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8.2分,她的“妈味”被全网夸

时间:2025-07-28 15:05 作者:君临诸天

8.2分,她的“妈味”被全网夸

“中女之美”,这个曾经被主流审美忽视甚至排斥的概念,正从边缘大步流星地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被重视、被讨论、被由衷欣赏的主角。

作者|冼豆豆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在台剧《拜六礼拜》里,钟欣凌饰演的女主角瑞秋,是个疲惫到骨子里的单亲妈妈,与已婚上司在谈一段“不正当恋爱”。

当她与上司的婚外情曝光,惨遭公司无情辞退,而那位出轨的男上司却安然无恙,这道无法忽视的裂痕,映照出婚外情中性别失衡的残酷现实。

瑞秋的遭遇并非孤例。前段时间大连工业大学“开除事件”中,一位女生被推至舆论风暴中心,承受了远超事件本身的指责与污名。社会对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道德审判往往更为严苛,仿佛女性天生就该背负更多“羞耻”。

当“小三”标签贴上,女性便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而那个作为共谋者的男性,却能藏身于“逢场作戏”的借口背后,毫发无伤。这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是社会权力结构在性别天平上的倾斜。女性的身体与情感,在男性主导的叙事中,常常沦为可被轻易牺牲的符号、男性欲望投射的客体,而非拥有完整主体性的“人”。

而《拜六礼拜》里瑞秋被公司开除后,在办公室打包东西时,她拿起那瓶被视为“定情信物”的香水愤怒地泼在上司桌上,并且破口大骂,把这层保护出轨男性的遮羞布一把撕碎。

01

“中女”故事不再需要美颜滤镜

瑞秋失恋后,在闺蜜局上摆烂喝醉、嚎啕大哭,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梦幻的滤镜,只有逐渐模糊的自我和岌岌可危的生活。

瑞秋的故事,戳破了太多关于“中年女性”尤其是“婚外情”的粉色泡泡。她不是电视剧里常见的那种踩着高跟鞋、涂着烈焰红唇、专门破坏别人家庭的“狐狸精”。她只是个失婚失意的单亲妈妈,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是她和孩子的救命稻草。

瑞秋和上司的地下情曝光,结局毫不意外:她被公司像丢垃圾一样扫地出门,而那位有家室的上司,拍拍屁股甩甩锅,一切照旧。

这场景熟悉得让人心寒。现实世界仿佛自带一套运行规则:在男女关系的泥潭里,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最终陷得更深、被污泥糊满难以脱身的,似乎总是女性。那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古老指责,像无形的枷锁,牢牢套在女性的脖子上。

瑞秋的失业,不仅仅失去了一份薪水,更是社会加诸于她身上那层名为“道德污名”的沉重枷锁的一次实体化。

钟欣凌演活了这份沉重里的压抑与挣扎。屏幕上的她,身材发福,眼角有遮不住的细纹,头发随意凌乱,穿着最普通甚至有些土气的宽大衣衫。

她没有在“演”一个悲惨的失意妇女,她就是瑞秋本身:刻在骨子里的疲惫,一双看透人情冷暖却带着一丝不甘的眼睛,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偶尔崩溃又迅速自我修复的瞬间。

钟欣凌让你相信,这就是隔壁那个为生活奔波的普通大姐,她的狼狈、她的强撑、她偶尔闪现的脆弱和温柔,真实到让人心疼。

钟欣凌本人的演艺之路,就是对这个角色最好的注脚。在追求巴掌脸、A4腰、极致“少女感”的演艺圈,她这张圆润的、充满生活感的脸,曾经只能出现在综艺节目里负责搞笑,或者在电视剧里演主角的大姐、邻居、同事、妈妈。

她不是靠惊为天人的美貌突围,而是凭着对生活细微处的观察和体悟,把每个小人物都演得活色生香。

从《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里憨厚可爱的彩香,到《拜六礼拜》里挣扎求存的瑞秋,她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稳稳地站在了女主角的位置上。观众在她身上、在瑞秋身上,看到了无数普通中年女性的影子,即使终日在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中打滚,心中依然有一簇小小火苗在试探性地冒窜。

《拜六礼拜》的珍贵,在于它不回避中女生活的任何一处褶皱和不堪。三个女人,瑞秋、世美、如如,每个周末的聚会,就是一场大型的生活吐槽大会兼心灵急救站。话题永远围绕着那些让人喘不过气的现实:解不开的男女关系结、职场里优胜劣汰的竞争、父母的衰老和病痛……这些话题太琐碎了,但正是这些絮絮叨叨、鸡毛蒜皮的日常,描摹出了一幅“中女浮世绘”。

没有开挂的人生,没有从天而降的霸总,只有三个被生活锤打过无数次的女人,在周末短暂的喘息里,借着一杯酒、一包烟,甚至只是一次抱头痛哭或一次无声陪伴,互相舔舐伤口,确认彼此的存在——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种直面“不体面”的勇气,让台剧在“中女叙事”这条路上走得格外扎实和动人。《俗女养成记》里那个在台北混不下去、逃回台南老家的“剩女”陈嘉玲(谢盈萱 饰),她的慌张、她的自嘲、她与家人和故乡的重新磨合,哪一点不戳中北漂沪漂们的心?

