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难,而且越来越难”
“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非常困难,而且越来越难。”地缘政治分析师塞巴斯蒂安·康廷·特里略-菲格罗亚(Sebastian Contin Trillo-Figueroa)表示,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绝非运气”,而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将稀土视为战略资产,持续投资开采、研究、提炼和制造形成的。
而中国领导人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样的著名论断。自那时起,中国依托于其庞大的稀土储量和规模经济,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稀土储量,尤其是南方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中重稀土元素矿床,它们在高端磁体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往往并非以纯金属形式存在,而是分布于复杂的矿石中,尤其是中重稀土多以离子态存在,肉眼难以辨识。
因此,提取和分离过程至关重要。美国在20世纪中期率先开发出提取方法,但中国先是1969年在江西发现一处稀土富集矿床后,1980年代又研发出更低成本的硫酸溶液提取法。
中金公司2023年的研报称,中国稀土原料出口从1981年的2800吨增长到1995年的2.7万吨,首次超越美国。中国稀土行业的迅速扩张和竞争性定价逐步淘汰了海外竞争者,美国自1994年起成为稀土精矿净进口国。
新加坡亚太经济研究公司(Asia-Pacific Economics)首席执行官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家战略性投资,使其成为全球低成本稀土处理中心,其他国家难以企及。
《南华早报》称,同时,中国相对较低的电价也有利于支持高能耗的冶炼环节。东海证券上月在研报中指出,中国控制了全球90%的稀土冶炼与分离能力,以及69%的稀土合金冶炼能力。稀土冶炼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如果在欧洲或美国设立类似的项目,电力成本往往会比中国高出数倍”。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这些政策促使全球磁体制造商将生产线迁往中国,帮助缩小技术差距,并加速了中国在下游磁体制造领域的布局”。
1998年,美国麦格昆磁公司被中国投资者收购后,在天津建立工厂。2003年,该公司关闭了其在美国的最后一间工厂。2000年,日本精工爱普生也将其全部粘结钕磁体生产迁至中国,并与中科三环合作。港媒指出,如今,中科三环已具备生产音圈执行器的能力,这种由磁场和线圈驱动的线性马达曾长期被日本垄断。
中国通过长期发展全产业链,已牢牢确立其稀土行业地位。现在,中国稀土企业已更进一步,开始着手用科技赋能,构建“绿色+智造”双轮驱动的现代化生产体系。
据报道,2024年10月,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作为包钢稀土产业发展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绿色发展水平最高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通过创新开发一流的浸出工艺,引进先进的萃取分离技术,并集成自主研发的领先工艺技术装备,构建了业内顶尖的生产体系。其独家设计的“三废”治理技术,实现了氨碳循环利用、尾气超低排放、废水循环利用及有价元素全回收利用,极大地提升了绿色发展水平。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如今想复兴本土稀土产业,挑战中国主导地位,仍需数十年。
目前,除了五角大楼对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的投资外,苹果公司也与其签订了价值5亿美元、为期四年的稀土磁体供应协议。芒廷山口材料公司今年1月宣布,已开始试产车用烧结钕铁硼磁体,并启动钕镨金属的生产。
“现在美国是通过强力重新进入市场。”特里略-菲格罗亚分析称,这不再是商业行为,而是国家安全工程,“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的项目仍不完整,但对他的支持表明美国打算不惜一切代价重建整个稀土供应链”。
除了在本土加大投资外,美国还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欧洲克里蒂卡尔金属公司(Critical Metals)6月宣布从美国进出口银行获得了1.2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格陵兰南部的稀土项目。同月,美国资源公司(American Resources)与一家印度公司合作成立合资企业,专注于回收报废产品中的稀土磁体并提取稀土元素。
然而,绍矿资源公司董事总经理庞超贻分析指出,美国选择的合作伙伴在整个产业链中“落后太多”,即便“美国或其他国家能完成基本工作,但最终仍需在整个过程中使用中国提供的设备”。
庞超贻解释说:“磁体制造对许多国家来说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因为当前仅中国与日本掌握核心技术,甚至日本三大磁体制造商都是在中国完成主要生产工序的。”
在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中国一贯秉持负责任、非歧视的态度。中国外交部此前多次回应称,中方愿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继续加强出口管制领域对话合作,维护世贸组织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稳定。
2、成都世运会 | 期待荷球在成都世运会精彩绽放——专访荷兰KV瓦赫宁根俱乐部主席范鲁斯特-范阿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