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04:25 作者:沧海惊云
10年之后,中美共治世界?,十年后中美关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现在大家的共识就是美国衰落是大趋势,美国衰落的后果就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同步衰落。
但是对于美国霸权的衰落大家都是定性认识,怎么量化美国霸权衰落的时间与节奏,目前还没有人做这个研究。
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支撑美国霸权的核心基础是什么?
是美国军事力量。
如果我们能量化美国军事力量衰退的时间与节奏,就可以同步得出美国霸权衰落的时间与节奏。
1 美国的衰退
根据现有的资料,美国军事力量衰退的时间与节奏是可以量化的。
我们看看美国装备的老化退役情况。
先看看美国空军。
美国空军轰炸机平均机龄47.95年,战斗/攻击机平均机龄27.94年。
除去问题频频的F35机队之外,其余飞机平均机龄均高于30年。
此外,美国空军预警机平均机龄42.98年,大型有人电子侦察机平均机龄近60年,最年轻的RC-135W,也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了。
还记得2001年南海撞机的主角EP3A吗?
哪怕被中国大卸八块了,美国人仍然舍不得废弃,运回去重新修好一直用到2024年才退役,可见美国大型特种机的稀缺。
还有美国引以为豪的空中加油机队,459架大型加油机中,只有约10%是新造的KC-46A,有80%是平均机龄达到60年的KC-135系列。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机龄的机队,还能飞几年?
2026财年,美国空军打算买进47架F-35战斗机,但在大幅度缩减新机采购的同时,又向国会提出了退役340架战机的申请。
要知道,2025年,美国刚刚退役了所有162架的A10攻击机!
增加47,退340,照这个速度退下去,10年后,美国还有多少飞机?
就算特朗普硬生生推出了F47六代机计划,把合同强塞给了波音,但以现在波音的真实水平,到底能不能在10年后把F47造出来?又能不能与中国的两款六代机相抗衡?
还是没准的事情。
海军的情况也差不多。
现役的10艘尼米兹级航母,按50年寿命计算,其中4艘将于2035年到寿。
如果美国想保持现在的航母规模的话,就必须在未来10年内完成CVN-79、CVN-80、CVN-81、CVN-82共4艘航母的建造和入列工作。
可是实际上如何呢?
按照计划,第二艘福特级CVN-79肯尼迪号本来应该在今年7月服役。
但根据美国的海军计划文件,肯尼迪号又又又又放鸽子了,计划推迟到2027年服役。
到那时候,肯尼迪号距离开工已经过去12年了!
就算2027年美国能将肯尼迪号造出来服役(我对此非常怀疑),也意味着美国目前一艘航母建造周期超过12年!
肯尼迪号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后面3艘了。
所以,10年后,美国11艘航母,4艘退役,能新增2艘(79和80)就不错了。
如果刨去平时维护保养和大修的5艘的话,美国可能只有三四艘航母能用了!
更关键的在于,目前唯一一艘入列的福特级CVN-78,对F-35C的适配工作始终做的不好。
今年的作战部署任务时,甲板上摆放着的仍然是F/A-18战斗机。
这也就意味着,福特级虽然被称为是新一代的美国航母,但其打击能力并没有比上一代强太多。
反而是因为电磁弹射系统不成熟,出动效率相比尼米兹级还降了!
然后是大中型水面有人舰艇。
美军现存全部13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中最年轻的服役于1993年,舰龄31年。
现役全部73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中有30艘服役于2000年及以前,到2035年将有近半数舰龄达到或超过35年。
这个岁数的驱逐舰,基本已经不堪用了。
这些舰艇退役后,美海军长期保持的数量和质量双重优势,将会一去不复返。
虽然特朗普从上一任期就开始搞“355舰队”计划,无奈美海军在大型舰艇发展方面,走了很多的弯路。
当前朱姆沃尔特级成为了华而不实的摆设,濒海战斗舰则沦为了一种时代的错误产物。
至于美国痛定思痛想用数千吨的护卫舰弥补缺口的星座级护卫舰,哪怕有欧洲现成的方案,可到现在设计图纸都还没搞定。
陆军的情况更不用说。
美国现在似乎已经不知道怎么发展陆军了,自从M1系列坦克停产之后,美军已经20多年没有新的坦克计划了。
虽然各种下一代陆上作战系统搞了不少,但没有一个真正落地的。
所以起码到现在,美国陆军装备的水平,和十几年前没有太大区别。
更关键的在于,美国军工生产能力的持续崩塌。
自从美国90年代推动供应商合并之后,美国主要军工企业从50多家缩减到了10家。
这样一来,这些企业没有了竞争,就不会追求创新最大化,只会追求利润最大化。
只想小修小补地赚钱,从不想冒着风险去研发创新。
这一点,从波音在2025年还在生产50年前设计的F15机体,就能看得出来。
就算搞出一些新机比如KC-46加油机,波音公司也多次拖延交付,交付的飞机存在油箱泄漏等质量问题。
所以,美国的军工复合体的垄断本质,导致美国军工产业陷入“高成本—低效率—弱创新”的死循环。
再加上去工业化已久,老技术工人退休以及新一代技术工人不擅长使用老设备等原因,美国的军工已经拉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不信我们看看俄乌战争中捉襟见肘的155炮弹生产和爱国者导弹生产,如果美国还保持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哪会如此窘迫?