《影后》里杨谨华扮演的过气女明星,在浮华名利场和平淡现实间的巨大落差中挣扎、迷失,最终找回演戏的初心,那份复杂与真实,超越了简单的励志。

还有《忘了我记得》里的程乐乐,面对失智的父亲、失望的伴侣、失序的生活,她越战越勇,让观众笑了又哭。

这些故事里的女性,不是嗷嗷待哺以吃“宝宝碗”为荣的娇弱公主,也不是完美无瑕照拂人间的圣母。她们有瑕疵、有软肋,会犯错、会崩溃,她们就是“人”,复杂、立体、充满了烟火气的真实的人。

02

“少女感”过时了,中女叙事才刚刚开始

曾几何时,“少女感”是顶在女明星头上最耀眼的光环,仿佛冻龄、幼态才是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尺,仿佛岁月在女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是需要被严苛管理和极力抹除的缺陷。

如今,风向正在转变。

一句“她完全是妈妈级别的美”,蕴含着更深沉、更厚重的褒奖。这绝不仅仅是说她可能演了个好妈妈角色,而是对她整个人的气质、气场、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致以最高敬意。

当网友用“妈味”“妈妈”来形容宋佳、张小斐、吴越等女艺人时,语气里是满满的欣赏和折服。“妈味”不再是刻板印象里围着灶台转的琐碎唠叨,而是一种沉稳、可靠、温暖的力量感。

从“少女感”到“妈妈级别”,这种赞美词汇的变迁,是水滴石穿、日拱一卒般的社会意识进步。它标志着我们终于开始集体性地将目光从青春逼人的表象移开,转而珍视岁月在女性身上留下的更丰富、更深邃的痕迹。

“中女之美”,这个曾经被主流审美忽视甚至排斥的概念,正从边缘大步流星地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被重视、被讨论、被由衷欣赏的主角。

“中女叙事”的浪潮,不是凭空而起,它还来自于东亚社会无法回避的人口结构巨变——老龄化。

当中年及老年人口在金字塔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需求,自然被“提上日程”。从前,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现在,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不容小觑的主力军。中老年人也渴望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镜像,看到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皱纹、相似困扰、相似人生感悟的角色。

而在这其中,经济独立/财务自由让中女们拥有了为自己喜好买单的能力,自我意识的广泛觉醒,则让她们不再满足于被当作花瓶或陪衬。她们要求影视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更复杂、更真实。

无论是台剧中那些充满生活质感的中女故事,还是苏敏阿姨出走的决心、房主任在脱口秀舞台上讲述“无事发生的一天”,都在回应这份来自庞大中女群体对真实自我表达的渴求。

更深一层看,这也是观众对长期泛滥的单一悬浮的“少女叙事”的集体反叛。

当甜宠剧、偶像剧用工业糖精堆砌出虚幻爱情童话,当“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套路被反复咀嚼到无味,观众的审美疲劳已然达到顶点。人们开始渴望看到更具现实肌理、更能呈现复杂处境的故事。

中女叙事,以其特有的厚重感、复杂性和无可替代的真实感,击中了这份集体心理需求。人生的戏剧性、成长的阵痛、自我价值的追寻,绝非在三十岁前就宣告终结,中年甚至老年,依然是一片辽阔的、充满叙事张力和无限可能的“蓝海”。

《拜六礼拜》里的闺蜜周末局,就是一个微缩的人生道场。她们暂时逃离各自生活的泥沼,在这个安全屋里,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伤口、焦虑,共同咀嚼生活的苦涩,也分享偶尔闪现的微小快乐。

她们互相支撑、跌跌撞撞地面对人生的“下半场”,这个下半场,是玫瑰色滤镜彻底碎裂后,在瓦砾堆里重新拼凑出自我价值;在荷尔蒙的激情退潮后,于日复一日的平凡甚至琐碎中,重新打捞生活的意义。

它所要讲述的,早已超越了性别,折射出我们所有人(无论男女)终将步入或已经身处人生下半场所要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年轻时的宏伟理想撞上坚硬的现实南墙,如何找到新的支点?当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不可避免地离去,我们该如何带着伤痕走向未知的明天?

人生的下半场,从来不是一条直接滑向终点的下坡路,它更像一段需要负重攀爬的山路。爬山考验的是耐力,学会慢慢卸下重担,每天轻松一点点,偶尔停下来也无妨,才是“拜六礼拜”的精髓。

Top

1、中产阶层撑起了大行科工

2、WAIC前线 | 启明创投发布AI十大趋势:Agent将从“工具辅助”走向“任务承接”

3、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降低育儿成本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tuanjian7.cn/MLP/detail/mefvua.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君临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