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1 01:14 作者:三天斗
何以中国|中青网评:津门盛会溯文脉,和合共生向未来,津合元成立于什么时间
海河之水奔流不息,裹挟着六百多年的城市记忆,也映照着新时代的文化气象。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启动,以“河海津韵”“津非昔比”“天下一家”等三个篇章,将津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发展的时代叙事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愿景,浓缩于一方舞台。这场活动可谓集多重要素于一身,它不仅打开了天津的城市密码,更以鲜活的实践回答了“何以中国”这一宏大命题——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传承,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境界在于“和合共生”的天下情怀。
怎样管窥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一场盛会足见真章。《南桃北柳》让木版水印传承人站台发声,看那杨柳青年画的木版纹路里,印出的是年节里窗上跃动的喜庆,更是一辈辈中国人骨子里对生活的热望、对团圆的执着;《中华瑰宝》的舞台,霍元甲后人挥拳间的力道里,“武”字早已挣脱了拳脚的桎梏,化作了津门码头迎送八方的底气,为不同国界的人们推开了一扇文明对话之窗。这场以“津派文化”为切片的盛宴,表达的不仅是天津卫的古今交融,更回答了这座城为何能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活态博物馆。
若说“河海津韵”是对历史的致敬,“津非昔比”则铺开了新时代的答卷。“中国的超算有多快?新一代‘天河’每秒能完成百亿亿次运算,相当于80亿人不眠不休整整算四年!”在此次活动的现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首席科学家孟祥飞的这些话,让人对天津这座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加具象的感知。文化与科技同样有着“和合共生”的辩证法,而天津的智慧在于,它既敢以“硬科技”打造国之重器,也懂得用“软文化”滋养城市灵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中国智慧,在这里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跨越疆域的共鸣。在“天下一家”篇章中,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老师和留学生们联袂奉上逗趣十足的群口相声,他们在节目中各展所长,快板、相声贯口、吉他弹唱、京东大鼓、京剧等多种才艺表演,赢得全场观众喝彩。“美美与共”的画面,道出了文化传播的真谛:真正的“中国故事”,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不是强调“我们与众不同”,而是寻找“人类情感共同体”。当“和合共生”的理念通过可见可听可感的节目传遍全球,也共同见证着中国文化完成着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质变。
是天津的,也是世界的。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前夕,这场活动更像是一次文明对话的预演。从郑和下西洋的帆影到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从“天下大同”的古老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主张,中国始终在探索与世界的相处之道。本次活动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化的“和合共生”既需要“镇馆之宝”的厚重,也需要“网红打卡”的轻盈;既要有“非遗传承”的坚守,也要有“AI赋能”的创新。当杨柳青年画的报道被国际知名媒体转载,当古文化街的相声让外国友人听得津津有味,还有谁会说“和合共生”的文明图景是很遥远?
津门盛会溯文脉,和合共生向未来。站在天津这座“河海要冲”眺望,海河奔涌处,咸淡相激,孕育出独特的生态奇观;视线再往更广袤处,可看到,这里亦是文明交汇处,新旧相融,激荡出璀璨的文化景观。于天津而言,在坚守本真中拥抱变化,在与时俱进中寻求共识,这才是“和合共生”的深意所在。从这场活动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的文化自信,更看到她以开放包容的襟怀拥抱世界。这种既守护文明根脉又勇立时代潮头的姿态,也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当代叙事。(韦丰)
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一次综合演练现场画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