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论持久战》| 打破了思维定势

时间:2025-08-08 00:16 作者:林木儿

《论持久战》| 打破了思维定势

 来源: 寒牛出栏微信号   作者:寒牛出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老蒋实施片面抗战方针。

  战争打了十个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后来虽然取得台儿庄大捷,但无法逆转总体上的消极防御作战态势,军事失利,国土沦陷,丢了大半个中国。

  当时国内舆论复杂,失败主义者,四处散布亡国论,悲观情绪弥漫。机会主义者,又炒作中国速胜论,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日本,有些人盲目乐观。这样一来,普通民众都不知道听谁的,失去了判断。

  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演讲,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不仅打破了军事上的思维定势,还为全国军民指明了抗战方向。

  正如恩格斯说:“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1

  1938年5月,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全文围绕持久战战略,毛主席展开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第一,毛主席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采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的根本原因,剖析了中日战争是打持久战的内在根据。从哲学上,把打持久战的逻辑讲清楚了,非常具有说服力。

  第二,毛主席把持久战的整个过程,合理地设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对峙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做了大线条的分析,描述了中日战争发展的轮廓,让人们看清了中日战争发展的大趋势,消除了大家的迷惘。

  第三,毛主席围绕持久战这个战略,制定了抗日战争之政治、军事、经济、党建、民运、文化等政策方针。其中,重点讲到主观能动性、政治策略、军事战略战术、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四个问题。

  比如《能动性在战争中》,主要强调在客观条件许可下,要积极发挥自觉能动性作用,以最大限度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比如《战争和政治》,主要阐述政治与战争的辩证关系,强调政治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比如《抗日的政治动员》,阐述人民战争的意义,政治动员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开展政治动员。

  比如《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战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战中的决战问题》主要围绕怎样打持久战,来讲军事战略战术问题。

  第四,毛主席在著作中提到一个核心思想——人民战争思想,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比如《兵民是胜利之本》,主要阐述为什么要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强调兵民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历史作用,以及人民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毛主席看来,民众是战争人力的源泉,民众是战争物力的补充渠道,民众是战争财力的重要依靠,民众是战争中精神力量的重要支撑,民众是军事信息、地理向导和后勤运输的重要帮手。

  从内容结构上讲,前两点内容,主要围绕“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来加以说明;后两点内容,主要围绕“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来加以阐发。

  我们要理解《论持久战》,不仅要了解著作中的哲学原理、政治策略、军事战术和人民战争思想等内容之外,还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理解它诞生的原因,才能读懂它的精妙、光辉与伟大。

  否则,很能理解它的经典不朽。

  2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当时,很多军事指挥员,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古典兵法《孙子兵法》等军事思想的影响,脑子里会生产一些固有的军事思维。

  比如:“夫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

  战争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认为战争拖得越久,打得越久,就对国家越不利。

  在这种军事思想下,很多指挥员是支持“兵贵神速”,反对打持久战,希望通过几场大战役,或打几个大胜仗,歼灭日军主力兵团,就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要打持久战。

  毛主席洞察战争时局、冷静客观分析,科学系统研究,另辟蹊径地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逆向军事思维,没有被中国传统兵法思想所束缚。

  伟大的军事家,都有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套路打仗的气质。

  比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知道可以作战或不可以作战的,能够取胜;懂得兵力多时该如何用兵,兵力少时该如何用兵的,能够取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取胜;以自己的有准备对付敌人无准备的,能够取胜;将帅有治军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干涉其指挥的,能够取得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办法。

  上述预见胜利的五个方法,主要聚焦在将领的军事素养和国君用人不疑两个方面,强调的是军事指挥员的个人能力。却只字未提人民群众的作用,忽略了兵民的力量,对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没有什么概念。

  老蒋就是中毒太深了。

  他熟读《孙子兵法》和《曾胡治兵语录》等兵书,处处模仿书生带兵的曾国藩,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老蒋,精于政治权谋,长于战略规划,笼统人心有一套,却短于临场军事指挥,缺乏灵活应变的实战能力,又喜欢凝神凝鬼,经常干涉军队将帅的作战方针,有微操作大师之“美誉”。

  在思想上,老蒋迷信“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始终把朱毛红军视为心腹之患,把杀人放火的日本侵略者视为疥癣之痒。他深受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影响,宁可把民族利益出卖给日本侵略者,也不允许中国人民对他有丝毫的反抗。

  这是老蒋思想上的落后,带有封建性。

  在政治上,老蒋保护的是少部分的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的利益,并不是保护广大民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此,他害怕广大民众在战争中觉醒,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处处防着人民群众,只敢搞片面抗战。

