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反内卷,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光伏减反膜
01一场推迟的光伏制造企业座谈会
赶碳号今天本来准备停更一天,行业混乱,难得摸鱼。但有些话,还是想讲一讲。
本来,今天下午两点,工信部将在北京召开一次光伏座谈会。参会企业仍为7月3日的14家企业,参会人员也大同小异,但是会议的主题和议程不得而知。
通知内容大抵如下:
“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定于8月1日(周五)下午14:30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西单办公区(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会议室组织召开光伏企业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出席会议。现邀请贵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会并交流。因时间紧急,请于7月31日中午12:00前反馈参会人员信息。感谢支持!”
但不知怎的,就在7月31日上午,参会人员又接到新一轮通知,这场座谈会将推迟到8月下旬举行——具体哪一天举行,赶碳号在此就不说得那么明确了,毕竟是内部会议。
这场会议通知发得比较紧急,推迟通知来得也比较急。
本周是相对混乱的一周。先是有硅料收储大局已定的相关媒体报道,紧接着有光伏行业协会的坚决辟谣,昨日,又有路透社来自我国头部硅料企业的独家爆料。随后,在晚间又有UBS对某家头部企业的投资者交流纪要开始流传。这份纪要长达5000多字,限于篇幅,限于敏感,以及限于非官方信息,赶碳号就不在此发布了。下述截图,约略是这份纪要的核心内容。
总之,关于光伏反内卷的信息很多,也很杂。
光伏人的体感并不算太好,情绪是到位了,但真正的大利好一个都没等来。而且,光伏出口退税,肯定是要优化了,大概率会取消。
自今年5月初至今,会议似乎没少开,多晶硅期货与现货也没少涨价,情绪一直这么亢奋着,但完全针对于光伏行业的利好政策,客观地说,还没有一条正式颁布执行。
当然,“病去如抽丝”,急不得,从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到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都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最大的疑惑就是,光伏反内卷,吃瓜群众们究竟应该听谁的呢?什么才是权威的信息出口呢?是硅料产能收储的头部企业?还是光伏行业协会?
赶碳号最近已经隐约感觉到,光伏反内卷的风向、具体的工作思路或许已经发生一些微妙变化。倒不是“反内卷”工作不推动了,降格了,而是更加市场化,更加科学合理,依靠法治的力量,依靠市场的力量,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
果然,就在座谈会推迟的第二天,8月1日,工信部发出通知,将对41家多晶硅企业进行2025年度专项节能监察。
信号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通过能耗标准去产能。第一步,先摸底,搞清各家的能耗标准,然后划一条红线。能耗不达标的,坚决要关停。
这其实最公平。什么自备电厂,什么地方电价补贴,这些优势恐怕都不是最重要的,能耗过不了关,就是去产能的对象。
02能耗标准,究竟怎么定
来自严大洲光伏行业半年会报告《多晶硅市场供应与产业健康发展》
在不久前的山西大同举行的光伏行业半年会上,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对于多晶硅的能耗新标准,有比较清晰的论述。
2022年12月29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 29447-2022《多晶硅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该标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级方面,分为3个等级,其中1级能耗最低,1级能耗限额为≤7.5 kgce/kg(kgce/kg 即千克标准煤每千克,表示单位产品消耗的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的量 ),3级能耗限额为≤10.5kgce/kg。
严大洲表示:“国家标委会建议我们尽快修订多晶硅的能耗标准。”
拟修订后的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级、2级、3级分别对应标准为≤5、≤6和≤7.5。
严大洲说:“原来一级能耗7.5公斤标准煤的能源,将会变成三级能耗,一级能耗将变成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应消耗小于5公斤标准煤。”
这是什么概念呢?换算成电耗更加一目了然。
根据 1 公斤标准煤约等于8.14度电,可计算出5、6、7.5公斤标准煤对应的电度数:
5 公斤标准煤对应的电度数为:5×8.14=40.7度。
6 公斤标准煤对应的电度数为:6×8.14=48.84度。
7.5 公斤标准煤对应的电度数为:7.5×8.14=61.05度。
目前,综合电耗在40度以下的多晶硅基地并不算多。这是一门得罪人的活儿,赶碳号在此就不明示了,工信部本轮核查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客观说,协鑫颗粒硅优势明显。
严大洲在报告中还指出,国家发改委《关于2025年可再生源电力消纳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钢铁、水泥、多晶硅要求绿电比例25.2%-70%。多晶硅项目使用了多少绿电,或许也是这一轮核查的重点。
四川永祥、云南通威使用大量水电,在绿电上应该有一定优势,而像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其亚硅业等虽然有自备电厂,但说到底还是火电,并不是绿电,在这一点上或将失分。
后 记
光伏如何稳预期
多晶硅产能收储这事还能推动吗?赶碳号认为,即使推动,也要在能耗监察以后了。谁先进谁落后,能耗说了算。
多晶硅,从来就是一门复杂的生意。很多新玩家可能死到临头,也没有把多晶硅玩明白。
比如期现联动,我们越来越发现,多晶硅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也直接影响到了现货价格。究竟是谁在做多多晶硅期货呢?对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的炒家或者游资,敢这么玩吗?直接把期货价格拉到远高于现货价格?真要这样,直接在市场中买入现货、做空期货就能套利了。
有人就给多晶硅企业出主意:
就目前多晶硅期货五万多(今天已跌破5万)这个价格,大家其实已经能赚得盘满钵满了(赶碳号认为至少头部企业已经能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正了)。作为一个严重过剩的产业,凭什么会这样。现在的多晶硅企业,国家规定虽然不允许低于全成本卖货,但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出货,即以5万多的价格卖空远期的多晶硅。这样,索性把未来一年的产能全部以期货的形式抛掉,到交割日反正有现货实物可以交割。前提是,企业对于5万多的价格已经心满意足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建议。有谁会这么不讲政治,做空多晶硅,和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内卷”相背而行呢?
下游企业能做的,就是想起过去被硅料卡脖子的痛,趁着硅料价格还不是很高,尽可能囤一点货。最近,囤料的硅片企业,不在少数。
另外,硅料、硅片企业都是制造业出身,像青山集团项光达这种做空伦敦镍的玩法,估计既不敢,也不会,关键可能还害怕万一硅料涨到6万甚至8万,自己会不会像镍王那样出现倾家荡产的局面。
硅料是一门复杂的生意,并不是今天才开始这样。早在拥硅为王的时代,几家头部企业每个月通个电话,就能用现货价格影响到长协价格。
文章的最后,仍然是那句话,供给侧去产能,非常有必要,但供给则的产能一旦出清完成了,事情其实只完成了一半。需求侧如何解决呢?没有需求,可能就是空中楼阁。
赶碳号有理由相信,在需求侧,可能还有一些“大招”,只不过现在还没到时候。赶碳号认为,倒不一定是像过去那样大干快上式地装机,而是真实还原绿电以应有的商品价值、绿色低碳价值,让光伏电站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而不是“垃圾资产”。
现在,我们不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稳预期么?稳定绿电价格的预期,就是稳定光伏电站的预期,只有这样才能稳住组件价格的预期,光伏制造业的预期。这是基本盘,也是底层逻辑。
1、全国数十所高校发布公告:受暴雨洪涝等紧急灾害可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含已录取新生
3、白的?关上灯就黑了!罗马尼亚翻译家揭露西方媒体抹黑新疆的强盗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