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特使团抵达北京,下飞机的第一句话不简单,中方回应很干脆,韩国特使到中国
8月24日,韩国特使团抵达北京,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不少关注。他们说,希望中韩关系能够回到正常化轨道上。这个表态听起来很客气,但放在当下的外交大背景里,其实透露出不少信息。
韩国特使团抵达北京
先看这次访问,韩国这次派出的特使团规格不低。团长是前国会议长朴炳锡,随行的还有几位被称为“中国通”的重量级人物。韩联社报道,他们此行的任务除了带来总统李在明的亲笔信,还要传达几个核心信息。一个是表达希望修复受损的中韩关系,另一个则是邀请中方10月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就时间点来说,特使团选择在中韩建交33周年当天访华,本身就是一种姿态,释放出他们很在意这段关系的信号。
过去几年,中韩关系因为“萨德”事件和地缘政治摩擦,确实跌到低谷。2017年韩国决定部署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中方强烈反对,双方的经贸、文化交流都受到严重影响。韩国企业损失惨重,韩流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也被明显削弱。如今,韩国政府换届,李在明上台后似乎想通过务实外交来修复这些裂痕。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外交动作,更是一个实际的经济需求。毕竟,中国仍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韩关系一旦恶化,韩国经济受伤最深。
中方的回应也非常直接,王毅外长当场表示,中方一直重视中韩关系,愿意和韩方一起坚持建交初心,让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长期稳定发展。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其实把双方的外交态度都点了出来:韩国想改善关系,中国欢迎合作,但怎么做还要看行动。
韩国总统李在明
毕竟从行动看,事情没那么简单。李在明这边派特使访华,但他本人同时在日本和美国穿梭。8月23日他先去了东京,会见日本首相石破茂,之后再飞往华盛顿见特朗普。这个出访顺序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韩国总统历来首访多半优先美国,李在明却打破惯例先访日,再去美,同时又派人去中国。
这一套安排怎么看都有点“一鱼三吃”的意味:对外展示改善韩日关系的决心,对美国表达合作态度,同时也不想冷落中国,所以特意派特使团来北京。这样既避免直接把中国摆在美日之后,又在日美行程的敏感时刻,向中方释放友好信号。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美国对韩国的要求越来越多,特朗普政府在经贸、防务上的要价不断抬高。比如增加韩国防务开支、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加大军备采购、甚至在台海议题上表态。韩国不可能完全照单全收,但也不能得罪美国。另一方面,韩国不愿彻底疏远中国,因为在经济、地缘安全、半岛问题上,中国的作用不可替代。
李在明访问日本和美国
于是,李在明的策略就是两边都安抚:亲自去见美日领导人以显示重视,再通过特使团来北京释放善意。这样既向华盛顿交代,又能让北京看到韩国的姿态。
从李在明的外交动作来看,他确实比前任尹锡悦务实得多。尹锡悦时期,韩国几乎一边倒靠向美国,国内反华情绪被放大,结果导致和中国关系急速恶化,经济上也承受很大压力。李在明上任后则试图缓和,虽然他也要对美国示好,但他更清楚韩国不能失去中国市场。
就拿旅游和人文交流来说,中国去年宣布对韩国游客免签15天,今年韩国也决定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免签。这些都是修复关系的小动作,但效果很直接。双方的互惠措施一旦落实,不仅能带动旅游业,还能缓解民间对立情绪。
李在明派出特使团来北京释放善意
当然,未来怎么走,还得看双方的实质举措。中方会继续观察李在明政府的态度,看韩国到底能不能在美方压力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韩国这边,也要权衡国内舆论和国际环境,找到一个不被裹挟的平衡点。特使团的“第一句话”虽然不复杂,但它是一个信号:韩国想要修复关系,中国也给出了正面回应。接下来,双方能不能在经贸、安全、人文等领域拿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才是真正考验。
2、再不怕美国卡脖子?俄罗斯表示:愿向中国提供先进航空发动机!C919大客机能用吗?
3、“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伟大胜利·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