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的“和合与共”
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成长,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将在天津举办,在这片开放包容的热土上书写“和合”新诗篇。津沽大地上的上合故事,也早已展开,交通联结、经贸往来、科技协作、教育合作、文明互鉴,一趟趟班列联通欧亚,一项项合作落地生根,一次次交流汇聚民心……志合者,山海从不遥远。
“钢铁驼队”开辟上合“新丝路”
“列车制动机试验正常,司机室操纵台各仪表显示正确。”
“发车信号开放,列车启动。”
在李根与同事李庆全的操纵下,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在晨光中稳稳驶出天津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奔向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李根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驾驶员,今年是他服务中欧(中亚)班列运输的第九个年头。多年来,他见证着班列运输的货物品类从食品、日用品拓展至汽车配件、电器商品、工业机械等,货运量不断上涨。
在天津港物捷三堆场,一列发往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中欧(中亚)班列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的中国沿海城市天津,素有“河海要冲”之称。越来越多的上合组织国家货物在位列全球十大港口的天津港集散,使天津成为大量中欧(中亚)班列的“始发站”、连接上合组织国家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
2013年以来,天津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7300余列,班列联通的欧亚国家和地区拓展至25个;今年上半年,天津关区共发运中欧(中亚)班列365列,同比增长18.4%。
在将海上货物带到欧亚大陆的同时,天津港深入开发中亚地区粮食、矿产品等特色货类,为班列提供回程货源,为欧亚大陆腹地的国家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出海口”。
“天津港是中国和中亚国家与世界联通的一扇门户。”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说。
水陆交织,舟车相通。目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超过140条,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着航运贸易往来;中欧(中亚)班列运量常年位居沿海港口前列。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首条轻轨列车的驾驶员学员在天津地铁10号线车辆维修基地进行地铁模拟驾驶培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孙凡越摄)
“港口是天津的‘硬核’优势与重要的战略资源。”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说,“我们要与上合组织伙伴加强国际间物流枢纽合作,努力增开外贸航线、远洋干线、铁水联运班列。”
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的交通合作,是区域互联互通的生动写照。
2024年途经上合组织国家的中欧班列达1.9万列,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稳步上升,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面对中亚国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已在运营及正在建设的多条“交通走廊”,打通了这些国家的出海通道与贸易之路,成为经济人文交流的“硬基础”与“新引擎”。
“高效的运输机制,持续推动着贸易通道的扩容升级。”阿塞拜疆数字发展和交通部运输政策司司长法里兹·阿里延说。
在不断升级跨境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中国各地也加快寻求项目合作机遇,与上合组织国家“双向奔赴”。2024年4月,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签订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轻轨一期项目咨询服务合同,随后派出多批高水平专业技术和师资培训团队,围绕设备系统安装调试、恶劣天气应对等提供技术方案,并组织阿斯塔纳首条轻轨列车的29名驾驶员学员到天津学习培训。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首条轻轨列车的驾驶员学员在天津地铁十号线车辆维修基地进行地铁模拟驾驶培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孙凡越摄)
“互联互通不仅需要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更要推动人民之间的‘心联通’。”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秉军说。
“驼铃一响,黄金万两”。新时代的“钢铁驼队”,正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架起经贸互动与合作共赢之桥。贸易通道扩容升级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上合组织国家燃起新的火花。(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建华 刘惟真)
中国之“光”点亮上合经贸合作
纳曼干州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的一座经济重镇,从州首府纳曼干市到首都塔什干仅有200余公里。几个月来,一片戈壁滩中的“蓝色海洋”,正在成为纳曼干州的新焦点。
这个曾饱受电力不足之苦的工业区,正在发生改变——纳曼干州成为来自中国的企业打造光伏项目的目的地。去年12月,纳曼干州5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一期项目并网发电。
“不仅是对纳曼干州,我们相信项目将为整个乌兹别克斯坦的绿色发展增加动力。”项目乌方员工哈比布拉赫·萨伊德说。
这是中国一年多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启动的绿色能源项目,与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至40%的愿景相向而行。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常务副院长陈义桃介绍,2026年项目全面建成后,将为乌兹别克斯坦每年提供超10亿度稳定的绿色电力。
这是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五百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一景。受访单位供图
这个乌兹别克斯坦的直流侧单体容量最大光伏项目,是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和投资合作的一个有力例证,彰显了依托贸易互补优势、挖掘多边合作的巨大潜力。
一组数据展现了光明前景——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900亿美元,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4%。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各类投资存量超1400亿美元,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超1万亿美元。
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的举办地,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结下了深厚缘分。
