的只剩“是否政治/道德上正确”。
一个值得留意的细节是,在针对Steam平台的第一篇新闻稿里,集体呐喊虽然也提到了澳大利亚分级法,但他们却并没有再次寄希望于分级署,而是目标明确地朝着支付处理商隔空喊话。
你看,刺激商业公司的敏感点,已经比向分级机构举报更有效了。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不少玩家担心自己喜爱的作品会否遭遇同样的下架命运。比如,某款叙事向 RPG 目前仍在 Steam 正常销售;这款作品并非狭义上的成人游戏,但因同样被贴上“乱伦”标签,若监管界线继续外扩,其长期处境仍充满不确定性。
这款游戏的部分文字评论,目前它在Steam已经获得了一万多条评价,为特别好评
我还看到很多人,会在发表观点前加上这么一句公道话:“虽然我觉得这些游戏挺廉价挺变态的,但是……”
其实这件事引发的不满,并非主要来自那些下架游戏的受众——至少我就不是。
相当一部分旁观者即便对涉事黄油缺乏好感,依旧反对依赖更高层级的力量直接抹除其存在,真正的焦点在于:“不喜欢”是否足以构成强制消除的正当理由。
不管集体呐喊是否如声称的那样为此事负责,他们确实是卯足了劲要借刀杀人。论迹也论心地说,这种势头本身已经很令人不适了,但在更广泛的互联网空间里,这好像也在愈发变成一件自然的事情。
1、台湾非遗交流团海南行:在保护与创新中寻找合作契机,台湾 海南
2、意媒:阿斯拉尼不想去意甲以外的球队,国米对球员立场愈发不满,阿斯拉尼fifa官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