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格灵深瞳CEO吴一洲:穿透WAIC热度,透视AI落地的“硬功夫”
【文/王力 编辑/周远方】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一票难求”的现象成为今年热度高涨的显著注脚。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从概念加速走向实际应用、企业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布局与发展,成为业界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
观察者网在大会现场与格灵深瞳CEO吴一洲及副总裁罗楷进行深度交流,围绕行业趋势演变、技术落地瓶颈、格灵深瞳的战略聚焦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等多个维度展开了对话。
这种变化对产业发展而言无疑是积极信号,WAIC的“出圈”标志着AI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
观察者网:您认为当前这种关注热度是否会继续保持快速攀升,还是会出现走平或回落?
吴一洲:在我看来,这一趋势将在短期内持续上升,随后逐步进入平台期。
其核心逻辑在于,AI的应用将经历深度渗透的过程——这并非声势减弱,而是技术将真正融入生活,成为基础设施级别的存在。未来AI不会因“新鲜感”而持续引发热议,而是像智能手机一样,悄然渗透至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工具。届时,它的价值将不再需要被反复强调,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需求自然体现出来。
观察者网:从今年WAIC的现场情况来看,多数AI公司在面向大众、推出消费级产品方面似乎进展有限。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吴一洲:关键在于视角不同。有的企业是从业务本质出发,将AI视为重塑生产力的核心工具。
观察者网:格灵深瞳会在硬件领域进行布局和尝试吗?
吴一洲:这是必然的选择。过去,ToB市场常认为硬件的盈利空间有限,但AI领域有所不同。无论是大型算力设备还是终端产品,硬件效率直接影响效能和效果。硬件层面的探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作为上市公司,我们需兼顾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保障财报稳健,对股东负责;另一方面,要为行业创造价值,包括陪伴客户成长、共建生态。我们与客户并非单向输出关系,而是通过磨合实现共同成长。
罗楷:我补充几点。从AI产业整体来看,世界模型无疑是未来的重要方向,AI最终将能够解释或模拟人类世界的所有现象。
在个人层面,AI作为助手的应用已走在前列,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借助AI高效协作。但必须承认,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AI的具体业务是在非常多的细分场景,一个巨大的AI母题难以解决所有细分问题。因为细分场景有不断深挖的空间,这对AI精确度的要求比泛化场景更高。
观察者网:我们关注到,格灵深瞳的营收业务主要聚焦在金融领域。为何最初选择金融和政务作为核心业务板块?
这一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探索和技术沉淀。当核心场景的技术验证成功后,我们就可以将成熟方案复制到更多中小企业,推动技术价值的规模化应用。
观察者网:Agent是当前非常热门的方向,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吴一洲:这是各行业智能化发展的一大关键方向——从过去单一、基础的信息化工具,跃升到个性化助理的智能时代。
观察者网:在AI Agent方面,目前格灵深瞳有这样的实例落地吗?
近几年,格灵深瞳从过去的计算机视觉业务,扩展到了如今的视觉基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领域,并且推出了平台级别产品以及垂直的各种AI智能体的应用。我们协助客户整合现有模型能力,将专业智能体技术融入其业务场景,实现切实的效率提升。
观察者网:作为媒体人,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问题。这些真实业务的Know-How,细致的、接地气的信息,往往只有跟你们到现场面对面深入交流,才能稍微获取一些。但这样的内容写在报道中,往往会变得琐碎,在舆论场和资本市场都不够“性感”。
吴一洲:理解您所说的这种感受。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的定位和视角已有所不同。我们始终深耕视觉算法与多模态大模型,致力于技术的多元化场景应用。我们的工作,就是踏踏实实地钻研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大模型这些技术,然后让它们真正“懂得”不同行业的门道,需要“躬身入局”才能触摸到的细节深处。
这要求我们必须沉下心,扎到一线去,将技术能力与真实世界的复杂需求紧密结合,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具体的业务流程、细节和用户痛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精细化的技术迭代与优化。但恰恰是这些积累,让我们的技术方案能真正解决问题,构成了我们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长期、扎实的投入,正是这份沉下去的耐心和对细节的较真,不断提升我们在关键场景下的技术实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能够更从容地专注于攻克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难题,构建起基于深厚技术实力的韧性。
吴一洲:我们认为,AI真正的魅力与爆发力,往往诞生于“跨界融合”的奇点。 与其将目光局限于AI学科本身,不如积极拥抱更广阔的天地——将AI深度融入制造业、农业、艺术创作等多元领域,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 这是我们看到的首要机遇。
其次,格灵深瞳深信,在纷繁的市场中,唯有锻造不可替代的“技术长板”。 今年9月底,我们将发布基于Glint-MVT架构的全新Glint-VLM(视觉语言模型),并对数据、训练代码及模型进行全面的开源开放,以极致的技术透明,共筑开放、协作、繁荣的智能生态。
观察者网:在行业充满探索氛围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格灵深瞳”这个品牌?
吴一洲:我们始终向客户传递两个核心特质,首先,作为一家年轻且充满热情的企业,我们以积极态度拥抱技术创新;其次,格灵深瞳深耕视觉及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和端到端应用,并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场景。我们不会为了追求短期KPI或表面成果,偏离实际业务需求,而是坚持长期价值导向的交付,确保每一次合作都能为客户创造真实效益。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观察者网连续七年关注AI领域,今年更是作为特别合作媒体参与报道。我们想从媒体视角提问:格灵深瞳或整个行业对媒体有哪些期许或需求?
吴一洲:站在格灵深瞳的角度,我们非常期待媒体伙伴能持续关注新兴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正在快速迭代,它们如何深入理解复杂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其背后的逻辑和进展本身就充满看点。
当然我们也希望未来在报道这些新兴技术和应用时,能更深入地聚焦其核心逻辑、实际效果与演进挑战。 通过更扎实、更本质的解读,帮助公众和产业界建立对技术能力的准确认知,理解其发展阶段和真实价值。这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引导市场理性预期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交流中,格灵深瞳始终强调“躬身入局”的技术落地理念——唯有深入业务流肌理,AI才能真正释放效能。其金融场景的智能体闭环、软硬协同的国产化布局,均以解决实际需求为锚点,印证了“技术长板锻造”与“跨界融合”的战略价值。
当行业步入技术红利与商业化压力的交汇点,格灵深瞳的实践亦折射出更广泛的产业趋势:AI的长期竞争力终将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度与深度。随着WAIC落幕,这场技术浪潮的下一程已清晰指向千行百业的毛细血管——在那里,算法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正悄然重塑生产力的本质。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热度飙升,映射出AI产业正从专业领域加速渗透大众生活。当前挑战在于,技术展示热闹非凡,但底层突破与垂直场景的深度落地仍有差距。吴一洲强调,AI的价值核心在于能否重塑生产力闭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仅是炫技。这需要企业躬身入局,深入理解行业Know-How。
1、赏古乐、做扎染……这个暑假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扎染民俗
2、记者:DV9经纪人联系曼联和纽卡,但发现球员只是第2或第3选择
3、13% VS 11%:A股年度增速反超美股,历史拐点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