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19:01 作者:放羊的小鸡
国产片为什么越来越命苦,国产影片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今年暑期,什么片最忙?
“牛马”。
代表着社会流行文化和大众心理的电影,正向我们展现出当下年轻人最共情的事。
《长安的荔枝》。
唐朝基层公务员李善德揽活赚钱,结果成了背锅侠,头发都熬白了。
《戏台》是怨种乙方被甲方改方案逼疯。
《浪浪山小妖怪》是要跳出考编,自主创业,即使归来仍是nobody。
甚至打着互换身份为卖点的《奇遇》,也要让男主换个更年轻的灵魂,继续上班。
当代牛马,在电影里寻找着共鸣。
而抓住这种情绪,已经成了国产片,尤其是国产片宣发的重中之重。
这会是电影/我们的出路吗?
01
国产“牛马电影”打响的第一枪。
23年底,一部《年会不能停!》成了跨年档期黑马。
听不懂的职场黑话、窒息的公司裁员,都写出了十足的喜剧效果。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盯上了“打工人”题材。
但如果选取最近两年,有明星,有话题度的片子,代入主人公的情境,你会发现,竟然越来越窒息。
《逆行人生》《胜券在握》里,你是元老级员工,公司却毫不留情裁掉你,要么去送外卖才避免家庭停摆,要么和公司斗智斗勇争取权益。
总之,人到中年,要顾及的东西比年轻人多多了。
《诡才之道》,你都已经往生做了鬼,却还要接受KPI考核、评选,要吓足够多的人,才能继续在鬼界待下去。
除了这些华语地区的影片,国外同样逃不出职场魔掌。
日本那边《最后的里程》受不了高强度加班,所以跳向了不停歇的流水线,韩国那边《未知的首尔》,考上编的学霸也被职场霸凌逼到想跳楼。
甚至好莱坞的《编号17》《异形:夺命舰》,都到了上太空的年代,你依然是大公司用完即弃的耗材。
总结下来,这些电影都在做同一件事——
强调你的身份:苦命的打工牛马。
国内牛马电影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印证着社会结果的变迁。
随着城市化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扩招。
相比上一代人,现在的年轻人中,都市职场人的比例更高了。
当他们成为了观影主体后,自然要求反映自身境况的电影出现。
△ 2024年的《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如今的主流观众的年龄、地区分布,正是大城市的上班族。
而另一方面。
随着内卷、阶层分化等问题出现,人们在职场中的获得感降低。
厌弃自己一身“班味”。
吐槽自己是工位上的“牛马”。
这就注定了,牛马电影两大主题——
批判和解压。
前者需要思想性,后者需要娱乐性,缺一不可。
比如,在《年会不能停!》里,同事们都害怕被胡健林叫到名字,因为在大家的传闻中,老胡已经成了掌握员工生杀大权的人。
《诡才之道》里,当了鬼的同学始终达不到上级定的“鬼吓人KPI”,反倒是她笨手笨脚摔得满脸血,才终于吓到人。
这些都对应着现实里,随时被裁、完不成KPI的压力。
看起来足够讽刺,也尖锐。
但在这些对应现实压力的文章做得越来越多,观众的笑声却逐渐变小。
因为他们产生出了对待工作的同款情绪:麻木。
牛马打工人电影就像是一杯美式咖啡,就算已经成了当代上班族的标配。
但它能做的也只是缓解疲劳而已,不可能让人真正活过来。
人们对它的态度,也从需要它,变成了不得不喝它。
02
现在的观众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无数片方、创作者绞尽脑汁,也没法得出确切答案。
一方面观众需要电影作为嘴替。
另一方面,又容易被电影触发上班PTSD。
就像《长安的荔枝》。
原本设计好的笑料桥段,却刺痛了不少观众的神经。
而在以前的电影里,创作者的操作空间似乎更大。
十多年前的“浪漫”打工片,《杜拉拉升职记》里,有段职场厚黑学的描写。
公司临近装修,上司因病请假,主持装修的活落到了杜拉拉头上。
在装修工作一切顺利地完成时,上司“凑巧”地痊愈回来了。
一出一进,表彰轻松到手。
事后,上司也不忘私下奖励杜拉拉,承诺给她升职。
这样“吃一记巴掌,再给一颗糖”的情节,便把被压迫的打工人,诠释为了努力终会有回报的奋斗者。
对打工人来说,这就是美化了伤口,还要让你欣然接受。
可如果放到现在,不仅伤口不能被这样“歪曲解读”,还必须把上位者的丑恶嘴脸拍出来。
甚至,要把造成这伤口的罪魁祸首——结构性问题清楚展现出来才行。
这就是如今的现状,观众已经免疫了童话。
但在某种程度上,所有指向系统性的、结构性的表达都成了禁区。
所以创作者们只好退而求其次。
把故事搬到古代,或是主打包袱段子,不做深刻批判,以及用动画、神话题材包裹……
后撤出一段安全距离,以便让故事安全落地。
但这后撤,也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只好通过一遍又一遍强调你的打工人身份,来重新拉近距离。
在这些“借古讽今”的壳子里。
大家不想要看到,自己的模样,和所处的环境,被简化、改造成了无公害的寓言。
因为任何当下的、切实的描写,都有可能关系到现实的选择,才是建立新的共情的关键。
甚至可以说,观众的需求从以前的获取安慰,变成了寻求解决方案。
然而这样的需求,如今的创作者们难以满足。
以描写贫富差距,抨击社会而闻名的奉俊昊,在《编号17》里,也只复刻了一个太空独裁版的特朗普来当靶子,大反派葬生于烟花一样的爆炸里,但困境依旧存在。
《年会不能停!》的结尾,公司结构臃肿、高层腐败的真相好不容易在年会上被曝光。
但还是依靠知晓了一切的董事长在最后时刻空降,向员工们作出“未来会变好”的承诺。
虽然这些困扰着打工人的难题似乎被解决。
但观众的情绪却在此刻泄了下去,因为这些结局没能直击要害。
看起来就是个无解题。
都说现在的打工人电影,就像是在给观众照镜子。
可观众发现电影里的人越来越像自己时,潜意识里也不会想看到,这不堪的现实仍然存在。
说到底。
人类就是一种既渴望,又害怕照镜子的动物。
因为大家总是会希望,镜子里呈现的,是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03
所以,打工人电影是走入了死胡同吗?