在乌兹别克斯坦,明源丝路(天津)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建设了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明源丝路玻璃产业园”和“乌中明源丝路自由贸易特区”,帮助这片土地吸引更具活力的投资者;在吉尔吉斯斯坦,来自天津的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突破20%;在更多的上合组织国家,来自天津的约4万辆二手车在道路上疾驰,为当地百姓带来质优价廉的出行体验……
天津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达895.0亿元,同比增长21.9%。截至2024年底,天津累计对上合组织国家投资24.3亿美元。
随着经贸合作不断加深,更为具体的改变发生在身边。
在乌兹别克斯坦,明源丝路总经理李文明常能遇到中国人,这些行色匆匆的中国商人为这里的经济带来活力。
“从前在这里买零件,批量购买的价格要比单个购买贵,因为店主担心没有剩余库存卖给其他顾客。”李文明说,如今,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供应充足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为当地生产生活创造了更多可能。
当下,纳曼干州5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二期工程正在忙碌施工。中国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光伏技术,还为这片荒漠带来了绿意——2000棵来自中国的果树树苗和光伏桩一起“种”在这里,成了一片小小绿洲。今年,伴随着一期项目并网发电的喜讯,果树结出了第一茬果子,由中乌双方员工共同品尝。
图为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5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周围栽下的果树,枝上已挂满果实。受访单位供图
“它们就像上合组织国家经贸投资合作结出的硕果一样,很甜,很香。”电站项目经理赵发武说。(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梁姊)
跨越山河的科技握手
100亩地,6000个试验品种。烈日下,孙德岭眯着眼望向远处成片的菜花。
作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孙德岭几乎每天都要在这片地里走一遍。只有性状最合适的植株会被选育出来,最终培育成为适宜巴基斯坦、印度等上合组织国家农业条件的品种,帮助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深一脚浅一脚地跨过田垄,孙德岭的话头总与菜花分不开。“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家地形丰富,有高山有平原,得依据当地的情况选种。这一垄便是一个品种。”他指着身旁的几株菜花说。
40多年来,孙德岭始终与菜花打交道,但培育的种子走向海外,却是近些年的事情。在2015年亚洲种子大会上,孙德岭团队的科研成果引发了印巴等国代表的兴趣。
孙德岭对菜花性状和生长情况进行检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郭方达 摄)
在少量试种成功后,合作便提上了议程。但到当地考察后,孙德岭团队又发现了新的挑战。由于农业设施和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即便是专门为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繁育的良种,其成活率也比国内低不少,育苗效率不高。“当地一亩地大约需要半两种子,是国内用种量的三倍。”孙德岭说。
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分批驻扎在海外,对当地的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孙德岭还与巴基斯坦多所大学开展了远程教学合作,为当地大学生教授蔬菜育种课程。
如今,在菜花领域,孙德岭团队培育的“津品66”等已成为多个国家的主要引进品种之一。从一开始的几十斤,到今年预计的11吨,越来越多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合作伙伴认可了来自东方的种子。
孙德岭团队的试验田中,有超过六千个品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郭方达 摄)
近年来,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科学技术合作不断加深,农业、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的技术互鉴为双方带来益处。今年6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九届科技部长会议,就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科技治理挑战等目标。
以本届上合组织峰会的举办地天津为代表,科学技术合作的故事不断书写。
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化工远程智慧实验室里,来自俄罗斯等国的学子正在借助网络进行实验操作。这间24小时开放的线上实验室,对多个上合组织国家的高校开放,仅需线上申请便可远程使用。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说,未来随着通信等领域基建的完善,类似突破空间限制的科研方式,能够进一步开拓上合组织国家间科技合作的新模式。
技术合作的广度持续延伸,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不断落地,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切实改变。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实施的首个能源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已平稳运行7年多。这座于2017年投用的现代化电站,为数百万巴基斯坦家庭带来了光明。电站也正在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项目本土化进程,编制并执行了超百项技术管理等领域标准,以“技术出海”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数据显示,上合组织全球创新协作网络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孵化百余家创新企业,推动20余个跨国项目落地,累计完成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孙德岭团队又与巴基斯坦签下一笔订单。有一个细节,让孙德岭印象深刻:“过去巴基斯坦人爱吃紧实型的菜花,咱们爱吃松散型的,现在两种不同性状的品种都摆上了对方国家的餐桌。”(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方达)
为薪火相传,梦想越千山
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地铁穿梭于这座千年古城。作为标志着巴基斯坦进入“地铁时代”的首条地铁线路,橙线项目不仅改写了这个南亚国家的城市交通史,更承载着像艾力·阿尔卡姆这样的年轻工程师的梦想。
在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现场,头戴安全帽的艾力·阿尔卡姆正站在一群新入职的同事间,自信地为他们开展技术培训。他的自信,得益于中国的“鲁班工坊”职业教育。
2018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携手,在这里播下了职业教育合作的种子——巴基斯坦鲁班工坊。
这是天津在海外建设的第5个鲁班工坊,也是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的第2个鲁班工坊。从此,中国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技术技能跨越喀喇昆仑山脉,为“中巴经济走廊”输送本土化人才。
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实训教室,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操作自动化设备。新华社记者记者孙凡越 摄