这就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美国这些老旧的装备退役后,美国军工行业能不能补上这个缺口?
大概率是不能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之重器航母,美国现在只有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能造航母。
这个造船厂是美国唯一可建造航空母舰的造船厂,目前能造航母的船坞只有1个。
按照CVN-79需要12年的周期(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这四艘航母造完,可能要48年了。
我们都知道,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是军事霸权,军事霸权的基础是美军,美军的基础是装备。
当装备老化退役,新装备又顶不上来,那带来的必然是军事力量的大幅度下降。
按照现有的资料推算,10年后,美军整体军事力量大致只有现有军事实力的一半左右。
军事实力衰退一半,美军就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
有美国媒体估计,到2035年,美军将被迫裁撤40%的海外基地,太平洋舰队航母打击群从5个缩减至2个,中东常驻航母编队彻底撤离。
这也就意味着,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道安全网将出现战略真空,地缘政治版图将出现重大变化。
这样一来,中国的机会就来了。
2 秩序的底层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前全球贸易的底层支撑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现有国际秩序。
这个秩序由两点构成:
第一,是美国通过各种机构将全球产业链切割为一个等级机构,让美国躺在金字塔顶赚钱。
举个例子,前不久美国解禁了H20芯片的对华出口。
中国要花十几万买的H20芯片,一片成本才多少钱?几千块钱。
这是何等的暴利?
还有航空发动机,一台动辄几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
哪怕中国的C919,也必须依靠美国航空发动机,否则人家就不给你发证。
就这样,美国把持了几乎一切商品的高附加值环节,将组装制造等低端环节分配给发展中国家,形成“大脑与手脚”的全球分工体系。
然后,再通过全球贸易体系,来让美国用高利润产业和低利润的剪刀差,一方面攫取巨额财富,另一方面获取廉价的商品。
为什么那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都想去美国打工?就是因为如此。
第二,货币层面。
美元占国际支付份额43%、外汇储备的58%,通过绑定石油结算和76种大宗商品定价权,形成了金融霸权闭环。
这样一来,美国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转嫁危机,收割全世界。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输出通胀,随后的加息周期又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逃和债务危机。
说白了,这一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的机制——
各国必须储备美元资产来应对贸易需求,美国只需印刷钞票即可换取实体商品。
显然,在这一体系中,美国占了大便宜。
那么,这个不公平的秩序,是怎么维持这些年的呢?
答案很简单,秩序的底层逻辑是暴力(军事力量),过去全球秩序是依靠美军来提供的。
具体来说,就是美国在全球拥有800多个军事基地,11艘航母战斗群控制着16个关键海运通道。
这样一来,当国际秩序遭遇挑战时,美国的武力成为最终仲裁者。
比如,当日本商品冲击美国经济时,美国用驻日美军作为威胁,逼日本签了《广场协议》,最后导致日本一蹶不振。
比如,当欧元诞生威胁美元地位的时候,美国又发动科索沃战争,打击资本对欧元信心。
再比如,美国之所以对伊拉克动武,名义上是“反恐”,但其实也只是为了维持石油美元的深入绑定罢了。
还有最近1年美国发起的护航行动,说白了也是为了维持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罢了。
美国得了便宜还卖乖。
比如特朗普一直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自己花军费,是为了保护别人。
其实实质上,这都是为了美国自己建立起来的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罢了。
但问题在于,这种秩序靠美国军力来守卫,一旦美国军力不济,这个秩序还能运行下去吗?
前文讲了,美国军力可能在未来10年面临一次腰斩,而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
那么,全球秩序缺失部分靠什么支撑呢?
这个缺口大概率是中国来填补。
3 改造非推翻
当然,中国填补缺口,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军力在未来十年,超越美国。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达到这一点没什么问题。
毕竟中国别的不敢说,要论军工产能,那真是手拿把掐。
先看看海军。
目前的大国重器航母,前期福建舰的技术探索已经基本完成。
电磁弹射非常给力,熔盐堆相对美国的压水堆也先进一代,下一步就是批量生产的问题了。
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能造航母的干船坞有两个,分别是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
虽然一艘航母的建造工期在3-4年,但真正在坞建造时间,2年差不多就够了。
那么南北两个厂同时开建,10年搞出6条航母没啥问题!
