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港口花几十亿搞自动化,有必要吗?| 港口圈
振华Terminexus全球港口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作者:姚品
当沿海大港的自动化码头在吞吐量竞赛中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时,内河港口正面临一场更现实的拷问:动辄几十亿的自动化投资,能否在内陆航道狭窄、货种复杂、吞吐量有限的条件下“算平账”?
从建设难度来看
万事开头难,不妨先看看在内河港口建自动化码头,开局会遇到哪些难题?
在自然条件方面,内河港口的地基较软,在建设过程中,有的桩基往往要打到地下四五十米,地基处理成本更高;并且,内河航道水深、通航宽度受枯水期、汛期影响很大,水位变化可达几米甚至十几米,导致每艘靠泊船只的吃水和位置也不一致;除此之外,内河港岸线常常零散、场地狭小甚至夹在城市腹地,AGV、轨道吊等设备的布置空间不足,自动化难度高,并且设备难以保持高利用率。
在运营方面,海港班轮航线稳定,船型较为统一,自动化设备可以按照标准化参数设计。内河港则不同,集装箱船、散货船、件杂货船、滚装船混杂,长短不一、吃水不一,靠泊点也不固定。在建设前,自动化识别与定位系统就必须做大量适配和容错设计,即便投入运营,自动化设备也需要频繁调整作业参数,对于技术和效率而言都是挑战。
因此综合而言,内河港口建设自动化码头的技术与运营挑战,普遍高于海港。现阶段,内河港口更适合走半自动化的路线,比如远控岸桥、半自动堆高机等等,由技术员在远程操控港机进行装卸,既可以降低投资成本,也能够缓解港口的用工压力。
从投资回报来看
“难”这个字,在勤劳勇敢的中国港口人面前,终究还是单薄了些,所以我们再聊聊更现实的问题:在内河建一座自动化码头要花多少钱?多久能赚回来?
山东济宁龙拱港是全国首个实现“无人智能运输常态化运行”的内河集装箱港口,根据龙拱港对外披露的相关文件显示,龙拱港4#-10#泊位建设总投资8.06亿元,建设7个2000吨级泊位及配套设施,其中多用途泊位4个,通用泊位3个,设计年吞吐量为集装箱40万TEU、件杂货120万吨。根据测算,达产后装卸年收入预期(从2036年起)可达1.28亿元,堆存收入达1040万元,增值物流收入达2000万元,预计2027年起能够实现稳定盈利。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龙拱港2023年建成投产,2024年1-7月,龙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91万标准箱,根据集装箱装卸费率280元/TEU来算,全年装卸收入与2024年的预期基本吻合。只要后续吞吐量如预期般稳步增长,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内河港口。
2024年,河南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开建,总投资62亿元,规划建设泊位22个,年通过能力176万标箱,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新建2000吨级泊位13个,集装箱设计年吞吐量超100万标箱、年通过能力107.5万标箱,估算投资41.1亿元,计划2026年10月建成投用。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4年周口港航运货物吞吐量达520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3万标箱,距离100万TEU的目标仍有很大空间,而且即便吞吐量过百万,以内河港口的装卸费率计算,也仍难以达到市场所期望的投资回报。
这是更多的内河码头面临的现状:力也出了,钱也花了,但回报很少,几乎没有。
从作业效率来看
自动化码头的另一大口号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那么在实际的码头运营中,究竟如何呢?
根据各个港口对外宣传的情况来看,传统码头的作业效率大约是25-28自然箱/小时,龙拱港2分钟可以完成一个集装箱的作业流程,在效率上略胜于传统码头;太仓四期码头作业效率相比传统集装箱码头提升25%以上,比同类型自动化码头提升10%;武汉阳逻港装卸效率相比传统集装箱码头提升20%以上。
对比海港,上海港洋山四期岸桥单机作业效率达63.88自然箱/小时,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岸桥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62.62自然箱/小时,差不多是内河码头的2倍。
看到这里,应该不少内河码头人已经泄了气,或是正在思考如何反驳。别急,也有正面案例。(以下内容非广告,请安心食用)
内河港口由于驳船与海船频繁换装,作业窗口短,如果靠传统人工作业很难跟上班轮节奏,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通过上线自动化堆场+智能调度系统,可以精确预测每一批驳船到港时间,提前调配堆位,减少倒箱、搬箱次数。阳逻港也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堆场24小时无人化整理和装卸,保证船来了就能马上作业,提高港口综合周转效率。
除此之外,自动化对于内河港口而言,不仅代表着绿色、安全,而且能够降低人工强度、用工风险和长期用工成本,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有利于港口争取更多航线和货源。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自动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内河港口在生产中引入自动化技术,有助于提升效率、优化流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内河港口而言,大规模自动化建设投入巨大,而其年吞吐量远不及沿海大型港口,难以通过业务规模摊薄成本。与其一味追求“全自动”,不如因地制宜,从部分环节切入,比如引入无人集卡、推进堆场自动化等“轻量化”方案,用较小的投入换取明显的效率提升,这样的改进才真正符合内河港口的运营实际,也更具可持续性。
2、印度想让三大运营商用“国产设备”,但尴尬的是......