几年间,一批批巴基斯坦青年,通过这一“技术之桥”拥有了更加闪亮的人生,艾力·阿尔卡姆也怀揣梦想,来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现代技术知识,希望以扎实的技术技能作为最好的“毕业证”。
2020年春天,艾力·阿尔卡姆作为巴基斯坦鲁班工坊首批毕业生,毕业仅半个多月后,就正式入职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
两年前,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再次踏上了天津的土地。他激动地说:“从中国学到的技能,是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
更多的鲁班工坊,正在成为跨越山海的“技术驿站”。
自2016年起,在教育部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大力支持下,天津率先创设“鲁班工坊”品牌,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目前,天津市已在亚非欧23个国家建成24个鲁班工坊,累计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2.7万人次,实施技能培训11万人次。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鲁班工坊串联起了技能发展之路。
教育,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永恒课题。上合组织国家间,鲁班工坊、上合组织大学及各领域教育培训的深度合作持续展开,教育合作正愈发紧密。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张超,就是中俄两国医学教育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在俄罗斯10年,张超完成了从留学生到研究生导师的蜕变,也深刻体会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张超(左)在和俄罗斯学者一同进行医学实验。受访者供图
2014年,张超作为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个赴皮罗戈夫俄罗斯国立研究型医科大学公派留学的留学生开启了旅俄生活,并在毕业后顺利留校、带起学生,继续攻关肿瘤干细胞及骨转移研究项目。
2020年,与俄方共同推动共建的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俄恶性肿瘤骨转移癌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者和留学生通过这一渠道来到中国交流学习。
“在俄罗斯学习和教学的经历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专业技能更加扎实,我很高兴能为中俄两国的医学合作贡献力量。”张超说。
从巴基斯坦橙线项目里传承着工匠精神的鲁班工坊毕业生,到中俄医学研究领域里饱含两国共同智慧的科研项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合作成果,印证着跨越国界的教育合作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白佳丽 尹思源)
人文上合:让相遇走向相知
为上合组织国家的患者预约来天津做乳腺检查和手术,前往哈萨克斯坦开展放疗技术培训,常态化开设肿瘤临床国际培训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军正忙着将前不久“上合行”产生的合作意向变为现实。
今年7月14日至23日,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开启“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沈军等7名中国专家前往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为当地700多位民众开展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筛查,并进行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科普宣教等互动。
7月16日,天津市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医疗队专家在阿塞拜疆与当地医院的超声医生联合开展乳腺癌筛查。宋瑞 摄
“中国医生把筛查结果解释得很清楚,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惠民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季利亚沙伊霍夫连连称赞。
“医疗合作‘走出去’,是为了情谊‘走进去’。”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说。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凿空”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此后往来于途的众多商旅、使者、学者、艺术家、旅行家等群体,在驼铃声中延续了区域人民的千年友谊。
七月二十三日,嘉宾在“合光共塑”上合组织国家雕塑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去年9月至今年2月,来自哈萨克斯坦的185件(套)文物和复制品在天津博物馆展出。塔拉兹古城、讹答剌古城等丝路名城的文化遗存,以其出土的精品文物,实证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上合组织正是古丝绸之路在当代的延续与升华。”上合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说。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地域最广、潜力巨大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上合组织汇聚了丰富的文明形态和广泛的文化互动场景,成为开展文明互鉴、和平共处、对话合作的重要舞台。
2025年8月6日,上合国家青年学生在天津共同表演舞蹈节目。当日,“上合之约·丝路津彩”上合国家青年学生“万花筒”文化市集在天津庆王府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前不久在天津举办的“上合之约·丝路津彩”上合组织国家青年学生“万花筒”文化市集上,中国武术表演者动作刚劲有力,民族乐器演奏余韵悠长,上合国家青年以京剧、书法、茶道等为“窗口”,爱上中国文化。“中文是让我转动文明互鉴的万花筒的关键力量!”乌兹别克斯坦学生爱华说。
天津外国语大学设立的天津市首家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日前揭牌;多国合拍的定格动画《我们的合奏》讲述了中国三位动物朋友跨越六国展开文化探索的趣味故事;“丝路百城传”项目的《阿拉木图传》《撒马尔罕传》等图书接续出版……更多人文交流互鉴,让上合组织国家的民众愈发相知相近。
这是8月1日在天津站后广场拍摄的天津海河沿岸楼体灯光。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通过文明对话推动各自文明的传承创新,促进思想、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才能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上合活力,共育上合文明“百花园”。
在这座“百花园”里,“中国理念”日益受到上合组织国家友好人士的认同。
作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的一名哈萨克斯坦籍译者,黄琳娜谈起中国深邃的治国理政理念,满是对其蕴含精髓的欣赏。
这是8月1日拍摄的天津海河夜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思维,具有包容性和前瞻性,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她说,哈萨克斯坦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翻译工作,她理解了这一倡议对促进地区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宋瑞)
3、高志凯二次给印度加油鼓劲:印度历史悠久,很伟大,无需看特朗普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