再加上已经有的3艘航母,中国就有了9艘航母。
美国那边呢?
哪怕美国浑身解数,也不过7—8条的样子了。
而且,中国还有076这个准航母。
作为固定翼舰载机的备降机场,也能当无人机航母用,直接进行无人轰炸。
更妙的是,076的建造难度很低,全国有很多造船厂可以造,十年时间搞出10条一点问题都没有!
和航母一搭配,就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其他主力舰只的情况也差不多。
根据网传的造舰计划,未来可能会有两个批次的055下水,也就是16艘,加起来一共30艘。
至于052D,现在是38艘,未来十年052D以及后续型号DL/DG总量可能会达到50艘以上。
这样一来,不算核潜艇,起码水面舰艇的数量,就已经超越十年后的美国了。
再看空军。
现在中国歼20和歼35的产能,差不多一年有100架,10年就是1000架。
再配上已有的机队,中国在10年后,将拥有世界第一的隐身战斗机群。
而且这些机队机龄都很新,不仅可以碾压绝大部分国家,对上美国空军也会占据彻底的优势。
更不要说10年后,中国歼36和歼50,也都能服役了。
除了战斗机,美国空军优势最大的一点,就是其辅助飞机非常多。
比如电子战飞机、运输机、侦察机以及预警机等等,中国呢?一直是歼击机多,辅助飞机少。
中国军队在解决大型机平台问题后,这些问题也不复存在了。
比如运9和运20平台成熟后,中国的预警机、电子战、运输机、加油机等等也都不存在问题了。
然后是火箭军。
洲际导弹射程已经够了,未来十年到了扩充核武库的时候了。
到2035年,中国可部署核弹头数量可能会接近1000枚。
最后还有陆军。
陆军除了坦克装甲车和武装直升机可能会例行换代更新之外,其他编制和装备不会大动,但无人装备会大量增加。
比如,每个步兵班都会普及无人作战装备系统。
由一个战斗机器狼+2个作战无人机+若干个自爆无人机配合士兵作战,外骨骼装甲也将会是步兵的标配。
可能在未来,中国会用机器消耗能替代人命消耗,敌人就会体会到什么是来自工业大国的震撼。
更关键的在于,当2025年美国的无人机第一次投下手榴弹时,中国已经在内蒙古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无人机作战展示了。
俄乌战争已经证明,谁拥有无人机产能,谁就能赢,那么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跟中国比无人机产量?
无人机的普及,将全面改写世界战争形态。
比如之前美军总是强调制空权,但我们的六代机+4架忠诚僚机往天上一飞,一架架忠诚僚机也拥有了空战能力。
根本不用六代机出手,忠诚僚机往前一飞就把活给干了!
目前,如果开足马力的话,成飞产业联盟可实现年产量300架FH-97A忠诚僚机,单机成本已压缩至F-35的1/40。
到时候谁还和你打近距离空战啊!你根本没法近前!
海战的情况也差不多。
根据中国航天科工虹云工程计划,2028年完成300颗卫星组网,覆盖全球。
这样中国就可以部署大量AI的无人船,以半潜的状态伏击美军舰队。
只要部署得多,就能将美军舰队困得动弹不得。
这就是中国十年后面对美国,在基础武器数量规模都势均力敌的前提下,以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对美国形成的碾压态势。
当然,这也不能说明中国一旦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一定能取得完胜。
一方面是美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各种战术导弹还是不缺的。
另一方面是有一点咱们比不了,美国有全球盟友体系,还有海外军事基地优势。
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
在不动用弹道导弹的情况下,美国通过战术空军对中国进行防区外打击,最方便的方案就是像这次B2轰炸伊朗那样,远程奔袭。
比如从本土出发,在夏威夷以东和以西分别进行两次空中加油,然后在关岛附近再进行一次空中加油,经过菲律宾基地起飞的加油机再次加油后,抵达中国领空200公里处(太近容易被雷达锁定),发射防区外武器,然后或者降落日韩空军基地,或者原路返回。
反过来说,如果中国要对美国本土发起打击,在不动用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导弹的情况下,是做不到的,哪怕10年后也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你的轰炸机飞不了那么远,路上也没这么多基地给你的加油机用啊!
就算美国因为战略收缩会放弃很多军事基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军事基地就会让中国用啊!
