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袋,悄悄占领非洲,中国有没有外卖
你绝对想不到,在国内不起眼的各种外卖袋,不管是新的还是二手,在非洲都是个稀罕物。
从国内外卖顶流曼玲粥铺、霸王茶姬,再到超市老牌红牛、露露、脑白金。
有非洲人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
“一袋一户”已不稀奇,更有甚者左手右手统统拎满。
来自遥远东方的汉字,和花花绿绿的穿搭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外卖手提袋占领非洲
而且让人意外的是,非洲手提袋也有着等级之分。据说,最受欢迎的是那种大黄大红的喜庆手提袋,价格也相对更高,一个可卖到人民币一块多钱。
这些手提袋怎么从中国到了非洲?
而且,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单品,迅速席卷街头。
外卖手提袋虽小,但“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江湖”。
根据Statista数据,2023年全球包装袋市场规模为1850亿美元,食品和零售行业是主要需求驱动,分别占35%和28%。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2400亿,是真正的“千亿生意”。
在购物平台上简单搜索“外卖手提袋”关键词,打出0.1-0.3元价格标签的商家层出不穷,而且多提示“符合国际标准”。
还有专做手提袋国际运输的公司,运往非洲后单个就能抽取1元左右利润,不出平台就能衔接生产、运输、落地三大环节,已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中国购物平台内可实现手提袋国际运输
外卖袋是送到非洲了,但没人接手怎么办?
有些商家就瞄准了阿里巴巴国际站,这些国际站有半托管服务,负责点对点联系非洲商家,这样有了货源还不愁卖,落地就有订单商接应,对方再将手提袋批发给非洲摊贩,形成星罗棋布的手提袋销售网络。
当地小卖部均在出售外卖手提袋
那么,非洲人就没有自己的手提袋吗?
有,而且花样颇多,非洲草编包、非洲花布布袋,都是中国人前去旅游时会随手带回的纪念品。
但由于不少是手工制作,所以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上千块的也不罕见,物价水平被评价为“赶超欧洲”。
此外,非洲家乐福也推出过“网红单品”大草原特色版购物袋,并按大小分为犀牛(小号)、狮子(中号)、大象(大号),但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一般的民众来说,特地购买编织袋依然较为奢侈。
肯尼亚家乐福超市内售卖的购物袋
“中国外卖袋风”,源自非洲人的一个痛点:
在非洲日常点外卖,一般只会附赠塑料打包盒,而酒店大部分不提供塑料袋。
所以,大家只能将目光投向街边小摊出售的中国手提袋,这其实是一个双方共赢的答案。
而这背后,则是非洲不少国家在推的禁塑令。
早在2017年,肯尼亚就颁布了一份号称是全球最严的禁塑令。
按照规定,该国境内被严禁使用、制造和进口所有用于商业和家庭用途的塑料袋,一旦违反,将被处以1-4年的监禁,或1.9万-3.8万美元的罚款。
要知道,上万的罚款近乎是该国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肯尼亚并非个例,此前已有15个国家推出了禁塑令或限塑令,要和白色污染彻底划清界限。
以卢旺达为例,2004年,卢旺达禁止商店使用塑料袋,并通过减税措施鼓励厂家对塑料袋进行回收。
2008年,该国全面禁止了塑料袋的使用,其首都基加利此后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非洲最清洁的城市”。
不光非洲人自己不能用塑料袋,游客想去非洲也得先将塑料袋抛之身后。
毕竟坦桑尼亚政府明明白白写着:“自2019年6月1日起,所有前往该国旅行的游客将不得携带塑料袋入境。”
宁愿劝退别人,也要坚持“断舍离”。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馆面向游客发布通知
2023年联合国环境署也曾发布过报告,列举了80多个采取不同程度禁塑或限塑措施的国家,其中28个位于非洲。
有人调侃,“在非洲,你有钱也买不到塑料袋”,非洲哪哪都比不上别人,但禁塑水平已经赶超发达国家。
非洲为何偏偏跟塑料杠上了,而且下手如此快、准、狠?
因为这些年,非洲面临的塑料困局急剧恶化,可能是传统发展路径始料未及的。
非洲是全球人口增速最快的大洲,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将新增13亿人。
与此同时,城市化在沿海地区狂奔。
这本该带来巨大消费市场,然而现实是:垃圾处理能力的建设,远远追不上人口、城市化和消费的爆炸式增长。
于是,大量无法被处理的一次性塑料袋最终流入了海洋。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触目惊心:每年全球有800亿美元塑料包装入海,按这趋势,2050年,海里的塑料比鱼还多。
这对非洲尤其要命,渔业养活着超过1200万人,是许多国家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回馈人体,威胁健康与食品安全。
而塑料袋堵塞下水道曾经直接酿成过惨剧,2015年加纳阿克拉洪灾,至少150人死亡。
垃圾填埋场事故(2017年亚的斯亚贝巴滑坡致110人死亡)更是触目惊心。
城市边缘的塑料山和随风乱飞的白色污染,直接拉低城市面貌,还助长蚊媒疾病。
此时,不少非洲政府下了狠手:重罚禁塑。
效果有吗?有。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成了非洲最清洁城市。
连内罗毕恶名昭著的“飞行厕所”(塑料袋装排泄物乱扔)也基本绝迹。
然而,扎心的问题来了:这种最严禁令,真的治本吗?代价又是什么?
