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红海闯入“新鲶鱼”:小米高增长背后的生态博弈
2025年盛夏,当格力与美的的空调战火持续胶着时,一个来自手机阵营的"新玩家"正以惊人速度改写市场格局。7月空调战报显示,小米空调以13.7%的市占率跻身行业前三,同比增速达53.9%,在华东、华南等主力市场甚至出现"一机难求"的盛况。
特别在东北地区,小米空调的销量借着罕见高温同比翻了约20倍,黑龙江市场更是夸张地涨了700%。当传统巨头们还在比拼压缩机参数时,小米已用"人车家全生态"重构游戏规则——这场战役不仅是销量的较量,更是智能生态对传统制造业的降维打击。
逆袭路径:从试探边缘到头部搅局
小米空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回想2018年那会儿,它刚来空调这个赛场时,外界的质疑远多过看好,“做手机的来做空调”这类调侃没停过。当时在传统大佬控制的牌桌上,小米确实像个走错门的。但之后几年它慢慢迭代、站稳。
从2021年线上排第七,到2024年突然跃进线上前三、全年出货破掉680万台,再到2025年Q1线上份额直接干到15%、销售额同比翻倍——102.7%,这步伐,说实话有点快得不太正常。
产品上有它的一些创新。比如“上出风Pro”系列用了顶部送风,加上毫米波雷达做到风避人吹,算是切中了传统空调冷风直吹这个老痛点;“巨省电”系列靠补贴砸到1499块,也以“价格屠夫”那套打法冲击原有价格体系。
但更核心的,可能还是生态绑定——当大多数传统机型还在用遥控器按来按去,小米全系接入了米家App和小爱同学,把空调嵌进整个家居物联网,搞出了一套传统品牌一时半会抄不来的联动体验。
当然生态依赖也有尴尬时候,比如有用户吐槽“家里网络一崩,还得摸黑找墙上那个物理按钮”,但这种声音,反倒成了技术普及期的一种真实注脚
生态差异化:红海里的另一种活法
2025年的空调市场,价格战打得眼红,前十品牌里有九个均价跌超10%。在这种环境下,小米居然销量涨了15.55%、均价还逆势提了10.27%,它到底做对了啥?
智能生态算是护城河。小米没把空调就看成个单品,而是把它定位成智能家居的一个数据节点和控制中介。哪怕是最入门的“巨省电”款,也能通过联动带来超出价格的体验增值,差异化就这么出来了。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在瞄准真痛点:比如23999的米家中央空调Pro系列,用了双缸压缩机和三排蒸发器,明摆着要对标以前的高端标杆;毫米波雷达感知技术的下放,也让“智能风避人”从广告词变成了可感知的现实。
除此之外,依托互联网底色,小米在极端场景下的反应速度也显出来了。东北突然高温,传统品牌受制于库存和安装人手,响应往往慢半拍;小米靠线上流量运营和灵活地域投放,迅速吃下这波需求——这种打法,重资产模式一时不好跟上。
高增长的另一面:短板也明显
虽然增长快,但小米空调的问题并没被高速掩盖住。最要命的是线下和服务网络太弱。哪怕到2025年6月,其线下销量份额才艰难爬到0.66%,直接拖累用户体验。
社交媒体上没少看见用户骂:“预约三天才装上,40℃天我跟客服发温度计照片——41.5℃,你们感受下?”类似这种安装慢、维修拖的吐槽没断过。
产品细节上也偶有争议。比如部分型号滤网还要用户自己手动拆洗,而带自清洁的款则得多花800块,被有些人觉得是“功能刀法精准”。
更严峻的是盈利问题:在格力和美掀起的凶猛价格战下,小米空调净利率只有1.5%,再降价空间几乎为零,后续研发和扩张还得靠集团持续输血。
也正因为这样,卢伟冰才把宝押在武汉智能工厂——这基地打算2025年11月投产,目标年产600万台,说是要从代工慢慢转向自主制造,补上技术和供应链的短板。
三国杀:谁的壁垒更稳?
现在的空调市场,已经变成传统巨头跟生态新锐的多维度混战,三家路径完全不同。格力还是坚持服务为王。2025年6月,它宣布每装一台空调多补贴安装工20块高温费,一年估计投入5.6亿,再配上“十年包修”政策,继续强化服务信任度,产品均价也守在3540块高位。
美的则靠多品牌+全渠道通吃。主品牌定位中高端,均价3187块,子品牌华凌卡在2085块的性价比区间,高低搭配,总体市占高达33.24%。其供应链能支撑单日安装峰值突破24.5万台,运营效率确实吓人。
小米则持续押注生态打法。在行业均价普降4.02%的环境里,其高端机型如Pro系列还能维持约2430块的均价并保持增长,生态加持带来的溢价能力可见一斑。拆机对比显示,同价位段小米往往堆料更猛,换热器面积更大;但在压缩机等核心部件长期稳定方面,格力这类传统巨头依然被普遍认为更靠谱。
眼下新一轮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正在推行业走向高能效和智能化。三强各自出牌——格力强服务、美的强渠道、小米强生态,竞争早已不是单纯价格战,而是生态体验、响应速度、服务保障全线开打。
写在最后:小米还得补课,行业价值亟待重构
小米虽然喊出“2030年冲进前二”,但现在欠的功课还很多。眼下最急的是把线下服务网络铺开,计划2025年底把服务网点扩到2万家,争取消灭“维修等三天”这种投诉。
同时必须借武汉工厂落地摆脱“代工”印象,得让市场认可其自主制造和核心技术的掌控力。另外,还得把手机上的高端化经验复制到空调,做出真正有号召力的旗舰,扭转“性价比却低利润”的标签。
长期来看,行业终究要回到理性价值竞争。小米净利率仅1.5%苦苦支撑,格力还能维持10%以上利润,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才是企业能走远的根本。卢伟冰说2025年研发投入会超300亿,或许意味着空调战争的焦点,正从营销战、价格绞杀转向技术深水区的较量。
…………
在沈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用手机控制带“MI”LOGO的空调;几公里外,格力老师傅们清点刚领到的高温补贴,随时准备响应下一个紧急订单;武汉新工厂里,机械臂正组装下一代毫米波雷达空调...
小米的闯入,不止是抢份额,更像一条鲶鱼,逼整个行业重新想产品的本质和用户要什么。高温总会过去,但智能生态给传统制造带来的这场火,或许才刚刚烧起来。
2、2个马桶花了16000元,用了2年货不对板?老板:当时缺货,两种马桶
3、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方组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东盟博览会 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