这样的情况下,中美可能会进入一种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均衡状态。
那么也就意味着,综合全球军事影响力大致是中美一半对一半。
巧了,对于现有国际秩序,中国其实并不想彻底砸碎。
就像王毅外长所说的那样:“这些年,总有人说中国要改变秩序、另起炉灶。但中国是在现行秩序中发展起来的,是这一秩序的受益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愿望,推动这一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事求是的说,美国建立的国际贸易规则,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最大的能源与矿产输入国,其实也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受益者。
只不过在这套秩序中中国分配的利益远远不如美国而已。
比如美元建立的美元支付体系,中国也不想彻底推翻另起炉灶,毕竟中国有那么多外汇储备和美债。
只需要在这个支付体系中,增加人民币交易比例,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资金组织中提高人民币话语权,如果能达到与美元基本平起平坐的地位——
中国也就满足了。
所以,中国只会深度改造现有的国际经贸秩序,而不是彻底推翻这个秩序。
这样一来,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变成全球秩序变成中美共同维护的局面,也就是中美共治世界的局面。
至于美国军力全球收缩之后带来的军事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中国可以补上嘛!
比如菲律宾海域出现了海盗?那中国海军自然义不容辞!
比如胡塞武装封锁红海?那中国自然也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劝说”胡赛了。
比如在印度洋甚至是大西洋,出现了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了贸易物流,中美都是可以组建联合舰队去“执法”的。
毕竟,维护全球秩序的稳定也是维护自身的利益,这对于中美都是有利的。
4 竞争与合作
中美共治世界之后,会怎样呢?
首先,就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基本完成。
当中国突破光刻机、大飞机、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瓶颈时,美国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
美国已经没法再靠科技霸权来卡中国脖子了。
这样一来,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就会从零和博弈转向竞争与合作交织的新阶段。
因为中美都清楚,尖端技术的突破成本高昂、风险巨大,与其相互封锁损耗,不如在特定领域寻求优势互补与成果共享。
所以,在中美共治的态势下,一个更趋理性、更注重实际利益的科技产业生态可能会形成,为全球创新注了新的活力。
那么,挣脱了科技束缚的中国力量,其全球影响力会如水银泻地般自然渗透。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在充满潜力的全球南方,中国凭借无可替代的工业制造能力、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雄厚的资本实力,赢得更深厚的信任与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制造”不再仅仅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更代表着可靠与先进,更深入地融入全球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同时,中国的资本与项目,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参与伙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转型。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理念,因其契合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稳定与繁荣的核心诉求,其吸引力与认可度与日俱增。
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时,中国的声音也不再被忽视,而是成为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建设性的关键力量。
联想到前期中国建立的国际调解院,可能就会成为取代海牙国际法庭的角色。
当然,困扰中国几十年的台湾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了。
美国退出东亚,台湾还有什么胆量和实力抗拒统一?
所以,我们会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掉台湾问题。
这种经济与政治能量的外溢,最直观的结果是一个空前壮大的“大中华经济圈”的崛起。
这个经济圈的范围,可能会超越传统东亚概念。
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中华经济圈”像一条强劲的纽带,将中亚富饶的能源资源、东盟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东亚(包括日韩)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中东重要的战略伙伴紧密串联起来。
这个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巨型经济循环体,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市场规模、高度完备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互联互通网络以及不断深化的区域协作机制,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最具增长动能的经济引擎。
这个经济圈内贸易、投资、技术交流与人员往来空前活跃,其脉动不仅驱动着区域繁荣,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而强大的动力源。
经济格局的重塑,必然强力推动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重构——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迎来历史性飞跃。
依托中国庞大的全球贸易网络,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有望大幅跃升,可能会达到30%-40%。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民币将与美元一样,成为国际贸易主流货币,也会成为很多国家外汇储备的关键选择。
国家实力的跃升,最终也将化为普通人手中实实在在的便利。
一个最令人欣喜的变化是:
中国公民的全球通行便利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时候,基于对中国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对庞大中国消费市场与投资力量的积极争取,以及日益紧密的双边关系,全球大部分国家将向中国人敞开大门。
无论是跨越洲际的商务洽谈,还是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国际旅行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
全球免签,对中国公民而言,从憧憬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中美从“谁主导谁服从”的零和博弈,转向“谁失控谁补救”的危机共管,这就是“中美共治”格局下可预见的未来图景。
当然,中美共治,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而是大国博弈从体系性对抗转向更可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彼此的磨合中探索着更具包容性和实效性的方案。
这既是对过往对抗逻辑的超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现实层面最有力的践行与诠释。
这幅美好画卷,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2、抛开事实不谈,武大肖同学就0.1点错都没有吗?,武汉大学肖潇
3、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都能种地了,是不是中国就不缺粮食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能种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