肯尼亚禁令直接冲击了本国176家塑料厂和数万工作岗位,便宜的包装袋没了,成本暴涨。
在民众中的争议也很大,觉得用个塑料袋可能被视同“贩毒”,会面临当众羞辱。
那非洲国家为什么还要选这条路?
也许是无奈的现实捷径:能迅速让街道变干净,强力扭转消费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而且在非洲,搞塑料回收实在难上加难,国际企业嫌市场小、不赚钱,不愿投钱建设施,塑料回收本身成本就高,再生料市场还不稳定,质量也常不如新料。
非洲“塑料垃圾山”乱象
所以,非洲的重典禁塑,更像是在基础设施严重欠账、污染火烧眉毛时,被迫吞下的一剂猛药。
它能快速止血,却难除病根,还伴随着剧烈的副作用。
而中国的外卖手提袋,多采用无纺布制成,能兼顾保温、防漏、防洒、环保等多种功能,经过长途运输后依然完好无损,质量相当过硬。
为了保温保鲜,外卖手提袋们纷纷应用多层立体隔热结构与真空材质,并以“双层锁扣结构、防溢口槽”升级防漏性能,主打一个“体验性拉满”。
而外卖包装的颜值和趣味性被视为品牌资产的一部分,好看的外卖包装是商家们“内卷”的新方向,不少商家都把心力投入到了“如何用图案和色彩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冲击”这件事上,既要认同感,又要社交分享欲。
喜茶“能装、能拎、能复用”的黑色保温袋、太二的黑白漫画风设计、霸王茶姬的新中式手提袋,都一度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成为助推外卖手提袋出海关键力量的是,它不仅性能占优、设计各异,价格也在一路走低。
在中国“补贴大战”的背景下,外卖包装成为商家成本控制的竞争壁垒。
作为仅次于食材和平台费的第三大可变成本,包装成本率每降低1%,对纯利润的提升作用就非常显著。
中国花式无纺布手提袋
质量上乘、设计有趣、可被长久保存的中国外卖袋,自然也就有了出海竞争的优势。
特别是和非洲本地手提袋一对比,老百姓偏好物美价廉的中式外卖手提袋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谁都知道制造业升级有多难,尤其面对日美这些“老玩家”。
中国无纺布行业起步晚,但这丝毫不妨碍它在短短几年内,上演了一场从“买全球”到“卖全球”的华丽转身。
去年,中国非织造布产量已冲上约856.1万吨。对比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成为撼动全球市场的重量级选手。
曾经依赖进口的无纺布袋,如今中国货架堆满出口订单,这背后,是本土力量的三板斧硬生生劈开了新天地。
中国的无纺布,已经在2017年非洲多国“禁塑令”下发展出批量化的成熟产业。
其一,是“抱团碾压”的产业集群效应。
想想“全球非织造布看中国,中国非织造布看仙桃”这句话的含金量便可知。
仙桃,一个县级市,硬是聚起了2700多家企业、195家规上企业、近10万从业者,年产超100万吨,成了一座无纺布城。
从原料、设备到制品加工、辅料配套、物流运输,全链条“就地解决”。
仙桃无纺布产品参加国际展会
此外,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这五大沿海省份构筑了中国无纺布生产的绝对核心,加上中部湖北在纺粘、全棉水刺领域的强势崛起,成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不可撼动的坚实版图。
这种密不透风的产业集群,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闪电般的响应速度和无与伦比的协同创新力。
订单来了,整个链条瞬间启动,这就是“集群模式”的威力,把“分散的星星之火”,烧成了燎原的火焰。
其二是可通吃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早期受制于他国,原料、设备大大落后,想织什么、怎么织,都得靠进口国外的。
但今时不同往日,静电纺丝设备被研发出来了,生物基PLA、PBS等可降解材料生产线有了,想造什么自己就可以造。
不光是外卖袋,从口罩、湿巾到汽车电池包阻燃层、航空航天材料、高端医美敷料,中国可以一口气包揽,出口覆盖150多个国家。
市场要什么,我就能快速造什么,还比你快,比你全。
不光是品类齐全,中国无纺布也在高精尖上越闯越远,闪蒸法技术、熔喷木浆技术,这些曾经离我们遥远的名词,都成为我们开辟卫生、食品包装新蓝海的掌中筹码。
以闪蒸法工艺制成的医疗防护服
为什么中国能成功逆袭?
核心在于中国庞大且需求刁钻的市场。
14亿人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对无纺布的性能、功能、环保要求日新月异。
本土厂家被需求倒逼着进化,不快,就死;不新,就亡!
为了活下去,为了吃下这块大蛋糕,他们必须疯狂投入研发、死磕技术、优化链条,最终淬炼出能正面硬刚日美巨头的实力。
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一些偶然因素。
2020年疫情下的口罩海量需求,意外成为无纺布技术跃升的强力助推;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对非织造布需求回暖并普遍增长;国内推动经济“质升量长”的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极大促进了非织造布在科技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和应用推广上的爆发。
但无论如何,无纺布早已不是“布”那么简单。
小到远渡非洲的小小外卖袋,大到在军事、航空、交通、医疗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无纺布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中国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扎扎实实的产业生态优势与硬核技术。
1、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答记者问,商务部原发言人
2、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答记者问,商务部外贸司进口处
3、“鼓励生育论”是错的,印度人口一直在增加,可是始终没有成为发达国家、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