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回到过去。
在电影史上,这类题材其实一直存在。
并且如果一路梳理下来,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的打工人电影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1930年代。
卓别林作为早期电影技术的集大成者,他在《摩登时代》里构建了一个典型的工厂。
开篇的一组蒙太奇,就把走入工厂的工人,比作了被圈养的羔羊。
在这里,一切关于打工的描写都很原始,也更深刻。
比如,主角夏尔洛的工作,就是打螺丝。
但传送带上的螺丝是什么部件?工厂生产的是什么产品?
影片没有交代。
因他这样的底层劳工的劳动早已被高度模块化,所以看起来毫无意义。
在另一幕中,工厂为了提高进餐效率,拿夏尔洛试验自动喂食机,他倒霉地碰上了机器故障。
机械手臂不停折磨着他,所有人都在争论怎么修好机器,却没有人关心夏尔洛还被绑在机器座椅上。
他就是那颗可以被替换掉的螺丝。
而到了这一段落的结尾,夏尔洛被彻底逼疯,变成了比机器更抽象的存在。
他不受控制地捣乱,毁坏了工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才露出了久违的,只有在活人脸上看得见的笑容。
此时的世界尚还年轻,而卓别林已大胆指出了这个庞大机器运转时,人们各种不适应的症状。
1950年代。
影响了全世界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在《生之欲》里继承了卓别林的想法。
渡边,一个看起来没有被工作侵蚀的上班族,在政府市民科全勤工作了三十年。
在他的办公室里人头攒动,文件堆积如山,却看不出他们到底在忙什么。
当一件实际的事务出现时,他们不是落实解决,而是继续维持着看起来忙碌的状态。
市民联合请愿要把社区臭水池填平,改造成公园,请求申请书像皮球一样在各个部门之间踢来踢去。
直到渡边查出了自己身患癌症晚期,他才想到,可以用最后的时间把这个项目完成。
黑泽明就像一名医生,给高速发展的社会机器拍出了它的X光片——
这些每日“忙碌”的上班族,早已和社会机器融为一体,患上了一样朽化的病。
1980年代。
香港电影的初代喜剧之王,许冠文的目光也一直放在都市打工人身上。
如《卖身契》《半斤八两》《摩登保镖》等等,但他没有把共情建立在讽刺工作内容上,而是时刻关注着人的处境。
尤其是《摩登保镖》里的一幕。
保安队长老周在游轮上发现了偷渡客,他打着石膏的受伤手臂,就像机器人一样挥动挥动着将他们驱逐。
他还自有一套说辞把他不留情面的机械工作行为合理化。
“香港就是一艘小船,多几个人就会沉掉了。”
可当手下的小龙偷了公款解救偷渡女孩,面临牢狱之灾时,老周市侩冷漠的眼神变得温和,他掏出自己的退休金,堵上了公款的窟窿。
在许冠文眼里,打工人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认死规章制度的,因为在被机器变得冰冷之前,人性才是原本有温度的东西。
2000年代。
电影已经发展成了高度娱乐化的消费产品。
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展示了世界的另一面——用真实互殴来发泄情绪的地下活动。
俱乐部创始人,主角杰克眼见着他的信徒制造暴力与混乱,情况逐渐失控,最后竟想要炸毁银行大楼抹除债务。
对观众来说,这样的发泄看起来的确很“爽”。
但如果回到故事开头,你会发现,杰克就是个标准的泡沫经济时期的上班族。
他长期失眠,在杂志上挑选高档家具填补内心空虚,一如他的另一人格泰勒说的,“你拥有的东西不能代表你”。
他只是被工作异化的千万个普通打工人中的一个。
在这些影史留名的电影里,往往打工的苦不是重点,牛马身份也不是情绪落点。
而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在试图强调,天生自由的人性与机械化的系统之间的对抗。
并且在这些电影里,观众得到的也不是一把砸碎枷锁的锤子。
而是一盏在枷锁下,照亮更多东西的灯。
或许是从保住工作,继续苟活的焦虑里跳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
或许是跳出某种身份符号,看见另一种生存状态。
所以,打工人电影会一直存在,牛马的身份也仍会是主题。
只不过,遇冷的市场会更快速地变换形态,调整策略,产出新的电影。
到时候,它是会把现实的丑陋面剖得更深?还是让我们进入新的幻觉?
都还存在变数。
但可以确认的是。
到时候这些影片的受众,依然还是继续在焦虑中奔波的打工人。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1、德雷克海峡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德雷克海峡是哪的分界线
2、股市反映的是预期值,当下经济不好股市就好,当下经济好,股市大概就不会那么好
3、期刊因掉出CSSCI核心库致歉:愧对广大读者、作者、专家的信任,核心期刊被踢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