  另外,他只信任黄埔嫡系将领和中央军,对地方军更多的猜忌、分化和利用。

  这是老蒋政治上的腐朽,带有阶级性。

  在军事战略战术,老蒋采取消极防御战略,单纯为了防御而进行防御,没有利用中国地理上的战略纵深优势,同敌人打灵活的运动战,以弱克强。而是选择同武器先进、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僵硬的阵地战,以卵击石,结果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

  这是老蒋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带有落后性。

  3

  毛主席的军事理念就不一样。

  他在史书中看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领悟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人民群众是水,红军是鱼”人的深刻道理。

  故此,毛主席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论持久战》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开辟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历史先河,同日本帝国主义打了一场人民战争,坚决主张全民抗战、全面抗战。

  毛主席号令八路军,用勇敢地深入沦陷区作战,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用它作为执行战略任务、达到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日军侵略者的战略支点。强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作用,是八路军后方作战的重要依托,让八路军摆脱了历史上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的失败命运。

  以此同时,毛主席还提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战略方针,“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要通过抗日游击战争积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既为抗日持久战第三阶段的战略反攻做准备,也为抗战胜利以后打败反动武装的进攻、实现民主革命时期的总任务做准备。”(《粟裕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90页)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帮助下,八路军、新四军不仅在沦陷区站稳脚跟,还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成为全国抗日的主力。

  以晋察冀抗日根据为例。

  1937年10月,聂荣臻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率领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等3000余人,在五台山地区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在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聂荣臻、唐延杰、舒同、杨成武、邓华、吕正操等人,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和帮助群众,不断发展和壮大了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力量。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到了1945年9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拥有近4000万人口,辖164个县、4个自治(区)县的广大地区。部队从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90万余人。

  在寒牛出栏看来。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成功样板,也是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和游击战战略思想的革命案例。

  据统计:到1940年底,我党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豫鄂边、山东、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等16块抗日根据地,加上陕甘宁边区,共拥有1亿人口,军队达到50万人。

  1941~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给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重大损失。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从1亿人锐减到5000万人,八路军从50万减员到30万人。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奋勇反击,粉碎了日寇残酷的“大扫荡”,并消除了国民党顽军的军事摩擦。

  到了1945年4月,我军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建立了19个根据地,解放区总面积达到95万平凡公里,人口接近1个亿,正规作战军队91万余人,民兵220万人以上。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日寇占领的大多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包围,为进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提供了条件。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统计显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累计毙伤日军52万余人,俘虏日军6000余人,合计歼灭日军约52.6万余人。另外,同期还歼灭伪军49万余人(毙伤)、俘虏伪军51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歼敌数字是一个谜。

  何应钦编著的《八年抗战之经过》统计显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共造成日军伤亡241.8万人,其中死亡48.3万人。

  这个数字水分很大。

  但需要承认一点,老蒋在正面战场组织的20多场大会战,尽管败多胜少,却迟滞了日寇的侵占中国的步伐,为实施持久战战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老蒋实施片面抗战,毛主席坚持全面抗战,结果截然不同。

  正如晚年的毛主席所说:路线对了,人少会有人,没有枪会有枪,也会有政权;路线错了,人再多、枪再多也没有用。”

  4

  持久战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中国军队的思维定势。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讲:

  “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毛主席的意思是说,持久战战略,虽然不能把抗日战争的全部细节说清楚,但是可以把抗日战争的发展轮廓说清楚。为此,很有必要,它能为抗战提供方向指导,这种科学预见,可以避免战略性错误的发生。

  抗日战争,从总体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当时,毛主席这样讲,很多人都半信半疑。

  但战争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远见,证实了持久战战略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抗日战争的发展途径,在大方向上是按照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剧本在推进,没有半点偏差。

  这是持久战战略的魅力所在,这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光辉所在。

  什么是战略?

  战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军事战略,意为筹划与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二是泛指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在经史子集中,大家看到的“庙略”、“大略”、“远略”、“宏谋”、“远算”、“宏图”等词语含义,就与当今的“战略”之内涵相近。

  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思想:有关于战争准备的先胜思想,有关于用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全胜思想,有关于用战争手段获得胜利的战胜思想、有关于地缘政治策略的远攻近交思想。

  但持久战思想,首次在中国军事思想上被系统化阐述,还是在毛主席《论持久战》之中。作为一部军事著作,它不仅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原理,还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圣王之道。

  如今,《论持久战》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著作。

Top

1、观网的能人啊,水管漏水怎么办?,管网漏水怎么处理

2、韩餐我是真的吃不饱,你们呢?

3、超150万车主免费升级: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再进化,亏电油耗刷新至2.6L,比亚迪dmi2.0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KZR/detail/mstkrx.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